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佳儒
IPO 遭竞争对手狙击,这样的剧情屡见不鲜,但遭前高管公开炮轰的,你见过吗?
8 月 20 日,斑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 " 斑马智行 ")港股 IPO 招股书披露,不久后,公司前 CFO(首席财务官)夏莲在朋友圈犀利点评,直指公司业务与技术隐忧。
比如 " 不看好公司业务发展。过去 3 年也许斑马业绩增长不达预期,但对比未来 3 年,很可能是斑马最好的 3 年。没有门槛的座舱技术,车厂都可以自己干 "、" 我不愿意为上市圈钱再委曲求全 "。
公开信息显示,夏莲于 2025 年 4 月离职,任职的 CFO 是公司核心管理岗位。对于前 CFO 的炮轰,斑马智行方面尚未做出回应。不过,前 CFO 的言论已经引起市场对公司经营情况的广泛关注。
招股书显示,2022 年至 2024 年,斑马智行的营业收入先增后降,始终没有突破 9 亿元;年度亏损 3 年累计 26 亿元。2025 年一季度,公司盈利情况进一步 " 恶化 ",亏损 15.82 亿元,亏损额增加了 6 倍多。
值得注意的是,斑马智行并非无名之辈,其背靠阿里、上汽两大股东,还是全国最大的以软件为核心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供应商。在两大巨头加持下,斑马智行却陷入营收增长停滞和盈利亏损困局。这背后,斑马智行经历了什么?
背靠上汽双刃剑:
6 成收入来自 " 上汽系 ",大客户拓展承压
2024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全球第一,连续 10 年位居世界首位。2014 年以来,中国汽车产业一大特征就是新能源化,与此同时,各大车企也将智能化转型视为核心竞争力。
在汽车智能化转型的背景下,智能座舱技术作为智能化的核心载体,被视为汽车的 " 灵魂 "。若你是一家车企的决策者,面对一家由直接竞争对手担任大股东的智能座舱供应商,是否会选择采购其产品?
作为智能座舱领域的头部企业,斑马智行正遭遇相关讨论。
斑马智行是阿里巴巴与上汽集团于 2015 年出资设立的公司。招股书显示,上汽集团是斑马智行控股股东之一。截至 8 月 20 日,阿里巴巴间接持股约 44.72%,上汽集团间接持股约 34.34%。
与此同时,上汽集团是斑马智行第一大客户。2022 至 2024 年,斑马智行来自上汽集团的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54.7%、47.4%、38.8%。
背靠上汽是一把双刃剑,斑马智行订单得以支撑的同时,有观点认为,部分车企出于对数据安全风险与商业机密泄露问题的担忧,在与斑马智行合作的问题上持谨慎态度,从而影响其第三方客户拓展。
对于外界观点,斑马智行未作出回应。根据招股书,从客户结构看,虽然斑马智行对第一大客户上汽集团的营收依赖不断降低,但其第三方客户拓展面临的挑战依然不小。
招股书显示,2022 年至 2024 年,斑马智行客户集中度较高,来自前五大客户的营收占比分别为 93.0%、89.9%、88.5%。实际上,各个报告期,公司收入集中于固定的前三大客户。
比如 2024 年,斑马智行前三大客户上汽集团、客户 A、客户 B 贡献的营收分别为 38.8%、22.2%、21.8%。
那么,斑马智行的大客户除了上汽集团还有谁?公司未透露客户 A、客户 B 名称,但从注册成立时间、总部位置、中德合资几大特征看,国内汽车厂商中,仅一汽大众、上汽大众满足客户 A、客户 B 特征。
比如,客户 B 为汽车制造公司,1985 年注册成立,总部设于上海,为中德合资企业。满足上述特征的,国内仅上汽大众一家。
进一步看,两大客户与上汽集团有着紧密关联。其中,上汽大众是上汽集团和德国大众汽车合资组建的公司,属于 " 上汽系 " 企业。企查查显示,上汽集团是上汽大众持股 50% 的第一大股东,上汽集团董事长王晓秋为上汽大众董事长。
2024 年,斑马智行来自上汽集团和上汽大众两家 " 上汽系 " 企业的营收占比合计 60.6%,这表明 " 上汽系 " 仍是支撑公司收入的核心力量。
