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隆汇 08-29
跳涨50%!AI应用王者归来!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近一个月的 AI 应用赛道,像被按下了 " 质疑键 "。

  从 8 月 7 日 GPT-5 发布后 " 模型跑太快、应用跟不上 " 的讨论,到 8 月 19 日香橼做空 Palantir 引发的恐慌蔓延,再到 OpenAI CEO 奥尔特曼直言 "AI 市场泡沫已现 ",MIT 报告更给行业泼了冷水:95% 企业的生成式 AI 投资没见回报,仅 5% 试点能赚钱。

层层阴云下,AI 应用板块估值一路承压,不少投资者忍不住嘀咕:

" 难道 AI 落地真的只是喊口号?"

而格隆汇研究院始终站在科技趋势的前排,哪怕市场杂音再多,也坚定认为 AI 应用的爆发节点近在眼前,顶住压力持续看好相关板块 —— 如今 MongoDB 的行情,正是对这份坚持的最好回应。

市场从不缺反转,缺的是看透反转的眼光。随着 MongoDB(MDB)、Snowflake(SNOW)、OKTA、Elastic(ESTC)、AutoDesk(ADSK)等企业 26 财年 Q2 财报密集披露,超预期的业绩终于打破 "AI 无用论 " 的僵局。

其中 MongoDB 的表现,堪称 " 教科书级反弹 ":

8 月 26 日收盘还停在 214 美元,短短两天到 8 月 28 日就飙至 320 美元,涨幅近 50% —— 这波行情不是偶然,而是这家 " 云数据库老兵 " 靠 Atlas 云业务 +AI 功能硬拼出来的底气。

早年靠开发者生态站稳脚跟的 MongoDB,如今早已不是单纯的 " 数据库厂商 ",而是企业搭 AI 应用时离不开的 " 数据底座 "。

它的财报细节、股价异动,不仅让市场重新相信 AI 应用的价值,更让全球投资者看清:真正的成长股,总能在质疑中突围。

格隆汇研究院盯上 MongoDB,早有铺垫。

2025 年 4 月,我们在梳理 AI 应用潜力标的时,就注意到它的 Atlas 平台在多模态数据存储上的独特优势——能接住 AI 应用产生的文本、图像、音频等各类数据,这在当时还没成为行业共识,我们果断将其纳入重点观察名单。

之后两个月,团队通过跟踪行业数据反馈,看着 Atlas 的 AI 功能从 " 实验室 demo" 变成 " 客户付费项 ",6 月终于判断 " 布局时机到了,并在会员专属圈子里明确提示 —— 现在回头看,这个节点踩得有多准?从 6 月到 8 月,MDB 股价涨超 60%,这背后不是运气,是对 "AI 应用从概念到赚钱 " 这条产业逻辑的吃透。

01

拆解 MongoDB:

不止 " 云数据库 ",更是 AI 时代的 " 数据基建 "

提到 MongoDB,不少人仍将其归为 " 传统数据库转云 " 的普通玩家,但只要顺着它的产品迭代轨迹、跟踪客户实际使用反馈就会发现,它早已跳出单纯的 " 工具属性 ",成了 AI 应用落地时绕不开的 " 刚需伙伴 "。

格隆汇研究院首次深度分析时就指出:"AI 应用爆发会催生多模态数据存储需求,而 MongoDB 的技术架构恰好踩中了这个关键节点 "。

如今再看,这个判断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1. 财务数据:不玩 " 增速噱头 ",只做 " 扎实增长 "

26 财年 Q2 的财报没有花哨的数字包装,却处处透着 " 高质量增长 " 的质感——这和我们此前 " 云数据库基本盘稳固,AI 能打开增量空间 " 的判断完全契合:

营收超预期,Atlas 成绝对支柱:总营收 5.914 亿美元(同比 +24%),比市场预期多出近 4000 万美元;核心的 Atlas 云数据库收入同比大涨 29%,占总营收比重攀升至 74%(较去年提升 3 个百分点),这意味着 MongoDB 的 " 云化转型 " 不是停留在口号上,而是真正转化成了收入增长的动力。再看细分结构:订阅收入 5.724 亿美元(同比 +23%,占总营收 96.8%),其中 Atlas 订阅占比 76.5%,是妥妥的 " 增长引擎 ";服务收入 1900 万美元(同比 +33%),靠的是企业在数据迁移、安全咨询上的真实需求,形成 " 订阅保基本盘、服务赚增量 " 的互补格局,增长韧性十足。

