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从 " 退休 " 到 " 再出发 " 的绿色觉醒
2013 年,当张永胜、孙桂英夫妇脱下公务员制服时,他们本可含饴弄孙、安享晚年,却拒绝 " 喝茶看报 ",选择扛起铁锹、背起树苗,一头扎进陕北黄土沟壑。他们发现:政府投入数千万的生态工程,十年保存率不足 40%。在哈镇阴尔崖村的荒坡上,张永胜抚摸着枯死的松柏树陷入沉思——传统 " 工程化造林 " 将栽植、管护、更新采伐割裂管理,如同 " 接力赛缺了最后一棒 "。
" 退休不是终点,是另一种事业的起点。" 面对 " 年年造林、成林欠佳 " 的困局,这对老党员誓言:" 要让每棵树都活成子孙的‘绿色银行’!"
一、破局:一场颠覆传统的 " 林业革命 ",三权分置,让荒山变 " 家山 ",农民成 " 林主 "
" 种树不是挖坑填土,而是经营未来!" 张永胜一针见血指出传统工程化造林症结:承包公司 " 三年交差 "、护林员 " 打卡混薪 "、验收组 " 只数苗不追责 "。他创新提出 " 三权分置 · 家庭经营 " 模式——集体保留荒山地所有权,农户享有承包权与经营权,政府以 " 自造自有、先造后补、以奖代补、监督管理 " 精准激励。孙桂英以法律专长设计《林地管护责任状》,将 10 年保存率与奖补金深度绑定,让每株小树苗都有 " 终身监护人 "。
" 十年对赌 " 奖补机制:每株树苗奖补金分拆为栽植费包括苗木费(20 元)与 10 年管护费(20 元),要求年成活率、保存率双超 90%,树高年均增长 0.15 米,年年验收达标才兑现奖补金。
" 生态信用黑名单 ":未达标者没收保证金、注销林权证,倒逼农户 " 把树当娃养 "。
会员张四虎发明 " 天时栽植术 " ——观测云图捕捉降雨前 24 小时窗口期,使小树苗成活率飙升至 98%。村民惊叹:" 老张比老天爷还会算时辰!"
试点林、推广林至今保存率 97%,推广林成本仅为工程化造林 50%,村民日收入超外出务工 2 倍。孙桂英笑称:" 现在老乡们比护林员更怕树死——死的不是树,是钱袋子!"
二、突围:从 " 政府兜底 " 到 " 全民共治 ",产业化管理,小树苗里的大经济学
" 过去造林是‘公家事’,现在成‘自家业’!" 张永胜算起生态账:传统工程化造林每株成本 40 元,家庭经营仅需 16 元;政府漫灌式森林生态补偿改为精准到户后,农户主动发展林下经济,2000 亩林地养羊年增收 8 万元,如果在林间种植药材产值更高。
在张永胜看来,随着科技赋能的发展,创新生态链一定会形成:" 林权证 = 绿色存折 ",农户可抵押林权贷款,激发 " 造一片林、富一家人 " 的内生动力。" 生态银行 " 计划:将碳汇收益纳入奖补体系,让农户分享 " 空气卖钱 " 红利。" 智慧护林云 ",无人机巡检 + 物联网监测,农户手机实时查看林木长势,科技赋能传统务林潜力无穷。
" 以前造林完任务,现在造林做产业!" 村民王老汉说:" 林权证比房产证还金贵——树越长越值钱,死了比丢钱还心疼!"
三、燎原:从 " 绿色遗产 " 到 " 精神丰碑。事业养老——银发夫妇的 " 生态长征 "
十年间,这对银发伉俪抵押退休金 60 万元,建起 " 中老年植绿促进会 ",带动 300 余名老人加入 " 绿色军团 "。他们夫妇的梦想,就是将他们开创的植树造林 " 府谷模式 " 被写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规划》和国家级文件并付诸实施,到那时 " 每片绿叶都是对生命的致敬,每道年轮都在诉说奋斗的价值。"
夫妇俩的生态事业不断外延:创办 " 慈善互助会 " 解决村民的急难愁盼问题。3 万元资金组建 " 慈善义演团 " 和 " 书屋 ",撬动乡村文化振兴,歌声里传送政策佳音。垫资 15 万元改造闲置校舍,建设 " 幸福院 ",成了孤寡老人的养老乐园。9 亩自种林无偿捐集体。孙桂英说:" 青山是最好的遗产,奉献是最美的养老。参与试点户渴望创办 " 家庭林场 ",3000 学子集资栽植 " 教育林 ",赓续薪火。
当地群众盛赞:" 用家庭承包制破解生态治理难题,是继小岗村后的又一创举!"2014 年,张永胜、孙桂英被榆林市评为 " 五好老干部 ";2015 年,府谷县中老年植绿促进会被命名为 " 榆林市老干部发挥作用示范基地 ";2016 年,张永胜被府谷县评为 " 优秀共产党员 ",孙桂英家庭被评为 " 榆林十大最美家庭 "" 五好文明家庭 ",2018 年 ---2020 年老夫妻俩双双入选 " 府谷好人榜 "" 陕西好人榜 "" 中国好人榜 "。但张永胜最珍视的称号还是是村民口中的 " 老树爹 "。、夫妇俩最看重的是国土资源 " 三调 " 数据——府谷乔木林保存率较全市均值翻番,这才是永不褪色的勋章!
尾声:青山不负白头人
站在阴尔崖的山头,68 岁的孙桂英轻抚松针:" 林权改革不是分山,而是落实成林责任、让生态效益永续发展!" 这对老党员用白发丈量青山,以 " 三权分置 " 产业化管理破解生态困局,不仅让黄土坡披上绿装,更点燃了千万农民心中 " 向绿而生 " 的火种。他们的故事证明:绿水青山不会自动变成金山银山,需要制度创新的杠杆,更需要赤子情怀的浇筑。这对银发夫妇用退休岁月描绘出的生态长卷,正为 " 事业养老 " 写下最生动的注脚——当个人价值融入时代命题时,暮年亦是青春,夕阳就是朝霞。
来源 / 府谷文化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