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1号 08-21
李明德的「塌房」,AI换脸的「天花板」?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yule1.html

 

作者|奈美

前阵子李明德的瓜闹得沸沸扬扬,一会儿是为打工人发声的正义之士,一会儿是躁郁症发作的疯子,舆论风向吹过来又刮过去,上个月公安一纸宣判落下来——因故意毁坏财物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坐实了他「劣迹艺人」的身份。

可怜了他参演的剧组,还在拍的连夜换了角,拍完没播的急匆匆 AI 换了脸。

周也、丞磊领衔主演的《锦月如歌》本来今年 3 月就要播出,可由于李明德在其中饰演男三号,戏份较重且有完整的成长线与 CP 线,删减不了只能 AI 换脸《书卷一梦》里的李卿,这才延迟到了 8 月初首播。

此剧一播,# 李明德锦月如歌换脸效果 # 就登上了热搜榜第 4 位。

中肯点评价呢,效果是既违和又适配。李明德的身板配上李卿的五官,虽然合在一个人身上有点说不出来的别扭,但基本看不出 AI 的痕迹,甚至不知情的观众都意识不到,在弹幕里纳闷:「都说 AI 换脸了,到底是谁换了?」。

如此看来,摊上劣迹艺人的剧组可算有救了,「塌房」的统统扔给 AI 回炉重造就好了。

听起来蛮容易的,但做起来呢?

AI 换脸是最优解吗?

在 AI 换脸技术成熟以前,制作方对于「劣迹艺人」的处理用一句话就能概括:未播还能抢救,已播基本认命,补救措施与耗费成本取决于「塌房」的时间点。

未开机或刚立项的剧可以直接换人,按合同条款要求艺人赔偿违约金,这时候尚能达成资金零损失,已是不幸中的万幸;已经进入拍摄期的剧大多会选择换人重拍,虽然已拍素材全部作废,但至少能够保证「干净」上线,再无后顾之忧。

多年前播出的老剧一般不会下架,但在重播时会做技术处理,譬如《甄嬛传》中饰演余莺儿一角的演员就因在直播中自曝酒驾逃逸,北京卫视连夜剪掉其正面镜头,只在片尾保留了配音表。

已经杀青但还未送审的剧往往会进行删减或补拍,而拿到发行许可证但尚未播出的剧,平台或卫视通常先「压库」观望,直接撤档或无限期雪藏,万不得已也会补拍或重拍。压了五年之久的《青簪行》就让彭冠英重拍了原男主吴某凡的戏份,小道消息称已送审,但迟迟没有开播消息。

在业界看来,只有财大气粗的片方才会选择重拍。电影《捉妖记》因原男主柯震东吸毒被封杀,片方追加 7000 万换井柏然重新补拍,最终成为第一部打破 20 亿元的国产电影。《巴清传》因男女主高云翔、范冰冰接连出事导致无法播出,仍然选择花 6000 万换人重拍。

这动辄千万的重拍费,并不是谁都拿得出来的,而比起重拍所需要的租借场地、现场拍摄、后期剪辑、调色等环节,导演、演员、摄像等工种的配合,AI 换脸只需后期特效团队的执行,理论上是节省了不少人力物力。

殊不知,成效较好的 AI 换脸技术花费也不是个小数目。

据悉,《锦月如歌》190 分钟戏份的 AI 换脸成本超 600 万元,平均每分钟达 3.1 万。600 万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一部中小型网剧的全部后期制作费用,20-30 部普通短剧或 2 部精品短剧的全部成本。对于耗资超 1.2 亿的《锦月如歌》来说,600 万可能只是多支出了 1/20 的保险费,但却能让其他预算本就不多的待播剧望而却步。

说白点,小成本剧要是有钱 AI 换脸,不如重新拍一部。高投资剧为了挽回之前的大笔损失,只能再投入小部分资金,不重拍就得换脸。

重拍的优势在于演员真实,观众的接受度较高,但也会受天气和演员状态不同导致衔接不顺,且耗费资金与时间较多。而 AI 换脸的成本仅为重拍的 10%-30%,但需要面临技术不达标与观众反感等问题,很可能因小失大。

这样一看,重拍和 AI 换脸都算不上最优解,只是各有利弊而已。

AI 换脸的利与弊

近年来,随着 AI 技术的逐渐成熟与剧集迈向精品化发展,AI 换脸技术在一次次的试错中逐渐优化,摸索出了一套综合预算与观感的两全之法。在 2023 年以前,AI 换脸的翻车率超 80%,《光荣时代》《买定离手我爱你》等剧集纷纷被嘲「鬼畜」,而后制作方开始结合 AI 换脸、人工精修、补拍关键镜头等多元手段,将 AI 换脸的存在感尽量降低,收效甚佳。

去年的大爆剧《墨雨云间》因配角蒋依依出现税务纠纷,剧方先替换赵晴补拍所有中近景和特写镜头,保证光影与服化道的一致,再用 AI 深度学习模型将赵晴的脸贴在远景与群戏中的蒋依依脸上,最后用传统 Nuke 合成精修,结果几乎接近「无痕」。

