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玩实验室 13小时前
你点的拼好饭,正在用AI生成百年老店门头照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封面是百年老店,拆开是微波料理

新一批外卖受害者出现了。

他们是点外卖领域的毛利小五郎,手握一套终极避坑指南:为了躲避预制菜,专点名称带 " 绝无预制菜 "" 猛火现炒 " 的餐馆;为了绕开小作坊,只点那些门头看起来气派,装修得像模像样的店。

没想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绝无预制菜 " 其实指的是品牌名叫 " 绝无 " 的预制菜集合店;那些看起来像百年老店的门头照片,大多刚刚出自 AI 之手。

——点个外卖怎么就那么难啊!

01. 小作坊秒变老字号

最近,外卖平台出现了很多看起来相当可靠的餐馆:它们拥有大气明亮的招牌、整齐干净的用餐区照片,门口食客大排长龙,烟火气十足。

比如像这样的门头照,招牌上写着绝无预制菜:

还有很真实的堂食照片,干净卫生:

它们的价格也格外亲民,十来二十块就能买到一份大厨现炒的辣椒炒肉盖浇饭。用拼好饭的价格,享受大餐馆的规格,这份超高性价比让人毫不犹豫地下单——虽然心里偶尔会闪过一刹那的疑惑:我怎么不知道附近还有这么大一家店?

你能知道才怪了,这些餐馆门头图都是用 AI 生的。它们实际的样子和图片可以说毫无关系,甚至有点惊悚。

外卖 App 上的 " 食神茶餐厅 ":灯火通明、人头攒动,标准网红店;现实中的 " 食神茶餐厅 ":emmmm,令人沉默。

对着图片认真挑选,以为点了个连锁肠粉店,没想到还是外卖小作坊。

线上是猛火现炒的烟火气,线下更像速冻出餐的集散点。这家店月销 3000+,不知道这 3000 个倒霉蛋有没有看到过图 2。

仔细看的话会发现这些 AI 店招的风格都差不多:灯火通明的夜市排档,排队的人影虚化成一片,打上一层暖光滤镜。

这些门头用豆包或者即梦就可以做出来,只要输入几个简单的提示词,一家不存在的呼呼(我家猫名字)湘菜馆就诞生了。

用同样的方法,我家猫还可以迅速拥有几家不同风格的咖啡馆,真是富甲一方的小猫咪。

不懂 AI 也完全没关系啦,闲鱼上这项服务只要 8.8 元;对画面要求更细致的话可以找商家用 ComfyUI 出图,一张 30 元左右。

很多人会纳闷吧,这么明目张胆的造假,平台为什么不管管?

——管的,但是有时间差。

在 AI 技术成熟之前,平台也想不到能有这种玩法。等到这种手段被大量商家用起来,消费者开始吐槽,平台才发现审核标准早就落后了,要更新。

先泛滥后治理,互联网传播信息太快,泛滥的过程总是非常迅速,这中间的监管空白期,就给了消费者一种平台毫无作为的感觉。

这段时间,美团、饿了么、京东三家都成立了专项治理小组,专门管 AI 门头的问题——在大家已经被骗了好一阵子过后。

技术是没有原罪的。在 AI 出现之前,商家照样有一大堆手段把自己的小作坊包装成大餐馆。比如直接 P 一张,把别的餐馆的照片拿过来,找闲鱼设计师换个名字——利好美工就业市场。

更省事的方式是直接偷别人的,同一张照片,可能在不同城市、不同店铺被反复使用。

事实上,只要有外卖小作坊存在,就一定会有人琢磨着怎么把它包装得更体面——不然一家开在居民楼里的牛排馆应该也很难找到销路。

平台监管的确有望消灭 AI 图,但小作坊还是小作坊,换汤不换药。

就像消费者努力骂了那么久预制菜,结果现在到处都是挂着 " 绝无预制菜 " 招牌的预制菜,一位网友说不小心走进一家写着绝无预制菜的外卖店,发现里面除了微波炉没别的。现代版此地无银三百两。

大家发现,吃饭这么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竟然变得十分困难:点外卖犹如做推理题,要寻找一切蛛丝马迹,判断店铺是不是纯外卖店、好评是不是返现刷出来的。用尽一切办法,结果还是常常翻车。

看销量和好评是不太可靠的。很多月销 3000+ 的外卖店,吃完只会让人纳闷它是怎么卖出去 3000 多份的;有猎奇博主专点评分倒数的外卖店,收到后竟然发现其实并没有那么差。

