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恒心
来源 | 博望财经
近日,高端母婴品牌 BeBeBus 母公司不同集团再度更新港交所招股书,中信证券与海通国际联席保荐,距离其首次递表失效仅隔半年。
这家成立仅 6 年的公司,凭借小红书 " 种草 " 营销和差异化产品设计,从婴儿推车细分赛道突围,迅速跻身中国中高端育儿市场头部阵营。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其 2024 年 GMV 在中国耐用型高端育儿产品品牌中排名第一,年营收突破 12 亿元,毛利率长期稳居 50% 左右。
然而,在亮眼数据的背后,核心业务增长失速、供应链依赖代工、出生率下行压力等问题,为其资本故事蒙上阴影。更紧迫的是,其与投资机构签署的对赌协议要求 2026 年 6 月 30 日前完成上市,否则将触发年息 10% 的赎回条款。
这场 IPO 不仅是资本退出的通道,更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品牌崛起:流量红利催生的 " 高端神话 "
天眼查数据显示,不同集团以 BeBeBus 为统一品牌,围绕育儿四大核心场景——亲子出行(推车 / 安全座椅 / 背带)、睡眠(婴儿床 / 睡袋 / 枕)、喂养(餐椅 / 餐具)、护理(纸尿裤 / 湿巾)——提供产品矩阵,在 2019 年创立了首个品牌 BeBeBus,切入高端育儿产品市场。核心管理层包括董事长汪蔚与 CEO 沈凌,并先后获得天图资本、源码(高榕)资本、经纬系(MPC/Tembusu)、泰康人寿等机构投资,估值实现飙升,成长为中国育儿产品市场的知名品牌。
BeBeBus 的崛起,源于以下三个主要因素。
精准定位,切入中产家庭的 " 育儿消费升级 "。BeBeBus 的爆发式增长,源于对新一代父母需求的精准捕捉。与传统母婴品牌强调功能性不同,其以 " 高颜值设计 + 跨领域技术融合 " 为核心卖点。产品设计跨界创新,婴儿推车采用航空级镁合金材料,儿童安全座椅植入 Cobra 记忆棉和杜邦防撞泡沫,可折叠婴儿床集成空气净化与夜光功能,定价较普通品牌高出不少;场景化延伸策略,从婴儿推车、安全座椅等四大核心品类,拓展至出行、睡眠、喂养、护理四大场景,SKU 数量从 2022 年的 142 个增至 2025 年上半年的 290 个,复购率也相应从 20.1% 提升至 40.9%。
流量引擎,All in 社交媒体的 " 网红公式 "。创始人汪蔚与沈凌深谙流量密码,早期将资源集中投入小红书平台:KOL 矩阵构建品牌声量,据招股书,不同集团已与超过 1.6 万个来自不同平台的达人合作,其中超过 20 位 KOL 拥有超过百万粉丝,在小红书上,#bebebus 这一话题的总浏览量过亿,实现 " 种草 - 搜索 - 转化 " 闭环;营销费用高企反噬利润,3 年半销售费用累计近 11 亿元,费用率均超 30%,而研发投入累计仅 7000 万元,不足营销费用的 10%。
轻资产模式,代工依赖与专利护城河的双面性。品牌虽掌握不少国内外专利,但生产端高度外包:供应链风险集中,除儿童安全座椅和部分餐椅自产外,婴儿推车、睡袋等产品完全外包给第三方,质量控制依赖设计规范和专利约束。2024 年前五大客户贡献收入占比较高,且主要分销商合作稳定性存疑。招股书还特别提示,若代工厂出现生产事故或关键客户流失,可能导致供应链中断或收入大幅波动。
增长曲线:结构性调整下的 " 喜忧交织 "
一个直观的感受,不同集团的高毛利与增长放缓并存。
据招股书显示,不同集团 2022-2024 年收入从 5.07 亿元攀升至 12.49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57%;同期经调整纯利由 977 万元增至 1.11 亿元,盈利能力显著提升。2025 年上半年收入 7.26 亿元,同比增长 24.7%,毛利率稳定在 49.4%。
尽管连续三年盈利,但核心业务隐现疲态。出行场景(婴儿车 / 安全座椅)2025 年上半年收入同比下滑,毛利率也有所下降;睡眠场景收入增速更是骤降,毛利率同步下滑。
业务结构转型,从耐用品到护理消耗品的 " 降维求生 "。为对冲核心品类增长乏力,不同集团加速向低毛利护理产品倾斜:护理品类成新引擎,纸尿裤、湿巾等产品收入占比从 2022 年 8.2% 飙升至 2025 上半年 42.3%,收入同比大增;毛利结构承压,护理品毛利率远低于睡眠场景和出行场景,业务扩张拉低整体盈利水平。
渠道博弈,线上依赖与线下扩张的平衡难题。线上流量成本攀升,超七成收入来自电商平台,面临佣金上涨、算法规则变动等不确定性;线下门店急速扩张,第三方门店数量虽有所增加,但单店效率未披露,可能稀释运营效率。
此外,白热化市场竞争也不容忽视。中国育儿产品市场前五大品牌市场份额不足 20%,国际品牌与本土企业均在加速布局。竞争对手可能通过技术迭代、价格战或渠道扩张挤压 BeBeBus 的市场空间。而不同集团过度依赖电商平台使其面临流量成本上升、平台政策变动等不确定性。若主要平台调整佣金规则或用户消费习惯转向线下,可能直接影响业绩稳定性。
资本对赌: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对赌倒计时,IPO 或为唯一出路。
据投资协议条款显示,不同集团需在 2026 年 6 月 30 日前完成合格上市,否则天图投资、高榕资本等机构有权要求按发行价 100%+ 年息 10% 赎回股权。目前估值约 20 亿元,但母婴赛道近期估值回调,上市定价承压。
据招股书披露,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三大方向:一是供应链自主化,扩建宁波第二工厂(2026 年投产,年产能 80 万件),降低代工风险;二是国际化破局,通过美国子公司 BeBeBus USA、印尼实体及亚马逊渠道进军欧美、东南亚市场,瞄准当地 8.1% 的行业增速;三是技术研发补课,强化智能儿童座椅等创新品类,但研发投入占比太低,实效存疑。
当然,不同集团还面临着人口结构逆转与竞争红海等长期挑战。出生率下行压力,2023 年中国新生儿约 900 万,预计 2025-2029 年维持在 800 万 / 年,耐用育儿品需求收缩;巨头 " 降维打击 ",孩子王、Babycare 等渠道商整合供应链推出自有品牌,以高性价比挤压高端市场;" 平替 " 消费趋势,经济理性主义下,中产家庭对高端母婴品的支付意愿减弱。
BeBeBus 的 IPO 冲刺,映射出中国母婴消费市场的结构性变迁:从增量到存量,当人口红利退潮,企业不得不从 " 高溢价耐用品 " 转向 " 高频消耗品 " 维持增长,但需警惕毛利率滑坡风险;从流量到留量,过度依赖社交营销的品牌需重构用户价值,将 " 网红复购率 " 转化为真正的品牌忠诚度;从代工到技术,高端定位需以核心技术为根基,否则轻资产模式易在成本波动、供应链风险中失控。
若成功上市,不同集团或成为母婴消费升级与资本化进程中的标志性样本;但若无法在资本窗口期内证明可持续盈利能力,其 " 高端故事 " 恐难逃泡沫质疑。当资本潮水退去,唯有产品力与用户价值才是真正的护城河。博望财经将持续关注。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