在东北烈士纪念馆里陈列着一件珍贵的文物——抗日交通员携带秘密文件的藤箱。箱里有薄木板夹层,用以隐藏秘密文件,藤箱的持有者名叫张宗伟——一个红色特工和地下交通员,他携带着这个普普通通的藤箱在黎明前的哈尔滨传递着重要的情报。
炮队街 100 号的联络站旧址
张宗伟 1882 年出生于山东省牟平县农村。1917 年苏联十月革命时,张宗伟与华侨工人组成红军游击队,同白匪军和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顽强的战斗,为保卫苏维埃政权立下了战功。
张宗伟携带秘密文件的藤箱
在哈尔滨市道里区炮队街(现通江街)100 号,有个看去很平常的小铺,老板是张宗伟。当时这里是党的秘密机关,是为保证哈尔滨特委与共产国际联系畅通特别设立的,称为特委交通局外事接待站。张宗伟的妻子是俄国人,叫阿格拉菲娜,她朴实、勤劳,是张宗伟的好帮手。
阿格拉菲娜 · 古比科娃(右一)和女儿及外孙女
经过党组织近两年的考察,张宗伟于 1931 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为工作方便,在他的积极要求下,经组织批准,把他的住宅——哈尔滨炮队街 100 号平房杂货铺指定为地下革命活动的联络站,前屋开小铺为掩护。1933 年后在后屋办了一个小印刷厂,印刷党内文件和宣传品。同时,联络站还是中共满洲省委开会和接待外地来哈同志的场所。
1933 年秋,满洲省委联络上海的交通员被捕,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组织上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张宗伟。张宗伟以经商为掩护,随身携带这个神秘的藤箱,把秘密文件放在箱子的夹层里,奔波于哈尔滨和上海之间。一次,张宗伟到上海送文件,刚到山海关火车站突然遇到日本宪兵盘查。危急之中,张宗伟沉着冷静,敏捷地取出文件,一侧身把文件吞入口中咽了下去,保住了党的机密。
1937 年 4 月 16 日,叛徒出卖了秘密,哈尔滨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恰恰此时,有一个隐蔽战线的工作会议要在哈尔滨召开,一些外地交通站的同志正在赴哈途中。这天深夜,张宗伟坦诚地对妻子说 :" 虽然我的身份还没有暴露,但我不能走,这里正安排一个会议,紧急通知已来不及,我若先走,敌人会抓住来这里的同志。一旦我出了事,你和孩子生活无论多么苦也要坚持下去,一定要等我们的人来,他们一定会来找你们的!" 这就是他们夫妻的最后一面。
4 月 20 日,东方天际露出一抹鱼肚白,张宗伟终于送走了接头的同志。他收拾了一下店铺刚要撤离,一阵刹车声过后,几个凶神恶煞似的日本宪兵便破门而入。敌人扑到张宗伟家,把他抓了起来,还在地窖里搜出党的秘密文件。
入狱后,张宗伟历尽严刑拷打,守口如瓶,始终不承认自己的真实身份。1937 年 7 月 27 日,在太平桥圈河,张宗伟被枪杀,英勇牺牲。
由于隐蔽战线的工作性质,张宗伟没有留下一张照片。著名作家关沫南根据张宗伟的故事创作了小说《在炮队大街》,上世纪 80 年代在电台经常播放。
来源:冰城 + 客户端
记者:申志远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