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故研究室 08-27
内卷的火锅江湖,“油水”已经不多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故研究室,作者:谦昂,原文标题:《茶火锅,东方树叶的红油版》,题图来自:AI 生成

继潮汕牛肉火锅、贵州酸汤鱼火锅之后,各地又新开了一些 " 茶火锅 " 主题店。打开菜单,从锅底到菜,都茶元素拉满——老白茶菌汤锅、桂花乌龙千层肚、手打龙井黑虎虾滑,菜单读得又新鲜、又费劲。

吃完后,有人评:" 茶的清香融入浓郁的辣汤底,吃完肚子不烧不燥 "。也有人批评,"9 块钱的茶淡的跟白水一样,茶的味道根本吃不出来,噱头大于内容。"

业内人士表示,火锅赛道已经高度饱和。除了茶火锅,还有 " 水火锅 " 概念的店也登上战场,其实它们都不是新事物。火锅的时尚轮回转,当下这些 " 新物种 " 显示的只是火锅赛道 " 热辣滚烫 " 般的焦虑——想突围自救,但搞来搞去可能只是炒作一个概念,生命周期究竟会不会短如昙花,不需一年,就能见分晓。

在茶火锅里,茶依然是配角

在重庆火锅里,茶从来没有资格当主角,美食研究者潘达心里很清楚。所以上周末,当朋友发来邀请:" 去试试茶火锅?" 他下意识反问:" 重庆火锅里,本来不就有茶吗?"

辣椒和牛油在锅中结块,年轻伙计提着老鹰茶(四川石棉县特产),沿锅边缓缓倒下。这是重庆火锅店里最寻常的一幕,号称能去油解腻的老鹰茶,也被称为重庆火锅的灵魂," 咋如今也成了标新立异的噱头?"

但停了几秒,潘达还是答应了——毕竟,不是自己买单。

傍晚五点,他来到北京朝阳区青年路商圈,进到某家以 " 茶 " 作为卖点的火锅店。

店内新中式装修,茶元素充满每个角落。门口白瓷盖碗里放着乌龙、白茶、普洱 ……

潘达和朋友们选了一个鸳鸯锅,一半是 " 老白茶菌汤 ",另一半是 " 茶炒牛油辣 ",78 元。另外还单点了份红茶,9 元。

红茶有两个作用。顾客单喝,取代传统雪碧或可乐。还有就是给锅底加汤时,可以倒这个红茶。

另外潘达还点了这家店的特色菜——古法茶香牛肉丸。

一顿大快朵颐,潘达得出了 " 初探茶火锅 " 店的结论。" 味道既不重庆火锅,也不茶。" 锅底总体而言不够浓、不够麻、不够辣,古法茶香牛肉丸也像忘了放茶。

茶的味道,看来不是辣的对手。

结账时 200 多元。吃的不尽兴,潘达印象最深刻的,反倒是火锅店推出的点评打卡送刮刮乐。这已是时下新火锅店招揽顾客的最常见手段,邻桌抽中 150 元代金券,而潘达只抽到几块茶糖。

同一刻,三里屯 SOHO 的另一口茶火锅正咕嘟作响。晓飞和朋友来到相同品牌另一家店,点的锅底,也是一半是老白茶菌汤,另一半是茶炒牛油辣。

不同的是,晓飞点的菜,更加 " 茶味 "、也更加精致。从茶香毛肚三脆卷(68 元)、桂花乌龙千层肚(52 元)、绿茶流沙蛋黄麻将(48 元)、大红袍熏三线肉(38 元)到抹茶破冰鸭肠(42 元)。

晓飞 " 揶揄 ",这年头要在火锅店里读懂一个菜单,估计得读博。

晓飞很关心传说中的茶火锅究竟是个什么味道。她夹起一条千层肚在 " 清汤 " 中涮了几秒,尝到一丝淡淡的茶香;换到红锅里,结果茶味像在牛油里溺亡,不留痕迹。

她原以为品牌能找到平衡,但打着茶特色的重庆火锅,红锅里却尝不出茶味——像两个毫无交集的人,被硬拽到一个桌上。

" 本质还是‘一锅两制’,你以为东方树叶熬成了红油,其实还是大家各过各的。" 晓飞说。

水火锅也来凑热闹,背后是火锅降本逻辑  

比起茶火锅几家门店的热门,水火锅似乎更红一点。

水火锅以 " 油更少、能汤泡饭 " 为卖点。它 " 热 ",热在话题和排队人数;它 " 淡 ",淡如水,然后 " 水到极致 "。硬要说,火锅也是水火锅——只是多了点咖啡因。

在北京,一些 " 水火锅店 " 也开进了游客聚集区。王府井的一家水火锅店,客单价 90 元。可能因为用水多了,油就少了,它比茶火锅平均 130 元的客单价还要便宜不少。但是看菜品,似乎又和任何一家火锅店的锅和菜,没啥区别。

只是服务人员会强调," 油汤可以喝 "。有消费者评," 能吃。" 有消费者则说," 一口下肚,感觉整个世界都不好了。"

