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路柯
2025 年暑期档就要过去了,我们很怀念 TA。
老实说,在这个暑期档没开始之前,多种舆论指向于 " 并不看好 ",在过往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电影市场都弥漫着一股悲观情绪," 电影市场很难 " 是不少从业者的体感。当这种体感映照在对电影市场的预期时,很难言以信心。
事实上,暑期档的电影市场起初的确是沿着 " 悲观 " 这条路线走的,寄予厚望的《酱园弄 · 悬案》《恶意》《无名之辈:否极泰来》《你行!你上!》等多部影片让这个暑期档前半程失落连连," 国产片何时冲破 5 亿 +" 成了急切所在,直到 7 月下旬,《南京照相馆》的上映,市场才终于有了暑期档的样子。
《南京照相馆》剧照
2025 年暑期档票房总体落在了 120 亿票房区间,这个成绩略微高于去年,离后疫情时代的 2023 年暑期档 206 亿还有不小距离。但票房不是全部,对于 2025 年的这个暑期档而言,这是一个高口碑电影最为丰沛的年头。
《浪浪山小妖怪》《捕风追影》各领风骚,可以说是续写了华语二维动画和犯罪动作电影的传奇,而最大的荣光必须当属于这个档期之内、票房冠军 + 口碑王者的 " 双冠王 "《南京照相馆》。
豆瓣 8.7 分、票房 28 亿左右的《南京照相馆》给了 2025 年暑期档足够多的 " 没想到 " ——原来,众所周知的民族苦难也能被表达得如此克制,但情感依旧浓烈;原来,主旋律电影,不用轰轰作响,也能从如此细微的角度切入激起内心荡漾;原来,一个直击人心的故事,能在商业上取得如此大的成功……
图源:灯塔专业版 截至 8 月 28 日
2025 年暑期档就要过去了,但《南京照相馆》给予整个电影市场的激励意义才刚刚开始,这部电影也绝不仅是票房意义上的成功。
对 " 主旋律 " 的一种改造
在《南京照相馆》上映之初,社交媒体就有一种讨论,大意是 " 我知道电影很好,但不忍去看 ",这种 " 不忍去看 " 的想法和讨论代表了一部分人对基于 " 民族苦难历史 " 影片的态度,也是过往同等题材给大众形成的一种惯常认知:知道基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会有相当多的血腥屠杀镜头,不想再去影院体验沉重与压抑。
然而,这就是《南京照相馆》给到市场的第一个 " 没想到 ",影片的最终呈现告诉了市场,体现残忍不一定要在画面里铺满血腥甚至惊悚的镜头,电影没有停留在仅仅叙述苦难的层面。
当然,电影中有展现日军暴行的画面吗?有,但这并非电影的重心,即使这部分画面导演也采取了相当克制的镜头表达,观众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例如,照相馆老板娘和女儿借用通行证之后的遭遇,日军在安全区对女护士们的暴行,这些都有展示,但没有将镜头残酷地对准受害者。
一句话概括可以是,《南京照相馆》没有将重心放在展示苦难上,电影的重点始终是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几位汇集在吉祥照相馆的南京普通百姓,如何与日本摄影师周旋,最后决定将展现日军暴行的照相底片留存下去。
事实上《南京照相馆》的上映免不了被观众拿去和同类型题材《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相比,但是,《南京照相馆》最大的与众不同即在于故事本身,TA 选取了一个更细微的故事角度,最直接的效果便是人物更聚焦。
影片从 " 普通人 " 视角出发,把这一群人面对国破家亡时的觉醒和向死而生的热血鲜明刻画出来,从而成就了电影的感人之处——一群普通人如何成为历史的守护者,又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加入到 " 战斗 " 中来。
原本胆小怕事的阿昌当看到底片里日军暴行的记录之时,他开始守护底片,并用照片提醒别人燃起反抗,最终他为了 " 真相 " 让出通行证,阿昌在最后被伪善的日军摄影师插进胸膛之后所吐露出的那一句 " 我们永远不可能是朋友 ",振聋发聩;照相馆老板老金面对战争,一家人躲在地窖里苟且,当他瞥见底片里的 " 暴行 " 之时,一句 " 洗了就是汉奸 " 显出人物之魂,当他拿起相机如拿着枪一般冲向日军那一刻,他那 " 没人敢称第二 " 的照相技术便是他的大义幻化;女演员林毓秀原本只为自保给日军唱戏,但她亲眼看到婴儿被摔死后彻底觉醒,被迫表演时的傲骨宣言,让女性力量也在乱世之中有了注脚……
这种基于 " 普通人 " 视角出发的电影,有一个更书面化的表达,即 " 人民史观 " 的创作视角,其也视作是《南京照相馆》对主旋律影片的一次突破与改造:聚焦于小人物故事、直击人心的表达以及流畅商业化叙事,赢得了大众市场的认可。
用 " 真实 " 迈向全民
毫无疑问,《南京照相馆》当属这个暑期档的 " 全民电影 ",在社交媒体上,有关 " 带着家人一起看 "" 反复看了几遍 " 等评论层出不穷,这些声浪都成为《南京照相馆》豆瓣 8.7 高分的基石,其背后是大众对于创作端尊重历史的真实、人性的真实的双重肯定。
和每部品质佳作一样,《南京照相馆》上映期间,伴随的是对具体细节的讨论,而对于这部影片而言,具体讨论可指向两个层面,一是对具体戏份设计的讨论,例如 " 汉奸王广海有没有看见被处死的妻儿 "" 老金有死的必要吗 ";二是对真实历史与电影表达间的讨论,例如电影中出现的日军掠夺城砖的情节,又或者是日军对 " 仁义礼智信 " 的曲解……