因为外卖平台上的各项数据、指标,和食物本身早就脱钩了,它们更多体现的是商家的运营技巧。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有很多专门的外卖运营课程,手把手教商家如何开店。

这些课程里的爆单秘籍是如何用 AI 赋能外卖、如何靠活动获得更多曝光、如何神不知鬼不觉地让差评消失,但没有人会说你要好好做饭,注意火候,把菜洗干净。

当外卖老板的第一课不是炒菜,而是引流、P 图和刷单。他做出来的外卖大概率也就那样了:好不好吃全取决于料理包的采购水平。

02. 厨艺退场,运营称王

20 年前,新东方的烹饪教学广告非常经典:厨师,高薪就业;厨师,永不失业。

那时候大家的想法都很朴素:只要能做一桌好吃的饭,到哪都能混口饭吃。餐饮的逻辑更是简单,味道决定一切,街口那家夫妻小馆子,老板凭着几道拿手菜,就能把周边居民变成稳定客源;很多厨师出徒后,靠手艺就能在大饭店站稳脚跟,慢慢熬成大厨。

但是外卖平台崛起后,餐饮的逻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首先是流量入口变了。在堂食年代,地段 + 口碑 = 流量。下班路过时抬头一看,哪家店灯火通明、人声鼎沸,就知道生意红火;或者街坊一句 " 那家红烧肉不错 ",第二天就会多几桌客人。

那样的市场环境下,没两把刷子哪敢开店。菜不好吃,客人下一次就不会再来;卫生做得太差,很快会在邻里间传开。

外卖普及后,餐馆的地理位置、熟客关系就不重要了,取而代之的,是算法推荐和首图点击。

在手机屏幕上,所有餐馆被压缩成几张图片、几个维度的评分、几条系统推荐的评论,平台有一套自己的算法,来决定流量怎么分配。

第一个关键指标就是转化率,平台倾向于给用户转化好的商家更多流量。点进店铺的人多,但最后下单的人少,说明这家店的菜单、首图、价格都没打动顾客,在这种机制下,店铺的曝光自然会下降。

于是商家只好想方设法把主页打扮得更吸引人,把菜品图修得更加油光发亮,把 " 红烧肉 " 变成 " 小时候的味道,炖足 3 小时 ",再设计各种满减套餐,生怕顾客犹豫半秒钟就退出。

美团外卖官方公布的影响店铺流量的几个因素分别是转化率、销量、优惠活动、与品类对应的经营时间(比如早上推早餐)、出餐和配送的稳定度、菜品质量与食品安全、售后处理及用户评价。

简单来说就是,菜做得好吃,并不能带来直接流量。能把这些指标维持得漂漂亮亮的,往往是职业化运营的外卖团队。

也正因为如此,开外卖店的人群发生了明显的更替。过去开餐馆的,往往是练过手艺的厨师,或者夫妻俩合伙干堂食小店;如今在外卖平台上跑出来的,反而是一批精通流量、善于算账的年轻人。

厨房里的火候、食材的新鲜度退居二线,真正决定生意好坏的,是谁能把平台规则玩明白。这样的逻辑下,外卖能好吃才奇怪呢。

其实很多堂食店是懒得做外卖的,大多餐厅的菜品毛利率是 55%-65%,扣掉店租和人力,再扣掉 25% 左右的外卖平台抽点,基本不怎么赚钱,所以它们很难有动力去研究首图、文案、活动投放这些运营技巧,餐厅销量自然不会很好。

外卖商家要在平台抽走 25% 营业额的情况下依旧保持良好的盈利,只能尽量去压缩营运成本:开个小作坊,省略堂食,精简人工。

这是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营运成本越低的外卖店越有余力在平台上卷价格、做活动、砸补贴,一单好评返现 5 元。

对消费者来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外卖店的图片越来越精致,满减活动越来越诱人。吃到之后才发现,还是预制菜的配方,还是流水线的味道。

讲究火候的菜品是不可能受外卖店欢迎的,比如锅气十足的干炒牛河、现炸出锅的糖醋小排、讲究三分火候的爆炒腰花,这些菜得一道道炒,费功夫,还得养个大厨,不划算。

于是能在外卖中脱颖而出的都是标准的工业化产品。比如汉堡包、麻辣拌,拌饭、凉皮,不用开火,不会出错。一位网友说,这次外卖大战加速了中国菜品的绝种速度。

消费者的选择看上去好像很多,一打开外卖平台,百种食物任君挑选,但其实点来点去味道都差不多,它们都是被外卖场景驯化之后的产物:不依赖某个厨师、可批量生产、运输过程中保持稳定风味,适合在 "15 分钟出餐 +30 分钟送达 " 的框架里存活。

