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哥吉拉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www.gogudata.com)
如果说 2023 年以来,什么板块涨幅最大,AI、机器人等产业链成长赛道必然实至名归。
但其实浓眉大眼的银行板块,涨幅同样异常出色。
2023 年至今,A 股 42 家银行股中已 9 家累计实现翻倍(前复权,以下均同),尤其是工行、农行、建行、中行四家国有超级大行的表现尤为亮眼。其中农业银行的累计涨幅更是高达 229.57%,不仅位居所有银行股涨幅榜首,而且距离第二名的渝农商行(142.73%)拉出遥遥领先的距离。
同时,2025 年至今,农业银行累计涨幅 43.119% 同样位居行业内榜首,成为年来新增市值规模最大的个股。目前其总市值规模已高达 2.55 万亿元,超越建行成为仅次于 " 宇宙行 " 工商银行的第二大市值公司。
那么,为什么农业银行在近三年能呈现如此强势上涨?后续上涨空间又如何?
01
股价大涨之谜
资本市场从来都是用脚投票的,股市不会有无缘无故的持续大涨。
尤其是银行股这种万亿市值级的巨头都能持续显著上涨,其背后必是有极巨大的利好驱动,吸引庞大的资金进去押注。
可以看到,农业银行的股价在 2018 年 -2022 年的 4 年期间,基本都在 2.1 元上下维持小幅波动。然后从 2023 年初开始,股价才开始迎来持续剧烈上涨,不到 3 年就涨了 2.3 倍。并且中间尽管 A 股大盘数次出现大幅度回调波动,但其股价几乎没有受到大影响,单边走势十分明显。
其实不仅是农业银行,包括其他的银行股,在 2022 年之前的几年都是跟随大盘陷入长期的弱势调整,但这一切也都是在 2023 年之后,迎来翻天覆地的转变。
正是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前后,A 股迎来了多方面非常重磅的利好刺激。
这些利好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宏观经济复苏 + 政策支撑 + 长期低估 + 大规模资金入场的联合共振。
2023 年,中国宏观经济的复苏力度超出了不少人的预期,GDP 同比增长达到 5.2%,实体经济的回暖实实在在地传导到了银行业。
最直观的变化就是企业融资需求明显回暖,全年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增速稳定在 10% 左右,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激增了 41.2%,为银行业绩的增长带动股价上涨带来了可靠的支撑。
同时,在 2022 年底," 中特估 " 概念被提出,纠正 A 股市场长期存在的央企国企估值偏低问题。银行股作为国有资本占比超 78% 的行业,天然成为中特估体系的核心标的。
到了 2023 年,政策更是不断加码:国资委把市值管理纳入了央企考核,要求 " 一利五率 "(ROE、营业现金比率等)与市值挂钩,这直接推动银行股从 " 规模扩张 " 转向 " 价值创造 "。
此外,为减少存贷利率持续双降对银行息差收缩的影响,央行对银行业推出多项重磅利好,如明确提出 " 拓宽银行资本金补充渠道 "、通过降准等一系列操作释放出超万亿元长期资金等政策。还有,财政部还发行了 1.39 万亿元的特殊再融资债券,着力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国有大行的不良率开始得到普遍改善,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分别降至 1.27% 和 1.33%,较 2022 年下降 0.05 和 0.04 个百分点。备覆盖率同步提升,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分别升至 303.87% 和 191.66%,风险抵补能力增强。这更加增强了市场对银行资产质量的信心。
而市场情绪和资金偏好的转向,成了推动银行股走高最直接的推手。2023 年初的时候,银行板块的市净率只有 0.58 倍,处于近十年 5% 以下分位的历史低位,这样的低估值,再加上平均超过 5% 的股息率,在当时存款利率和理财收益都在下行的 " 资产荒 " 背景下,显得格外有吸引力。
值得一提的是 2023 年 10 月,中央汇金选择增持四大行,还明确宣布了后续的增持计划,给市场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政策会为银行股托底。
也正是这个信号,为银行股的估值修复打开了更大的空间。
至于为什么农业银行的涨幅能遥遥领先其他银行,这一现象也并非偶然。
一方面,其他国有大行或股份制银行受房地产行业风险暴露、对公贷款不良率上升等因素影响更大,而农业银行的业务与房地产关联度相对较低,因此在这方面避险属性更突出。