和茶火锅一样,水火锅不是个新鲜事儿。回溯到 80 年代,重庆火锅的主流锅底就是水火锅,那是一个食材有限的年代,牛油并不普遍,鲜美的骨汤才是底味。

后来,经济发展推高了油所占的比重,浓郁、厚重、热辣滚烫。食客也习惯了那种一入口便占据味蕾的强烈刺激感。

现在,上世纪尘封在深处的记忆,被重新挖掘回舞台——七分汤、三分油。过去是物资所限,如今被讲成 " 清爽、本味、养生 ",还能喝汤、泡饭。摇身一变,成了都市餐桌上的健康之选。

人均 90 元还不是地板价。一些 " 网红店 " 甚至把锅底定价压到个位数,人均五十元就能结账离开。

有业内人士评,表面上,各种茶火锅、水火锅,借着文化与消费的转向赢得了好感。但背后,还是 " 水 " 主导的成本逻辑在推动。

在餐饮 " 拼夕夕 " 的时代,成本控制成了头等大事——牛油首当其冲被 " 砍 " 了一刀。一般,牛油锅底的原材料和熬制成本占比可达 25%~30%,改成 " 三分油七分汤 ",成本瞬间压到 10%~15%。

有火锅行业从业者算过一笔账:单店每月牛油支出减少 3 万元,蘸料从 20 余种精简至酱油、葱花等基础款,人力成本可下降 18%。如果再把水火锅的汤底延伸到麻辣烫、泡饭等关联产品,单店坪效有机会提升 30%。

然而,30% 的数字只是理论,前提还是顾客得买单,而这关键,还是又回到了辣。

口味的成瘾性依旧牢牢握在重口那边——牛油的厚重、麻辣的刺激,是清汤难以完全替代的快感。健康标签虽动听,但顾客最终只会为 " 好吃 " 反复买单——哪怕 " 不健康 "。

为了填补味觉的空缺,这些茶火锅、水火锅商家开始在流程和场景上做文章:" 先喝汤、再涮菜、最后泡饭 ",多了一点仪式感,让顾客觉得自己买到的不只是火锅,而是一场特别的生活方式体验。

然而,这些设计撑得住短期的新鲜感,却撑不住长久的复购。

低价、健康、打卡话题、养生叙事,构成了水火锅的 " 四件套 " 营销外衣,但真正能刻进味觉记忆的,依旧是锅里的风味——而这恰恰是当下行业创新,最薄弱的环节。

内卷的火锅江湖," 油水 " 已经不多

水火锅不仅是一种锅底,更像是整个行业的缩影——汤面沸腾,油花稀薄。热闹的表层下,火锅里的 " 油水 " 已经所剩无几。

2025 年,怂火锅(2019 年成立,隶属于九毛九集团)一季度、二季度同店销售额分别下滑 24.2% 和 14.3%;呷哺集团上半年亏损近 1 亿元;海底捞上半年收入 207.03 亿元,同比下降 3.7%;净利润 17.6 亿元,同比下跌 13.7%。

行业早已进入 " 高密度饱和 " 状态——一二线城市的商圈几乎找不到没有火锅店的角落,低线市场的增量红利也被过早透支。

曾经依赖味型研发、底料配比、独特服务体验来吸引顾客的差异化打法,如今已不再稀缺。一条成熟的产业链,可以在数周内批量生产一整套 " 新品牌 "。

从锅底、菜品到装修、餐具,全链条打包交付,连桌布花纹和菜单设计都能一比一还原。 " 个性 " 在生产线上被磨得千篇一律。

营销也走进了 " 剧本化 " 循环——开业前请探店博主拍短视频,配合限时折扣、打卡送券、抽奖活动,在社交媒体上制造一波排队热度。热度一散,消费者面对的依然是无法分辨的品牌体验。

竞争壁垒在系统化供应链与可复制营销的冲刷下崩塌,价格战此起彼伏,客单价一再被压低,去年 9.9 元火锅大行其道,没钱赚的加盟商批量退场。

在这种过度竞争与同质化交织的赛道中,真正能突围的品牌寥寥无几。于是," 奇怪的创新 " 开始不断涌现,诸如茶火锅、水火锅那般。

但最终留下的,不是引领变革的火锅革命,可能是一批批昙花一现的短命品牌,以及一个愈发拥挤、愈发光怪陆离的火锅江湖。

潘达和晓飞两个陌生人,对茶火锅都有点悻悻然。潘达吃完后,几乎对茶火锅没有留下什么特别印象。

潘达下了楼,只见店员招徕路人 " 打卡收藏 ",一叠刮刮卡在手里翻得哗啦响。" 每日一百张 " 的进度播报从对讲机传来。茶火锅要登上下一轮热门榜,看起来问题不大。

晓飞只对茶火锅店里的网红甜品—— " 手剥山竹茉莉雪冰 " 念念不忘,她足足等了一个半小时。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火锅 老鹰 牛肉 朝阳区 ai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