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关注 "保险八卦女",
由业界贼有良心的八卦姐打造。
重要提示:
微信改版后找不到美腻专业的八卦姐?
表急,这样做,我们就不会走散在茫茫人海了:
点击标题下面蓝色的 " 保险八卦女 ",
-> 点击右上角 "..."-> 点选 "设为星标★"。
眼见时间走到了 8 月底,离 8 月 31 日快要用小时计了。
当然,有些产品已经提前下架了。
上次的图文推送之后,问重疾险者众,但是十之八九,在问完之后会发出 " 重疾险这么贵 " 的感叹,然后追加一句几年前买才 ×× 元的感慨。
一开始我还解释,一时代不同了,这几年几番调整涨了不少,二年龄健康状况变化,三贵有贵的原因,四以后只会越来越贵 ......
有的人能听进去,有的人抛下一句,算了不买了以后再说,还有的人不发一言就此沉默。
平行世界里,还有另外一种现象,真心想买的,身体却过不了管,结节、手术、先天性原因,有被除外的,有被延期的,当然,也有被直接拒保的。
所以,趁这关键时间点,再来摆事实讲道理,重疾险之所以 " 贵 " 或者说将来会越来越贵的原因。
看完你就会知道,预定利率下降,其实只是其中小小的一环。
贵,是有理由的,也是有其价值的,而且只会越来越贵。
毕竟,个别公司的产品据说最高涨幅竟去到 50%。
by 操碎心的八卦姐
太过完善的保障决定了价格水平
重疾险在中国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早已不再是单纯关注疾病的产品,而是一个巨无霸:多次重疾(最多恨不得五次,最高赔付去到七八倍的保额),多次轻症,多次中症,轻中症豁免,癌症二次赔付,特定疾病额外赔付,特定时期额外赔付,投保人豁免,外加身故赔付(通常还会保额、保费、现价三者取大),注定了它不可能是一个便宜的产品。
你可能会说,为什么不把产品形态做简单点,来个瘦身版的,比方只要消费型重疾。如果你是业内的一份子,应该知道早年有些公司主推这类产品,但后来渐渐销声匿迹,有几个原因,一个是随着检出率、发病率、理赔率的恶化、以及预定利率的持续下降,让消费型重疾的性价比越来越不明显了;其二,纯消费型重疾在理赔端会有一些潜在的隐患,尤其是保单时间拉长,如果没有身故责任,到理赔阶段,很可能会出现 " 人都没了,怎么就不赔,我不听不理解不接受 " 这样的场景。如果想更直观地理解这个问题,请重温。
早 / 高检出率导致的理赔率
这个问题,不用我说大家都知道,最典型的就是前几年的甲状腺癌,因为筛查的普及和过度诊断导致过早和过高的检出率,在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甲状腺癌相关的黑产。虽然 2021 年新定义之后,这部分风险被部分控制住,但是保险公司会一直为此前卖出去的保单买单。看每年保险公司的重疾理赔报告就知道,不管男女,很多公司癌症理赔排第一的依然是甲状腺癌,部分公司甚至高达 50% 左右。而这个数据和光谱的癌症发病率并不一致,这其中除了早检出率,也少不了逆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因素。
更要命的是,类似的问题同样出现在肺部。随着肺癌低剂量螺旋 CT 筛查的普及,以往难以检测的微小病灶(如早期肺癌)很容易发现,从而导致确诊病例数增加。CT 在国外是有必要才会使用的检查技术,但是在国内,稍微好一点的体检都会包含常规的 CT 检查,八卦姐肋骨上的那个坏蛋肿瘤就是常规 CT 检查出来的。前几年起,业界就开始担心肺癌会演变成下一个甲状腺癌。
恶性肿瘤发病率增加
这一点和上面一点不完全一致,是指全社会层面,癌症真实的发生率变化。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去年年初发布的最新一期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全癌种标化发病率平均每年增加 1.4%。