盈利与现金流双向改善,成本管控见真章:GAAP 经营亏损同比收窄 18% 至 6530 万美元,非 GAAP 经营收入却达到 8680 万美元(利润率 14.7%,同比提升 3.2 个百分点),真正实现了 " 规模扩张与盈利提升同步 "。更亮眼的是现金流表现:自由现金流 6990 万美元(同比 +15%),连续 6 个季度保持为正,现金储备达 23 亿美元,为后续研发投入、生态扩张储备了充足 " 弹药 "。成本端同样有惊喜:云基础设施成本下降 12%,销售费用率稳定在 40%(同比微降 0.2 个百分点),研发投入维持 34% 的费率——既没有为了短期盈利压缩长期研发,也没有让费用失控,这种 " 增长与成本的平衡感 ",在高成长科技股中并不常见。

客户规模与粘性双升,增长 " 底气 " 很强:Q2 单季新增 2800 家付费客户,累计突破 5.99 万家;ACV 超 10 万美元的大客户数量同比增加 28%,ARPU(单客户收入)提升至 3.2 万美元(同比 +2%)——核心驱动力是 "Atlas+AI 功能 " 套餐的高渗透率:超 22% 的新客户选择这套组合,同比提升 7 个百分点。客户粘性更是亮眼:整体续约率 96%,大客户续约率高达 98%;开发者生态规模达 230 万人(同比 +18%),近三成客户线索来自这里,获客成本自然随之降低,形成 " 客户越多 - 生态越强 - 获客越易 " 的正向循环。

2. 核心亮点:AI 不画 " 概念饼 ",真能 " 变现赚钱 "

MongoDB 这波近 50% 的涨幅,表面是财报超预期的推动,本质是 "AI 功能终于从‘概念’兑现为‘真金白银的收入’ " ——再加上 FY2026 指引大幅超预期,市场对其增长的信心才算彻底落地:

AI 功能从 " 加分项 " 变为 " 必选项 ":Atlas 的向量搜索功能已服务超 2500 家 AI 客户,且带来了实打实的业务价值:电商客户用它将推荐准确率提升 35%,金融客户靠它将欺诈识别效率加快 40%,这些不是实验室里的 " 理论数据 ",而是客户实际使用后的真实反馈。更关键的是,AI 相关收入占 Atlas 总收入的 15%(较 Q1 提升 3 个百分点),且支持文本、图像、音频等多模态数据存储;与 AWS、Azure 的 AI 服务打通后,生态合作带来的收入同比增长 38% ——这意味着 AI 不再是 " 锦上添花的噱头 ",而是能为公司贡献稳定收入的核心业务。

FY2026 指引 " 超预期 ",盈利确定性拉满:Q3 营收预期 5.87-5.92 亿美元(同比 +21%-22%),而 FY2026 的指引调整更具 " 冲击力 ":调整后 EPS 从 2.94-3.12 美元上调至 3.64-3.73 美元,比分析师预期的 3.10 美元高出 24%-26%;总收入从 22.50-22.90 亿美元上调至 23.40-23.60 亿美元,同样超出市场预期;非 GAAP 经营利润率仍能维持 14%-15%(同比提升 2.5-3.5 个百分点)。这种 " 营收、盈利双上调 " 的情况,在高成长科技股中并不多见,直接体现了公司对未来增长的十足把握,也给市场吃了一颗 " 定心丸 "。

3. 还有哪些 " 增量金矿 " 没挖透?

尽管当前势头向好,但 MongoDB 的成长路上,仍有两块 " 潜力增量地 " 待开发——这也是格隆汇研究院跟踪中重点关注的方向,只有客观看清短板,才能更准确判断其长期成长空间:

区域与客户分层 " 不均衡 ",增量空间待激活:区域层面,北美市场增速 28%(占总营收 65%,贡献 75% 增量),EMEA 市场 22%,而亚太市场仅 16%(中国市场增速 9%,受本地厂商竞争影响);客户层面,大型企业营收增长 30%(占比 55%),中小企业仅增长 14%(市场份额 20%),被云厂商的低价套餐挤压明显。实际上,亚太市场的 AI 应用需求正快速崛起,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也在加速,这两块 " 金矿 " 只要找到突破路径,就能成为 MongoDB 下一个增长引擎。

跨界竞争 " 初显压力 ",护城河需再加固:云厂商方面,亚马逊 Aurora 在中小企业市场的份额已达 40%(同比 +2 个百分点),打包价格比 MongoDB 低 18%-22%,性价比优势明显;微软 Azure Cosmos DB 在政企客户中的渗透率 25%,分流了部分传统数据库需求。更值得注意的是 " 跨界竞争 ":Snowflake 等数据平台推出 " 一站式数据处理方案 ",7% 的新客户会同时采购其服务(同比 +2 个百分点),在部分场景下可能存在客户分流风险,这也要求 MongoDB 进一步强化 " 数据库 +AI" 的独特优势,筑牢竞争护城河。