一汽大众为中国一汽与德国大众的合资公司,与上汽集团无直接股权关联,但二者均为德国大众在国内的核心合作伙伴。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 " 上汽系 " 企业及一汽大众,斑马智行始终没有找到营收占比 5% 以上的其他大客户。2024 年,斑马智行第四大客户营收贡献仅 3.6%。此前两年,公司第四大客户营收贡献都在 2% 以下。
在此背景下,斑马智行闯关港交所,有着破局客户拓展的重要意义。阿里巴巴表示,斑马智行赴港上市将能提高其在客户、供应商及潜在战略合作伙伴中的独立形象,从而更好地洽谈及招揽更多业务。
从业绩数据表现看,斑马智行尽快树立更为独立的形象,时间已经很紧迫。
行业龙头陷增长盈利困局:
营收先增后降,3 年亏 26 亿
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按 2024 年收入计算,斑马智行是中国最大的以软件为核心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供应商,同时,按解决方案搭载量计算也排名第一。
然而,亮眼的行业排名背后,斑马智行却陷增长盈利困局。
招股书显示,2022 至 2024 年,斑马智行营收分别为 8.05 亿元、8.72 亿元、8.24 亿元,先增后降,始终没有突破 9 亿元。同期,公司年度亏损分别是 8.78 亿元、8.76 亿元、8.47 亿元,三年亏了 26 亿元。
进入 2025 年,斑马智行增长压力依旧不小,一季度营收为 1.36 亿元,同比下降 19.45%,公司表示,受春节假期在内的季节性因素影响,导致工作日减少,项目执行及收入确认延迟。
利润端的表现更显严峻,一季度亏损 15.82 亿元,较 2024 年同期的 2.04 亿元亏损同比扩大超 6 倍,斑马智行发生了什么?
招股书显示,影响斑马智行利润的核心因素,是其确认其他无形资产减值损失 18.41 亿元。考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及向 AI 驱动型业务加速聚焦的战略转向,管理层针对系统级操作系统解决方案业务做了战略评估,导致了减值结果。
斑马智行 18.41 亿无形资产减值,意味着系统级操作系统解决方案业务未来创造收益的能力遇挫,前期投入的技术优势在行业变化中有所削弱,这为公司盈利修复增添了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斑马智行系统级操作系统解决方案业务,是公司核心业务。招股书显示,公司营收来自三大业务,2022 年至 2024 年,系统级操作系统解决方案业务的收入占比均超八成。
斑马智行其他两大业务分别为 AI 全栈端到端解决方案、车载平台服务,2024 年营收占比分别为 6.63%、10%,占比还相对较小。
就在不久前,斑马智行前 CFO 夏莲在朋友圈表示," 不看好公司业务发展。没有门槛的座舱技术,车厂都可以自己干。" 这番话戳中了斑马智行在业绩与技术层面的双重焦虑。
这种焦虑并非空穴来风。今年 4 月 15 日,吉利控股集团总裁、极氪 CEO 安聪慧在一场发布会上指出 " 智能座舱其实已经高度同质化了,技术含量并不高 "。
斑马智行也表示,当前公司面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事实上,如果不以严格细分的业务和产品来限定,斑马智行实力竞争对手不少。
比如,科技巨头跨界拓展的代表——华为、百度。华为拥有鸿蒙 OS(HarmonyOS)车载系统和 ADS 高阶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百度拥有 Apollo 平台。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车企以 " 自研 " 形式打入智能座舱领域,比如特斯拉、蔚小理、比亚迪、长城汽车、吉利汽车等。
当前,斑马智行在智能座舱领域占据优势,但业绩面临增长和盈利困境,未来,斑马智行能否借助 IPO 募资壮大 "AI 全栈端到端解决方案 " 等业务,又能否更好树立独立形象,在 " 科技巨头跨界 + 车企自研 " 的双重挤压下,取得更多大客户突破?我们将保持关注。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