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训有言:"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个体追求的境界如此,企业何尝不是?当一家银行开始思考 " 要成为一家怎样的银行 ",怎样才能行稳致远,它将校准价值坐标,将 " 善 " 的基因融入血脉,以利他之心成就共美之业——这正是上海农商银行用二十年光阴书写的答案:如一泓金融活水,秉持向善初心、依托专业服务、守护生活本真,打造 " 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服务型银行 ",打造 " 百年老店 "。
善的微光:源于共情,始于微时
善意的起点,往往源于对他人困境最朴素的共情。
世纪之交的崇明东滩,56 岁的徐根宝急流勇退,带着一群平均年龄 10 岁的孩子扎下根来,办起崇明根宝足球基地。所谓宿舍,不过是临时搭建的蒙古包," 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冬夜毛巾冻结成冰,盛夏蚊虫肆虐成灾 "。为了节省开支,徐根宝甚至在基地开发一片菜园种菜,省下学校食堂的买菜钱。
无独有偶,上海农信社成立之初,同样筚路蓝缕。没有工资,就连日常使用的算盘,也是员工自己从家里带去的。没有像样的办公桌,没有坚固的铁皮钱箱。一群年轻人满怀投身祖国建设的激情,凭着不求回报、无怨无悔的赤诚,手握一支笔、一本账簿、一个算盘,在陋室里 " 算盘叮当响,不到鸡叫不停手,轧平账,睡大觉 "。艰难困苦竟在热血中消弭无形。曾经的农信社不仅记录了农村信用合作金融事业摸着石头过河的全部过程,更承载了一代代农信人脚踏实地、一心为农的燃情岁月。他们挎着背包算盘,骑着 " 二八大杠 ",走遍田间地头;因为热爱,让年少的热情变成了坚持的动力;因为热爱,点燃了农信的星星之火,七十余年坚定不移深耕普惠。
农信时代 " 脚踩泥水、衣沾露水、身流汗水 " 的白手起家、栉风沐雨,与徐根宝对足球事业的执着信念、娃娃们在绿茵场上的拼搏追梦,跨越时空、激荡共鸣,闪耀着同样纯粹而坚韧的光芒。
在足球基地创业最艰难的时刻,唯有当时的农信社伸出了援手,为扎根在这里的上海足球事业担起一份责任。崇明农信社分两批向基地合计发放 2300 万元贷款,给予最优惠的贷款执行基准利率,如及时春雨,填补了基地建设的资金缺口。这不是冰冷的商业计算,而是对体育精神的真切致敬,成为徐根宝肩头最温暖的依靠。
这份支持并未止于 " 输血 "。2005 年 8 月,上海农商银行改制成立,同年 12 月,以根宝足球基地培养的 " 崇明一期 " 球员为主力,上海东亚足球俱乐部成立。当球队身披印有 " 上海农商银行 " 的球衣,从中乙一路拼杀至中超,上海农商银行始终相伴。
多年后,当武磊、颜骏凌等这批国脚看到老款球衣上 " 上海农商银行 " 字样时,依旧感慨:" 回头看,当时确实很苦,但大家一起为梦想奋斗的日子,包括社会各界对基地和我们的支持,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这份始于艰难时刻的善念如同种子,在上海农商银行 " 尚善 " 文化的心田扎根——坚持从百姓中来、到百姓中去,关注更多百姓的关切和诉求,努力打造更加包容、更具温度、更有担当的银行。
爱的星光:能力所及,责任所至
善行如树,根扎得越深,枝叶越能荫蔽四方。
二十年来,从支持根宝足球基地到支持东亚队征战联赛,从冠名支持上海女足、做好娘家培育 " 铿锵玫瑰 " 到开展 " 沪培 " 计划支持西藏青少年足球事业发展,上海农商银行的善念不仅是对国家体育文化事业发展的坚定支持,更是与无数怀揣梦想的个体拼搏向上、坚韧不拔的同频共振。
一路走来,从只有一把算盘一支笔、一本账簿两门板的农信社到辐射长三角、万亿元资产规模的上市银行,从一只挎包、一双脚或一辆自行车穿梭于生产大队到逐步构建起涵盖零售金融、综合金融、普惠金融、科技金融、可持续发展的 " 五大金融服务体系 ",上海农商银行在时代大潮与金融竞技场中不断锤炼普惠金融的本领,社会责任实践的广度与深度也随之延展。