上升癌种:男性:甲状腺癌、前列腺癌、结直肠癌;女性:甲状腺癌、子宫颈癌、子宫体癌、肺癌、乳腺癌。
从发病率来讲,占前五位的还是:肺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肝癌、胃癌。
报告同时指出,我国 2022 年估计的恶性肿瘤新发病例与前几年相比有所增加,发病数的增长一是归因于人口老龄化,恶性肿瘤越来越变成一种慢性病,与人共存。也因此,八卦姐现在推荐重疾险的时候,更倾向于多次重疾。尤其是如果你早期买的是以单次为主,那这一次加保,请多少配一点多次给付。
费率硬保证
这是一个相对有点偏专业的词汇,平常也很少说,但其实也很大程度影响着保费。它的意思是,重疾险对客户的费率是硬性保证的(刚性兑付大家很熟悉,你可以理解为这个是保险公司对客户保费的刚性保证)。就是说,合同一旦生效,保费水平就锁定了,不会因为整体发生率的变化、理赔率的恶化而进行调整。我们可能会把这个当作理所当然,因为现在的重疾险,都是不允许进行费率调整的。但其实,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短暂出现过费率可调整的长期重疾险,某一年的监管征求意见稿还把这一点写了进去,只不过后来未执行。
八卦姐曾听精算师说过,一款重疾险,费率是否可调,对保费的影响可能会去到 10%~20%。再和大家多说两点,虽然保险公司给客户的重疾险费率是确定的保证的不会上涨的,但是再保公司这些年已经不给保险公司硬保证费率了(最多是软保证,比方保证个三五年)。所以相当于风险都要保险公司一力承担,因此在定价时多少要留点空间,以应对发生率的恶化,这对保费多少也会有影响。
再保 / 保险公司风险偏好变化
前段时间有个视频挺火的,就是说什么再保公司都不愿意接重疾险的分保业务了。原内容有点夸张,但是这几年再保公司对于重疾险业务的态度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还时有传闻关于再保直保公司之间关于业务 / 利润上的一些纠葛,此处就不展开。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早些年部分公司的过于激进的产品,确实让再保赔(亏)了不少,直保公司同理。于是乎,在一轮轮的新旧产品更迭之际,大家对重疾风险的偏好日益下降,宁愿更保守些也不愿意为了业务加大风险敞口。这其中最受关注的又非轻症和豁免莫属,过几天看到新产品费率大家就会有切身体会了。
年龄 / 身体状况变化
这个道理就更显而易见了。39 岁的妈妈保费可能是 3 岁宝贝保费的 2 倍不止,保障期间却要短三十多年。年龄越大,保费越贵,甚至可能出现倒挂,这个是不争的事实。更关键的是,年龄越大,身体状况越差,能正常承保的可能性越小。前面提到,这几天接触下来的,非健康体远远超过健康体。三四十岁的成年人,脆皮程度远超想象,体检报告拿出来简直五花八门,上下翻飞的箭头让人目不暇接。
这两天保险公司最忙的估计是核保人员,病历报告根本看不过来。所以,无论其他条件是否发生变化,单此一点,早买一天肯定便宜一天。今天有个妹纸终于投保重疾险(经历了照会和检查以及最后除外承保的结论),一番折腾之后,她颇为感慨,感觉能拥有重疾险是一件值得庆祝的好事。
另外,很多人不理解临床医学和核保医学的区别,之前有写过文章,重温点这里
预定利率调整 & 报行合一
这一点放在最后讲,当然不是因为它最不重要,而是因为大家都知道,之前也发过不少文章,今天就不占用篇幅展开了,需要重温的自行翻阅历史文章。
最后,祝大家都能在剩下的不知道几天里,买到满意的重疾险。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7080 后,应该真的是最后一次入手机会了,而对于我们的孩子,可能也是我们作为父母最后一次为 ta 在健康上面做的储备。
保险八卦女
二十余年保险产品经验,只为你讲述保险有关的故事。
勾搭八卦姐:baguajiejie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