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焦点正从 "AI 算力 " 向 "AI 终端 " 迁移。
在这一关键节点,歌尔股份成为无法回避的观测样本——多数机构视其为本轮 XR/AI 眼镜出货量激增的首要受益者。
公司于日前发布 2025 年半年度报告,报告中的数据似乎印证了这一预期。
一、盈利拐点确认——从 " 修复 " 到 " 加速 "
歌尔股份上半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14.17 亿元,同比增长 15.65%。
第二季度收入 212.4 亿元,同比增长 0.8%,环比大幅增长 30.30%,业绩拐点初步确认。另外,第二季度的盈利能力改善尤为明显,内部管控和产品结构调整推动毛利率持续改善,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两位数。
分板块来看,受益于 AI 智能眼镜、智能可穿戴等新兴产品需求带动,声学、光学和传感器零组件表现突出,上半年精密零组件业务收入 76.04 亿元,同比增长 20.54%,毛利率提升至 23.49%,成为拉动整体盈利的重要支撑。智能硬件业务收入 203.41 亿元,同比增长 2.49%,毛利率提升至 11.51%。此外,公司通过收购米亚精密,进一步补强精密金属件能力,深化 " 零组件 + 整机 " 战略协同。
此前,有分析师指出,北美大客户耳机份额近两年持续修复,2025 年三季度深度参与大客户新无线降噪耳机迭代,预计下半年起主营业务收入与利润将持续边际改善。
更前瞻的信号来自存货:半年度报告显示,期末存货余额为 134.49 亿元,较年初增长 28.3%,其中原材料及在产品占比超 60%,公司解释为 " 存货储备增加 " 支撑新品生产。
股权激励方案则为增长定下量化锚点——歌尔股份于 2025 年 5 月发布了新的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涉及 6302 名员工。该计划拟授予 6806 万份股票期权,行权价格为 22.21 元 / 股。考核指标包括 2025 年营收不低于 1298.48 亿元或净利润较 2023 年增长不低于 140%;2026 年营收不低于 1548.79 亿元或净利润较 2023 年增长不低于 180%。股权激励行权条件隐含业绩增长预期。
资本动作同样释放长线信心。歌尔集团控股股东于 2025 年 3 月 4 日至 4 月 10 日期间,分两次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增持公司股份 47,439,630 股,占公司总股本的 1.36%,累计耗资近 10 亿元。此次增持力度在年内 A 股消费电子板块中位居前列。
与增持形成协同的是,歌尔股份于 2025 年 4 月启动自有资金回购计划,拟以 5 亿至 10 亿元回购股份用于员工持股或股权激励。截至 7 月 31 日,公司已回购股份 1,613.28 万股,占总股本的 0.46%,支付金额达 3.38 亿元,仅用不到 4 个月即完成回购金额上限的 34%。真金白银的增持与回购,不仅有利于平滑短期股价波动,更凸显管理层对公司成长曲线的笃定。
但资本市场最感兴趣的,依然是公司能否在即将到来的 AI 硬件创新大年实现 " 戴维斯双击 "。
二、AI 终端浪潮——歌尔的 " 第二成长曲线 "
2025 年上半年,歌尔股份的智能硬件业务以 203.41 亿元营收贡献了总收入的 54.17%,首次突破五成关口。这一结构性变化标志着公司已从手机与 TWS 耳机赛道成功切换至 XR 赛道。因此,对于投资者而言,理解 XR 产业的爆发潜力,已成为评估歌尔未来成长性的关键坐标。
根据多个投资机构的研究报告,歌尔股份在AI 眼镜领域有望复刻当年 TWS 的爆发路径这一观点,逐渐成为市场共识。
数据不会说谎:
2025 年上半年,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同比翻番有余,AI 功能渗透率高达 78%;Meta Ray-Ban 系列出货量更是同比激增两倍,成为需求放量的最大推手。6 月,小米首款 AI 眼镜在国内一经发布便迅速出圈,连带点燃整个生态热度。IDC 预计,全年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将突破 1450 万台,同比增速超过四成。数字背后,一个清晰的信号浮现:AI 终端正式步入消费级放量阶段,行业从概念验证走向规模普及,留给供应链的窗口期正在迅速收窄。
光学方面,控股子公司歌尔光学在 2025 年 2 月推出全球首款 SRG 刻蚀光波导模组,厚度仅 0.7mm,亮度高达 5000 尼特,突破了 AR 眼镜轻薄化与全天候可视性的核心瓶颈,标志着歌尔在衍射光波导路线上的产业化能力已走在全球前列。声学方面,歌尔在首届创新大会上展示了为 AI 眼镜量身定制的防漏音扬声器与多 MIC+VPU 传感器拾音方案。前者通过专属设计,保证佩戴者的语音内容即使在 0.5 米外也难以被旁人听清,解决了用户隐私痛点;后者则通过声源定位、指向性拾音和深度神经网络算法优化,实现了复杂场景下的高效降噪和语音识别。
整机设计上,公司在 CES 2025 上推出的 Mulan 2 与 Wood 2 成为行业关注焦点。Mulan 2 仅重 36 克,为全球最轻 AR 眼镜,Wood 2 则实现了多模态 AI 交互:语音、图像与智能戒指三位一体,使端到端延迟缩短至约 2 秒,显著提升了交互效率和沉浸感。此外,公司还展示了 Euler PCVR 参考设计与高精度眼动追踪等方案,形成从 AR 到 VR 的全链条产品矩阵。
持续加码光学、声学与智能制造,令歌尔股份研发体系更厚实、产品纵深更深,在技术快速迭代的 AI+XR 赛道保持领先。
这使歌尔在 AI 眼镜产业链中具备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根据产业链消息,歌尔股份长年以来都是 Meta 智能眼镜的核心代工厂之一,并参与小米首款 AI 眼镜的生产。同时,公司在衍射光波导方向与雷鸟等国内厂商展开合作,覆盖全球和中国市场的主流品牌。
AI 眼镜进入爆发前夜,歌尔卡位全球头部客户,具备零组件 + 整机的垂直一体化优势。
展望未来,后续催化因素包括三季度指引能否兑现环比加速、Meta 及小米新品发布后的首批销售数据,以及潜在的消费电子换新补贴政策细则。
短期来看,公司盈利修复弹性明确;中期成长性则取决于 AI 眼镜的规模化落地;长期视角下,歌尔在 " 端侧 AI+ 传感硬件 " 的平台化布局,有望重塑其从制造龙头向科技生态主导者的角色。
歌尔股份面向未来的增长动能似乎已蓄势待发。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