就像美国快餐行业的崛起,也不是因为汉堡包和炸鸡味道有多惊艳(当然确实还不错吧)。二战之后,美国汽车普及,人们搬到郊区,人们开车上下班、去商场、送孩子上学,迫切地需要拥有一种能在路边随时买到,几分钟就能解决一顿饭的食物。

汉堡和炸鸡能完美适配汽车社会的节奏:出餐快、流程简单、口味稳定。因此毫无悬念地胜出了。

今天的外卖也是这样,看似给你很多选择,实际上它早就帮你把清蒸鲈鱼替换成麻辣酸菜鱼了。

03. 外卖越快,生活越远

外卖是数字化改造餐饮行业的最典型也可以说是最成功的样本,它是一整条由数据驱动的供应链:前端有算法预测需求,中端有商家运营匹配,末端有骑手的实时调度。

平台的算法可以在用餐高峰期到来时预测大致订单量,调动骑手去关键位置接单;系统能分析不同用户的点单习惯,推送最可能成交的菜品。对消费者来说,体验就是千人千面的推荐和分钟级的送达速度。

打开外卖软件,几乎不需要思考,点两下手指,半小时后饭就送到。更快、更准、更智能——这是数字化带来的理想状态。

效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与此同时,人与食物、人与人的关系却变得越来越抽象。

消费者变成了数据。在平台的逻辑里,每一次点击、停留、下单,都会被记录并转化为特征标签,根据标签为你推荐你最有可能成交的商品,比如饿了么总是在晚上为我推荐啤酒(当然我的确喜欢)。

但事实上人类的用餐从来不应该是一件这么公式化的事,它很随机,带着临时起意和人类经验的偶然性。也许今天想吃辣的,明天想吃点清淡的;有时路过某个路边摊闻到香气,突然想念童年的味道;有时早上睡醒就想喝啤酒。

在算法里,这些随机性会被慢慢磨平,推荐列表逐渐趋同,好像在挑选,其实只是在确认系统为你算好的答案。

商家变成了数据。每一家餐厅都被量化成后台的各项指标:转化率、复购率、好评率、出餐时长。系统根据这些数字来决定店铺的排序和流量分配。一个菜好不好吃,并没有对应的计量方式,但 " 平均出餐 12 分钟 "" 本月差评率 1.2%"" 活动参与度 80%" 却能直接决定商家能否活下去。

久而久之,餐厅的性格也慢慢消失了。

骑手更是一串数据。他们的劳动被压缩成接单数、超时率和好评率。消费者点单时看到的只是 " 预计 29 分钟送达 ",很少有人会想到,屏幕背后是一个在红灯口冒险加速、汗流浃背的个体。算法带来了便利,让外卖越来越快,把骑手变成流水线上的一条履约臂。

整个外卖系统在数字化的高效运转下越来越顺滑,而这个体系中的不同角色,却在算法的压缩中一点点失去他的重量。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 · 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结尾提出了 " 理性的铁笼 ":现代社会为追求效率与可计算性,把人们的生活套进一套冰冷的制度与流程,人被简化为统计图表上的一个数值,被异化为巨大机器中的齿轮。

" 铁笼 " 的好处制度化的理性带来绝对的效率,坏处是让人失去真正的自由和个性。

外卖就是一个典型的铁笼。消费者的选择被限定在算法推荐里,商家的经营被套进指标逻辑里,骑手的劳动被量化成数字。食物变成了屏幕上的一张图片,一次点击,一次精准的履约。

与此同时,饭菜里的烟火气逐渐消散,人与人之间的偶然交错越来越少。我们很难再遇到一个记得自己口味的老板,他看到你进店就能立刻冲着后厨吆喝 " 大碗牛肉面多加香菜 "。

好像外卖送得越快,我们离生活本身就越远。食物的温度、人与人的触感,被埋进了流量、排名和 KPI 里。

最终我们得到了一个极致高效的餐饮体系,却失去了一种最普通、最朴素的体验——吃饭这件小事,原本是和人、和世界、和生活发生连接的方式。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闲鱼 造假 子和 互联网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