农业银行的定位是 " 服务三农 ",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高度契合。2023 年以来,中央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现代化等领域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包括财政补贴、信贷倾斜等。农业银行在县域基建贷款、小微企业贷款领域布局相对其他银行较深,且风险控制能力较强(县域不良贷款率相对稳定),其贷款规模扩张更具优势,进而带动了营收和利润增长预期。
实际上,2018 年以来,随着城镇化率增速放缓、叠加多项乡村振兴政策助推农村经济高速发展,如农业银行这种深耕县域的银行在客群、规模方面的增速是相对其他银行是更快的。
2023 年,农业银行的末县域存款余额达 123317 亿元,同比增长 14.2%,并且数据显示由于农业银行的负债结构以个人为主,还具备低成本存款优势。这为农业银行的业绩增长带来坚实基础。
2025Q1,农业银行营收、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 +0.35%、+2.19%,归母净利润增速在国有大行同业中位列第一,延续 2024 年的领跑势头。
期间,农业银行的总资产、贷款、金融投资规模分别同比增长 +6.31%、+10.03%、+12.69%,其中贷款结构来看,对公、个人、贴现分别同比增长 +7.28%、+7.8%、+109.97%,个人贷款增长仍领跑全国大盘,较同期全国住户贷款增速 2.99% 高出 4.81pcts。
资产质量方面,2025Q1,农业银行不良率 1.28%,较 2024A 下降 2bps,拨备覆盖率 297.18%,较 2024A 小幅下降 1.8pct,但仍领先国有大行同业。
总的来看,农业银行资产质量的基础相对多数其他行更好,同时业务增速也相对更高,自然就让市场对其更为青睐。
02
银行股后续怎么看?
首先,鉴于银行股积累涨幅较高,叠加牛市强烈预期下市场风险偏好加强,资金是有可能短期从低弹性的银行板块撤出,流入其他弹性更大的题材或赛道板块,进而让银行股出现回调的。
但这肯定不能就此说明银行股的行情就此到走头。
根本原因,此前已经分析过多次。
一方面,目前长债利率和存款利率已经跌到 2% 以下,10 年期国债甚至一度到了 1.6% 的低位。在资金成本越发低廉但同时稳定高收益投资项目越发稀缺背景下,国内资金实际上是仍在面临 " 资产荒 " 的局面。
而银行股作为业绩增长稳定、股息率稳定且普遍超过 4% 的 " 类债资产 ",在 " 资产荒 " 背景下的吸引力是无可比敌的。
尤其是在在 " 新国九条 " 喊话提高分红回报等政策指引下,银行股仍有不小的提高分红比例的潜力(目前普遍分红率为 30%),进而形成更大吸引力。
另一方面,政策层面引导长线资金入场的政策目标没有变化,目前依旧大力地导中央汇金、社保资金、险资、产业基金等各路国家队和社会资本开始大举入市。
同时,最近以来," 存款加速‘搬家’进 A 股 " 的话题成为讨论焦点,数据显示,7 月单月非银存款增加 2.14 万亿元,A 股新开户数近 200 万户,同比增长近 71%。
有机构测算,2025 年可能有 90 万亿元以上的存款到期,假设其中 5%-10% 的资金寻求更高的收益,则流出规模可能在 4.5-9 万亿元。
在超低利率市场环境的当下,这些资金可能有相当部分直接或间接入市。而稳增长且高息的银行股,尤其是如农业银行这类资产质量优秀的几大行,必然会成为这些巨量资金的流入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招行研报显示,2025 年二季度末,A+H 股银行的理论 " 标配比例 " 应达到 11.57%,而主动型基金对 A+H 银行股的实际持有比例仅为 4.5%,欠配比例高达 7.07%。另外,以沪深 300 为例,2025 年二季度主动基金相对沪深 300 欠配银行的比重为 10.57%,较一季度扩大 84 个基点,主要原因是银行股持续大涨导致在指数中占比快速上升。
虽然由于股价波动导致的欠配幅度显著加大,但如此大差距下,基金仍需要加大增配力度,进而为银行股的价格带来支撑。
综合上述因素来看,银行股未来尽管可能有回撤波动,但长期的上涨空间潜力依旧不容忽视。
03
尾声
银行股的持续大涨,足够反映出一个明显的趋势——在政策积极指引海量场外资金入场支撑下,高息股资产正在迎来巨大的估值提升契机。
不仅是银行板块,其他如保险、公用事业、先进制造、消费等领域中那些同样具备高股息、业绩稳增长的行业龙头,都能持续享受这一波红利。
如果投资者觉得银行板块已经涨幅,其他领域的机会同样不会少,只是需要足够的耐心去等待投资回报。
当然,牛市预期之下,很多其他更有上涨潜力各种赛道板块的表现大概率会比这些高息资产有吸引力得多,但同时它们的股价波动风险肯定也要大得多。
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你会怎么选?(全文完)
▍往期回顾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