4. 估值透视:当前市值仍有空间,长期成长 " 看得见 "

判断 MongoDB 的估值,不能只盯着这波 50% 的短期涨幅,更要结合 " 基本面修正 + 行业红利 " 综合测算——格隆汇研究院通过 " 自由现金流 + 收入 PS" 双维度交叉验证,得出的合理市值区间清晰可见:

当前估值 " 低于行业均值 ",增长潜力未充分定价:以 FY2026 指引中值 23.5 亿美元计算,当前市值对应的 PS 约 12 倍,而行业均值为 20 倍,相当于较行业平均水平折价 40%;PSG(估值增速比)为 0.5(对应 24% 的营收增速),也是低于市场普遍的 0.6-0.7 水平,这意味着即便经过这波上涨,其增长潜力仍未被市场充分定价,存在估值修复空间。

合理市值区间在 200 亿 -280 亿美元,双维度验证支撑:前瞻 2027 年(2028 财年),MongoDB 预期收入 32-35 亿美元(两年复合增速 18%-22%),自由现金流约 8 亿美元。从自由现金流维度测算:8 亿美元 × 25-30 倍估值,对应市值 200 亿 -240 亿美元;从收入 PS 维度测算:32-35 亿美元 × 8 倍 PS,对应市值 256 亿 -280 亿美元,双维度交叉验证后,确认其合理市值区间为 200 亿 -280 亿美元。

市值向上 " 动力明确 ",关键节点可跟踪:三大核心支撑未变—— Atlas 业务保持 29% 高增速、客户规模突破 5.99 万家、自由现金流连续 6 个季度为正,这是基本面的 " 压舱石 ";FY2026 EPS 指引上调,直接验证盈利可持续性,消除 " 高增长不盈利 " 的担忧;从行业红利看,当前云数据库渗透率仅 32%,2027 年预计提升至 45%,AI 驱动下行业需求年增 30%,MongoDB 作为核心参与者将持续受益。当前市值处于合理区间中偏上位置,后续可重点跟踪 Q3 AI 客户规模:若突破 4000 家,有望向 280 亿美元市值上限靠近。

02

格隆汇研究院:

科技赛道的 " 价值捕手 "

从 2023 年锁精准捕捉 AI 算力行情,到 " 世纪抄底 " 系列提示英伟达、台积电,到 2024 年锁定寒武纪、中芯国际等全球 AI 龙头,再到 2025 年重点布局 AI 应用方向,格隆汇研究院从不是 " 追热点 ",而是靠一套 " 产品跟踪→客户验证→财务建模→估值锚定 " 的全链条体系来挖掘价值。就像对 MongoDB,我们能跟踪到每个季度 AI 客户的增长、套餐卖得好不好,甚至能预判客户接下来会不会加单 —— 这种 " 抠细节 " 的研究,才是提前挖到好标的的关键。

这次 MongoDB 的反弹,再一次证明:科技赛道里,真成长股从来不是 " 喊出来的 ",而是 " 产品能解决问题、客户愿意买单、财务能兑现 " 堆出来的。我们提前布局它,不是赌运气,是看懂了云数据库的行业机会,也摸清了 Atlas+AI 这套组合拳的落地节奏 —— 这才是研究的意义。

科技红利下的机会:不止 MongoDB,还有更多 " 潜力股 "

MongoDB 的 50% 反弹,只是 AI 驱动行情的一个缩影。现在科技赛道里,还有不少像它这样 " 被低估、有潜力 " 的标的,比如:

类似 MongoDB 这样的机会如何 " 埋伏 " 与 " 捕捉 "?

AI 应用的爆发关键节点是哪些?

哪些垂直行业渗透率会率先提升?

A 股和港股里面哪些 AI 应用公司存在翻倍空间?

这些问题,格隆汇研究院都会持续拆解。我们从不靠 " 猜 ",只靠数据和逻辑说话,帮你穿透市场情绪,提前找到下一个 " 市值有空间、成长有支撑 " 的潜力标的。

如果你对这些内容感兴趣,欢迎联系我们,获取更多内部分析成果。

注:文中所提到个股和题材板块不构成任何推荐,仅为复盘和学习交流所用,投资决策需建立在自我独立理性思考和专业研判之上,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数据库 成长股 mit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