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张公岭的山坡上,指尖抚过碉堡斑驳的混凝土墙面,凉意顺着掌心蔓延。
80 年前,这里是抗日军队死守柳州机场的 " 钢铁防线 ";如今,战壕里新生的绿草漫过脚踝,远处柳工 5G 智慧工厂的机械臂正以精准的弧度挥舞——两种截然不同的 " 力量 " 在此刻交汇,勾勒出柳州这座城市从 " 御敌 " 到 " 建设 " 的壮阔变迁。
碉堡无言 见证烽火岁月
沿着柳州市柳南区竹鹅乡的小径上山,茂密植被间突然露出一段 "V" 型混凝土结构,此处便是张公岭环山工事碉堡群的旧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的石碑静静伫立。
据碑文上记载,1933 年秋,第七军军长廖磊率驻军与民众,用当时罕见的钢筋混凝土筑起这条防线,战壕、碉堡、弹药库、地道等设施纵横交错,极其坚固;抗战爆发后,第四战区司令官张发奎又加筑工事,铺设铁路连接柳州机场,让这里成为守卫中国西南空中门户的重要屏障。
1944 年豫湘桂战役的炮火,至今仍在这些工事上留下无法磨灭的印记。中国军队在此死守,日军始终未能前进一步。如今,山顶圆顶工事里的圆形凹槽、山腰铁门上的锈迹、射击孔里残留的弹痕,都是那段浴血岁月的沉默见证。
石碑旁,遛鸟人聚在一起聊天,鸟笼挂在枝头,防火横幅在风中轻摆,原生态的场景里,历史与日常悄然相融——正是当年战士们的坚守,才换来了如今这般平和的烟火气。
机器轰鸣 奏响转型强音
从张公岭远眺,柳工装载机智能工厂的现代化厂房遥遥在望。走进工厂,景象与山上的旧址截然不同: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效运转的无人化装置,一辆辆 AGV 自动运输车往来穿梭、智能立体库有序吞吐零部件、空中 EMS 输送线高效配送物料……只需 5 — 10 分钟,便可下线一台装载机。
装载机智能工厂内,AGV 小车正在高效执行物料转运作业。来源:广西云客户端
目前,柳工装载机智能工厂自动化和智能化设备占比达到 85%以上,具备日产 100 台装载机、年产 3.1 万台装载机的能力。相较于智能工厂投产前,装载机整机质量外反馈率下降 50%,制造周期缩短 50%。
柳工装载机智能工厂装配线。来源:广西云客户端
柳州的 " 智造 " 工业还在不断 " 进化 "。增长的数字背后,是 " 老字号 " 工业品牌的蝶变。
8 月 19 日刚通过竣工验收的柳工挖掘机智慧工厂智能施工试验场建设项目一期工程,拥有钢结构综合力学测试棚、超 6900 平方米的拆装及重型车间,以及加油岛与试验场道路,是柳工打造全球领先挖掘机研发验证平台的核心工程,能模拟各种复杂施工环境,为产品研发提供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
柳工挖掘机智慧工厂智能施工试验场建设项目一期工程。来源:柳工机械 LiuGong
而柳工新能源智能化全球创新中心的建设工地上,工人正加紧施工,这座总建筑面积近 6 万平方米的建筑,按 LEED 铂金级标准打造,融合应用了节能智能办公照明系统、智能会议系统、工位管理、雨水回收系统等多项技术,实现智能办公和节能环保管理。将成为柳工推动绿色 " 智造 " 的新引擎。
柳工新能源智能化全球创新中心。来源:柳工机械 LiuGong
从 " 防线 " 到 " 前线 " 精神一脉相承
不只是柳工。目前,柳州工业发展已形成 " 智造能力 + 场景应用 " 双轮驱动格局,全市拥有 9 家智能制造标杆企业、69 家智能工厂、56 家数字化车间。具备年产 2 万台智能服务机器人的生产能力,构建起覆盖六大系列 50 多种规格的机器人产业体系和智能终端设备产业链集群。
数据背后,是一座工业城市向 " 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 迈进的坚定步伐。战壕里的新绿年年生长,柳州的工业力量也在不断向上。当年工兵用铁锹筑防线,靠的是 " 不后退一步 " 的韧劲;如今柳州人攻克电动化、无人化技术,凭的是 " 不服输、敢创新 " 的劲头。从抗战时期的防御工事,到如今全球领先的智能制造基地,这座城市始终用行动默默书写着对历史的铭记、对未来的追求。
80 年过去,炮弹炸不透的不仅是当年的水泥碉堡,更是柳州人的脊梁。当柳工机械在国内外工地挖隧道、建桥梁时,其实是在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使命——用建设的力量,守护并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这,便是柳州对那段烽火岁月最好的告慰。
来源 | 南国今报记者袁巧玲
广西云客户端、柳工机械等综合
专题策划丨陈 枫
值班编辑丨卢方诗
值班主任丨陈建春
总值班丨朱凌云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