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发现,存钱是会上瘾的。
每天探望一下余额和利息,堪比一次精神按摩。5 万、10 万、30 万 …… 每个存款数字都代表着一个新爽点," 以前以为攒到 30 万意味着喜提新车,真攒到了才发现,只会想着接下来存哪里收益能高一点。"
他们把钱按不同用途规划分成了活钱、救命钱、投资钱和长期钱,每一份钱都有自己的岗位和任务,绝不轻易转岗或优化。
为了实现 " 收益最大化 ",复利思维下的 " 利滚利 " 也悄悄代替了 " 存定期 " ——他们在支付宝上买储蓄险,每个月定期存进去百儿千把块的,让本钱长出利息,时间成为系数,连利息也能开枝散叶。
存款利率持续下行的趋势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把有复利优势的储蓄险作为自己资产配置的一部分,用保险来追求财富增值、为自己储备养老筹码。
攒钱之所以会上瘾,不仅在于存款数字的线性增长,当攒钱到一定程度后,复利也会让财富积累更轻松:如果将理财比喻成策略类游戏,本金就相当于经验值,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复利(本金 + 利息继续滚利息)带来的效应如同解锁了被动技能——经验值(本金)开始自动滚雪球,升级速度越来越快,最终让人在财富自由的关卡中 " 躺赢 " 通关。
为了实现有效存钱的目标,资产配置也就成了年轻人为存钱大计保驾护航的 " 外挂 ",他们将短期的钱放余额宝、长期的钱在支付宝上买储蓄险,这些理财方式有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复利计息,俗称 " 利滚利 "。
作为刚入职场 2 年的脆皮新人,卢莹莹一度羡慕那些 "29 岁攒够 100 万 " 的年轻人,然而仔细一研究才发现,对方要么是 " 父母包吃包住 ",要么是 " 同时开展 8 项副业 ",对于自己这种没有什么额外技能、只能靠 " 死工资 " 存钱的年轻人来说,合理的资产配置是唯一的超车机会。
卢莹莹尝试买过股票、投过基金,还和大爷大妈们一起在银行 " 抢购 " 过国债,其中,股票和基金有亏有赚,起起伏伏的 K 线,让人变得 " 心情跟着行情走 ",国债可以在保本基础上小赚,但是随着这两年利率下降," 国债很难找到前两年那种利率超过 3% 的产品了,也错过了上车的好机会 "。
真实的情况是,像卢莹莹这样的年轻人,摆脱焦虑的首要任务是找到能让自己强制储蓄的方式,再通过复利提高持有资金的价值。
爱上攒钱后,逛公园成了卢莹莹的爱好之一
在调整好自己的理财节奏后,卢莹莹将自己的工资做了新规划:每个月工资一到手,卢莹莹选择用工资的三分之一在支付宝上的蚂蚁保购买储蓄类的保险,将此作为用时间换安全复利的 " 长期钱 "。
卢莹莹算了笔账,每个月存 2000 块放在长期储蓄险,利息跟着本金一块生利息,每年能比存定期多挣一千多利息,让攒钱打工人的 MBTI 直接改成了 IRMB。
卢莹莹坦言,最无痛存钱的是增额终身寿这类门槛低的储蓄险,每个月几百块就能买,满 5 年就能随时取出来,或者继续存着增值,到 85 岁本金翻倍,对手头紧又想理财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福音。
" 有时候忍住一点冲动,多一点耐心,或者干脆忘掉自己有这个钱。可能有一天你再看的时候就会突然发现,原来我有这么多的本钱。"
开启攒钱和复利模式后,不断跳动的收益成了焦虑抑制剂,熬夜加班的火气平息了,结节被抚平了,紧锁的眉头也展开了。
攒钱是为了未来,对多数年轻人而言,当下的风险也得有兜底,构建家庭保障防火墙,是构筑安稳生活的关键一步。
陈雁在迈入全职宝妈的人生新阶段后,也迎来新的人生挑战:上有老、下有小,有没有固定的收入的情况下,如何避免风险成了她建立安全感的重要课题。
三年前还在某大型房地产公司担任审计主管的时候,陈雁就见过手下的年轻人为了做肺结节手术前后花了四万多,差点掏空积蓄,所以除了投资保守型的基金,她还给夫妻俩买了香港重疾险,既给家庭支柱加一份保障,更是为了以后不要成为孩子的负担。
成家后,陈雁考虑问题更多是以家庭为单位,尤其是如何保障孩子的未来。鉴于互联网保险的便捷性,她一口气在支付宝上给小孩买了重疾险、意外险、中端医疗 + 门诊险,加起来每年三四万块,此外,还有每年四万块的储蓄险。
" 储蓄险交上五年之后,便随时可以提取,但是放得越久,它的价值就会越高。相当于给小孩买了一个教育基金,等到他以后上大学,或者以后工作、成家、创业,都可以把这笔钱取出来当作启动资金。"
作为中产返贫三件套——房贷近千万、孩子上国际学校、配偶不上班,随便哪一项都可能让一个家庭变 " 中惨 ",但陈雁觉得,不要因此不敢追求好的房子、教育和自由,而是要选择那些自己有能力兜底的规划。
今年暑假,陈雁计划着带孩子去海边简单玩一趟
比起攒钱的单线复利,保险组合通过多线复利买到的是全方位安全感和风险保障。
随着年龄增长,人生角色也会不断叠加,这种复合型的投资思维就成了财富管理不可或缺的硬核技能。蚂蚁保平台数据显示,2024 年,在平台上搜索 " 储蓄险 "" 增额终身寿 "" 养老险 " 的人次同比增加了 141%。
有的人会给自己买 5 年领年金的保险,作为中短期的增值储蓄险,而像陈雁这样买给孩子的,更多是作为一笔教育金储蓄,锁定孩子未来二十年的底气,"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存钱就是为了那份安全感。"
" 一想到 60 岁还要上班,我就对攒钱充满了动力。" 自由职业者小山表示。
小山如今已经开始自行计划养老。29 岁的他半只脚踏入中年,插画师的工作却从曾经的 " 活接不过来 ",退潮到了 " 闲得想出去送外卖 "。
" 自由职业不用朝九晚五,但也意味着没有公司给你交五险一金,只能自己交社保。" 小山给自己买了灵活就业保险,还在支付宝上定投了养老年金。
像小山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小山算了一笔账,以 30 岁为例,每个月在支付宝上投 2000 元养老金,投到 60 岁,70 岁时即可领取 52 万元," 社保每个月领个三四千,这个每个月还能领取几千块,这养老日子的基础保障就有了。"
40 岁不算晚,30 岁不算早,对于 " 复利攒钱 " 的年轻人来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机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提前把养老保险攒起来,能让自己不再害怕和焦虑未来。
如果说复利是让时间给人打工,在个人成长上,复利也同样是高效的杠杆——知识、技能、人际网络等,随着时间的积累,都会得到指数级别的回报。
" 刚入行时我还是月光族,但还是硬着头皮攒钱去上专业老师的亲授课 ",如今,小山已经开起了自己的工作室,对于小山来说,钱和技术都是一点点攒出来的,投入的时间骗不了人。
同样的道理,当小山知道以后的养老金有了着落,银行利率下滑、行业震荡这些外部变化,就不再左右他的心情。
当年轻人有了资产规划的意识和复利思维,他们不仅仅是在存钱,更是在储备时间和未来可能的增值,让每个今天的选择都为明天的自由买单。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