豆瓣截图
这些讨论都指向着《南京照相馆》是一部能够经受住反复咀嚼的影片,其背后依赖于主创团队在详尽历史史实之上的创作,用导演申奥接受采访的话即是," 我们尽可能做到尊重历史、还原历史,呈现当时当地真实发生的事件,让故事更具力度和厚度 "。
例如,电影中呈现了一段暖色画调的情节:日军在南京城内的各个景点打卡拍照。导演申奥在接受知乎电影采访时表示,历史中的确是发生过的," 我在查阅资料的时候发现,其实在 80 多年前,那个年代的很多的事情和行为和今天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比如说日军那些照片,我注意到他们攻陷了南京城以后,会跟现代人一样会去景点打卡,会自拍、摆拍,甚至连拍…… "
这个段落的设计,不仅符合历史事实,也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当侵略的日军在南京如同游客打卡留恋时,却也在对这座城市的平民犯下罄竹难书的罪恶。这种于平静之中的对比冲击更具情感力量。
在电影中," 汉奸 " 王广海这个人物也遭受到了广泛讨论,主要在于其有别于其他影视剧中对汉奸脸谱化的设计,而赋予了多样性。接受媒体采访时申奥称," 我们看了很多关于所谓「汉奸」的一些文献,去进行了一些研究,里面有一句话我印象非常深刻,就是在当时的这些汉奸,每一个人都是聪明的投机分子,他们不是因为糊涂才投靠了敌人,而是因为他们太自作聪明,太利己主义了,才会站错队 "。
导演申奥接受南方周末、南周文娱采访截图
这一段导演申奥的视频采访资料因而也广为传播开来。
王广海这个人物的设计,让人想到了 2015 年韩国抗战片《暗杀》的一种设计,李政宰饰演的韩国临时政府局务局队长廉锡镇,最终选择了叛变,而在结尾遭受正义审判时这个人物说道,大意是如果想到临时政府最终赢下抗战自己就不会选择当 " 韩奸 " 这条路了。
《暗杀》中的廉锡镇与《南京照相馆》中的王广海,在人物设计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电影并没有呈现一个非黑即白的人物,而是赋予了多样性。也正是因为这种多样性,才使得电影可以被反复咀嚼,于是在迈向大众化的过程中,电影得以被反复讨论。
创作端对于 " 真实 " 的反复咀嚼,无论是历史性,还是人物的多面性,助力了《南京照相馆》口碑不断攀升,也引发了社交媒体上的自来水浪潮,从而推动票房不断冲击一个个高峰节点,创下今年国产电影春节档之后的新高潮。
《南京照相馆》不需要 " 不看就不是中国人 " 式情绪口号,而是坚信用心创作所换来的口碑力量。
中国电影走入新常态
在这个暑期档行将结束之时,有不少总结声音还是落脚于 " 暑期档还有救吗?中国电影还有救吗?"
扎堆的高评分但是只有一部破 20 亿的《南京照相馆》——这一结果诞生还是让不少人发出感叹,但就今年暑期档本身而言仍有一定的成功性参照,毕竟整体表现在超越去年,且呈现出何为 " 电影市场上升时期该有的美 "。
这种电影市场上升时期的美,首先是电影本身给到的。从数值来看,2025 年暑期档可以被评为 " 口碑 10 年最佳暑期档 ",《南京照相馆》领衔《浪浪山小妖怪》《捕风追影》《戏台》《罗小黑战记 2》豆瓣评分均超越 8 分、《长安的荔枝》也取得 7.6 的评分成绩,这是一届口碑佳作频出的暑期档。
而好口碑出现,不用过多虚有其表的营销铺盖,社交媒体上的自来水立马就能出现,并持续反哺到影片票房,也让每部高口碑影片都有自己的 " 长尾期 "。
每部电影本身更值得探讨一番,暑期档佳作的一个共性是,没有抖音式传播的爽片,反而是基于各自故事需要的共情表达。
《南京照相馆》自不必多说,讲的是普通人在国破家亡时刻的牺牲与拯救;《浪浪山小妖怪》写的是普通妖怪也能成为取经之人;《长安的荔枝》讲的同样是大众视角下的国家兴衰……以上这几部都可以被归结为 " 人民史观 " 创作。
《浪浪山小妖怪》剧照
这个暑期档的惊喜还有《捕风追影》,TA 是对老港片的一次复活与致敬,但依然掩盖不了这是一部有续集可能的佳作。
无论是内容本身的口碑,还是后续共情力的延伸,这届暑期档都通过一个个样本告诉市场," 电影上升期 " 就该靠内容本身说话,给出内容诚意,自然能换来观众信任,也必然会给到行业信心。
回头望这个 " 逆风翻盘 " 的暑期档,转折点恰好就是《南京照相馆》。
这部作品以质量和口碑带领今年暑期档走出了一个漂亮的弧线,直到上映一个月之后,《南京照相馆》每日也有近 2000 万票房进账,成为了今年春节档之后唯一一部长尾票房可以冲击 30 亿的作品。
图源:灯塔专业版
将时间线再拉长,我们甚至可以将《南京照相馆》定义为令中国电影走入 " 新常态 " 的那部作品。
如何定义这个 " 新常态 " 呢?
这个 " 新常态 " 可以指,电影市场试着丢掉 " 悲观 " 预期了,不再抱怨 " 路在何方 ";这个 " 新常态 " 可以指,更加相信电影创作人们创作出的好作品,直击人心的作品,就能赢取大众市场的认可;这个 " 新常态 " 也可以指,中国电影重新赢回了一个上升时期的市场,主要靠电影作品本身驱动。
从这个角度而言,《南京照相馆》之于当下电影市场的积极意义,才刚刚开始。
Recommend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