这也是影视行业第一次把「AI 换脸」做成正面案例——演员没有因为 AI 换脸而「丢脸」,反而因演技出圈涨粉百万,观众没有被吓到出戏,全平台几乎零差评。于正工作室此后在演员合同里新增「如发生舆情风险,甲方有权使用 AI 换脸或重拍」条款,避免出现肖像权与劳动纠纷。

今年的《锦月如歌》为抢暑期档播出,紧急启用「动态骨骼匹配 + 微表情捕捉」的 AI 换脸技术,大部分观众认为换脸后「毫无违和感」,并未影响观剧体验。

不难看出,近两年用上 AI 换脸的剧确实是肉眼可见地变多了。一方面,艺人「塌房」的频率持续走高,另一方面,无论是投资方还是制作方都不愿意再重蹈「压剧」到猴年马月的覆辙。

在这种流行趋势下,不禁有人担心 AI 换脸是否会反噬前期风险防控环节——既然有 AI 保底了,或许就会松懈对演员的前期背调,导致更多潜在的「劣迹艺人」流入市场,最后造成「劣币驱逐良币」。

古语有言,「上医治未病」。遇到问题的最佳方式永远不是出事了再补救,而是事前预防。剧方应该从选角阶段加强风险管控,而非依赖后期高成本补救。

私人的 AI 换脸行为

要说最早惊艳亮相的 AI 换脸视频,当属 2019 年 B 站 UP 主「换脸哥」把 94 版《射雕》饰演黄蓉的朱茵换脸成了杨幂。在当时日活量还没那么多的 B 站,这条视频的播放量竟然突破了 1 亿。

随着 AI 技术的「平民化」与自媒体的兴起,现如今 B 站上的明星换脸视频层出不穷,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玩梗、二创地「换头」,把偶像的头直接贴进经典角色或爆火短视频里,尽管制作粗糙,却能通过角色台词或行为营造一种莫名适配的「萌感」和「喜感」。

另一类就是前文提到的 AI 换脸。目前,站内热度普遍较高的是 UP 主将内娱女星换脸在韩娱偶像的直拍舞台之中,且技术合成十分流畅自然,尽管在激烈的舞蹈强度下也不太失真。

果然,高手在民间。

作为观众,我们对于此类 AI 换脸视频的情绪大多是惊叹,但站在被换脸演员的立场上,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呢?自己辛辛苦苦演了戏,一个换脸视频就为他人做了嫁衣。这不仅侵犯了本人的劳动成果,还要被作为比较对象听到无数句「还是 xxx 来演更合适」「要是换成 xxx 演绝对会火」。

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此外,尽管这种私人的 AI 换脸二创行为能俘获不少观众的喜爱,也掩盖不了其游走在法律边缘的事实。

2020 年,某 UP 主把歌手林俊杰的脸大批量「移植」到各种剧集、综艺和恶搞视频里,并开通了充电计划等盈利渠道,最终被林俊杰方起诉,法院判决该 UP 主赔偿 27.5 万元并公开道歉。

经此一事,B 站上线《AI 创作公约》,强制用户在发表视频时标注「AI 合成」,未授权明星换脸将直接限流或下架。

其余社交平台也前后形成了一套「事前提示 + 事中检测 + 事后追责」的规范框架,抖音在 2023 年上线「AIGC 检测模型」,对上传视频实时检测人脸特征一致性、口型异常等十几项指标,微信视频号、小红书等均与第三方安全厂商合作,检测视频是否属于 AI 范畴,若出现违规行为,将采取限流、禁言、封号等处罚措施。

今年 3 月,国家网信办等四个部门联合发布了《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方法》,要求所有 AI 生成合成内容必须添加显形标识和隐性标识,各平台要对未标识但疑似内容进行提示,并且严禁任何组织和个人恶意删除、伪造或隐匿 AI 内容标识。

要知道,每一次的换脸都是对 AI 算法的一次加强训练,明星艺人作为公众人物,本来就比普通人更易被获取影像资料,再加上粉丝们的主动「投喂」,他们就此成为了 AI 换脸数据库里最为活跃的训练材料。

长此以往,AI 对于明星的换脸只会愈发逼真。QQ 时代要想伪装明星,在动态连续发几张小众的公开照片就行,因此几乎每个 00 后都加过几个明星好友,而成长于 AI 时代的 10 后、20 后可以说是「天崩开局」,小小年纪就要面对无数以假乱真的 AI 换脸照片与视频。

如若这些被不法分子用于行骗,后果将不堪设想。

1 号结语

AI 换脸确实是处理「劣迹艺人」的可取之策,但始终不是上上策。

上上策应是防患于未然,从选角阶段抵制任何潜在的「劣迹艺人」,用「良币驱逐劣币」的思维倒逼影视从业人员爱惜自身羽毛,提升职业素养与道德修养。

而私人的 AI 换脸行为,虽然某些时候在技术层面甚至超过了专业团队,但也更容易出现违法违规行为,需要相关部门更为严密细致的监管与规范。

《主编浅度》视频号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明德 效果 ai换脸技术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