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新闻网 8小时前
全民开麦!用“舞台的夏天”打开哈尔滨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面包石的纹路里还藏着白日的余温,晚风轻轻一吹,漾出细碎的光晕。街角、阳台上的乐器突然醒了,音符顺着孔隙从人群中滑出来,缠着昏黄的路灯打了个美丽的纽带。

在这个夏天,哈尔滨中央大街上," 舞台的夏天 " 阳台音乐节,自 7 月 25 日启幕以来,以每周三场演出的频率持续吸引着本地市民与八方游客的目光。没有高门槛,风格不设限,这座素有 " 音乐之城 " 美誉的城市,用一种更开放、更亲切的方式,让旋律流淌于市井烟火之中,也让各地游客从这个窗口洞见哈尔滨的多元与热烈。

全民舞台

每个人都是城市乐章的音符

作为哈尔滨打造 " 音乐之城 " 进程中的一次创新实践," 舞台的夏天 " 阳台音乐节最打动人心的是它 " 全开麦 " 的参与模式。在这里,音乐真正回归大众——不论是银发老人、稚嫩孩童,还是医护人员、企业职员,只要怀揣热爱,就能走上专业设备支持的舞台,成为整座城市夏日旋律的谱写者。

70 岁的老兵何群,用口琴奏响《人民军队忠于党》,铿锵旋律中流淌的是岁月与忠诚;38 岁的音乐教师涯涯携原创作品《相约亚冬》,用三种唱法唱出对城市未来的期盼;8 岁的张梓豪背着电吉他高唱《骄傲的少年》,清澈童声中是一个少年对舞台最真诚的渴望。他们不是明星,却是这个夏天哈尔滨最真实的 " 民星 "。

这种打破专业壁垒、拥抱普通人的音乐表达,让 " 音乐之城 " 不再只是剧院里的高雅艺术,更成为街头巷尾可触可感的生活日常,真正实现了 " 人人都是音乐家 " 的城市理念。

多元融合

在十平方米阳台上听见世界

从古典到摇滚,从民谣到音乐脱口秀,在这个不足十平方米的舞台上,各类音乐形态自由碰撞、交融共生。

被称为 " 小韩磊 " 的谭平辉以《等待》展现雄厚嗓音,宝妈冬冬用自己的歌声带动全场大合唱,18 岁的刘岳含空灵演绎《贝加尔湖畔》,郝圣哲则怀抱吉他自信弹唱《加州旅馆》……没有评审打分,没有晋级淘汰,只有纯粹的表达和真诚的掌声。

正是这种多元与包容,塑造出哈尔滨独特的城市音乐风情。它不刻意追求某种 " 标准 ",而是鼓励每一种声音的绽放——正如这座城市本身,既有欧陆风情的沉淀,也有北国豪爽的性情,更在一次次文化交流中拓宽着自己的边界。

以乐为媒

音乐节成文旅融合新赛道

" 舞台的夏天 " 不仅属于哈尔滨市民,也正在成为外地游客感知这座城市的重要窗口。许多游客原本只是来中央大街打卡拍照,却意外被阳台上传来的歌声留住脚步,甚至登上舞台,与这座城市共唱 " 同一首歌 "。

来自成都的唐健强即兴唱响《不再犹豫》,引发南北共鸣;南京游客戚唯妙和梁衡深情对唱《那年夏天宁静的海》,赢得冰城观众热烈回应。一位南方游客在《下雪的哈尔滨》旋律中湿润了眼眶:" 原来一座城市的浪漫,真的可以是一首歌。"

当游客举起话筒,随律动挥手,音乐便成了一条无形却牢固的纽带,链接着异乡人与这座城市的情感。这种 " 可体验、可参与、可记忆 " 的文化场景,正是哈尔滨文旅从 " 观光型 " 走向 " 沉浸式 " 的生动诠释。

音乐之城

在每一次相遇中更加鲜活

" 舞台的夏天 " 阳台音乐节将持续至 10 月 8 日。它或许没有豪华的音响设备和明星阵容,但却以其真实、包容和温暖,成为哈尔滨这个夏天最动人的文化符号。

音乐,从来不止于艺术本身——它更是一种精神风貌、一种城市气质、一种人与人之间最本真的联结。在这场全民共创、全民共享的音乐实践中,哈尔滨让 " 音乐之城 " 这四个字,有了更立体的声音、更亲切的温度和更可持续的生命力。

当最后一片霓虹吻过中央大街肩头,所有的旋律都开始下沉,沉入面包石的孔隙,沉入恋人交握的掌心,沉入每个晚归者带笑的梦里。中央大街的夜,本就是一首流动的乐谱,而那些汇集到阳台下、街角处的人,都是其中跳动的音符。

来源:央视网

部分图片摄影 " 哈报手机记者 ": 刘亚东

编辑:马云鹏

相关标签

哈尔滨 音乐 面包 成都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