2005 年以来,上海农商银行勇担国企使命,带着一份超越利润之上的更高价值追求,积极组织爱心助学、慈善捐赠、精准扶贫、乡村振兴、金融教育、志愿者活动、校园足球公益、非遗文化传承等,从都市到乡村,从 " 输血 " 到 " 造血 ",能力所及,责任所至。
2018 年起,上海农商银行持续开展 " 小小金融家 " 公益课程项目,积极融入上海 " 爱心暑托班 " 民生实事项目。2019 年起,进一步深化 " 金融 + 公益 " 新模式,举办 " 小小金融家 " 银行开放日活动,寓教于乐,以儿童财商教育为切入点,让普惠金融惠及更多年龄段的人群,把 " 有意义 " 的事情做得更有 " 意思 "。2025 年 1 月," 小小金融家 " 儿童特色公益服务点(上海农商银行总行营业部)获评上海首批 100 个儿童友好特色实践点。
不仅如此,上海农商银行以在云南、湖南、山东等地的沪农商村镇银行为支点,更深入、更充分地回应百姓的期盼和诉求,将 " 爱的星光 " 洒向每一个需要的角落。从点亮乡村路灯到修建饮水设施,从改善村居环境到助力产业提升,一步步踏实走来,让美丽乡村的愿景渐成现实。
关爱 " 一老一小 ",同样落在实处。从福利食堂温暖老人的一餐一饭,到改造校舍、捐赠图书、建设 " 希望小屋 ",呵护孩子们的成长梦想,上海农商银行用行动诠释 " 金融 " 的温度—— " 金融 " 不仅是数字和规则,还是照亮偏远角落的温柔星光,守护淳朴梦想的坚定力量。
梦的闪光:价值创造,共愿共美
何为 " 好金融 "?在上海农商银行看来," 好金融 " 不是只会赚钱的金融,而是越来越有格局和情怀的金融;" 好金融 " 着眼于对百姓的服务,更深入、更充分地回应人民的期盼和诉求,不与民争利,担当社会责任,增进民生福祉,以服务创造价值,用金融赋能社会治理,实现银行商业价值和社会功能的有机统一。
上海农商银行 2020 — 2022 年发展战略明确了 " 打造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服务型银行 " 企业愿景,并在 2023 — 2025 年发展战略中得以延续。
服务型银行是对新形势下银行和客户关系模式的重构,摒弃以往 " 以渠道为中心 "" 以产品为中心 " 理念,而是坚持 " 以客户为中心 "。服务型银行也表明了上海农商银行的战略主张,经营理念从规模扩张型向价值创造型转变,着眼于为客户创造功能价值、专属价值、情感价值。
" 心家园 " 公益服务项目正是上海农商银行提供情感价值的生动诠释,协同各级政府和基层社会组织打造赋能社会治理的主阵地,将网点服务延伸到社区服务,将金融服务延伸到非金融服务,深度融入 " 人民城市 " 建设。截至目前,超 1000 家公益服务站,实现上海市 216 个街道和乡镇全覆盖,与 357 家网点共同 " 嵌入 " 社区肌理,让社区居民在 "15 分钟生活圈 " 实现 " 学有所得、乐有所享、教有所成、为有所用 ";月均超 1000 场活动,累计服务超 300 万人次,广受社区居民尤其是 " 一老一小一新 " 群体的欢迎;超 3000 人的行内外心愿者队伍,成为温暖传递的中坚力量。
" 分享过善的微光 爱的星光 梦的闪光 ",从 1949 年农信社的星火初燃,到 2005 年改制启航,再到今天 ESG 理念全面融入,上海农商银行的七十六载积淀和二十年改制发展之路,正是对 " 成为一家怎样的银行 " 的持续作答。
它用行动印证:百年老店的密码,不只在资产负债表的数字,更在利他共美的价值创造。当徐根宝回忆 " 最难忘的不是夺冠,而是十年磨一剑的艰苦奋斗 " 时,当藏族少年在 " 沪培计划 " 资助的绿茵场奔跑时,当云南孩子在 " 沪书香 " 书屋翻开人生新页时,金融的价值早已超越商业逻辑,升华为推动社会进步的能量。当金融活水不仅浇灌田垄乡野,更浸润至百姓心间," 共愿共美 " 便从理念落地为城市生活的真实图景。
美好不止一廿,关于价值创造的故事,还有更深的篇章等待书写——这,正是时间对坚守长期主义、心怀善业者的最好馈赠。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