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正从科幻走向现实,从舞台走向车间。
随着人工智能、精密控制与感知技术的突破,这一被誉为 " 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 " 的领域,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预测,到 2030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 150 亿美元。国际机器人协会预测,2021 年至 2030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将高达 71%。
面对广阔的发展前景,微软、英伟达、亚马逊、OpenAI、软银等全球科技巨头纷纷通过投资或自主研发的方式加速入局。从特斯拉的 Optimus、波士顿动力的 Atlas,到 Figure AI 的 Figure02,再到国内的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和优必选,一场围绕人形机器人的全球竞赛已经全面展开。其中,优必选作为中国 " 人形机器人第一股 ",于 2023 年 12 月 29 日在港股挂牌上市,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2025 年,公司在订单和交付端接连取得突破,产业化进程明显提速。
近日,围绕人形机器人的技术突破、量产挑战与行业趋势等话题,优必选副总裁、研究院院长焦继超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在焦继超看来,人形机器人正处于从 " 单机自主 " 迈向 " 群体智能 " 的关键阶段,而这也将成为未来工业场景演进的核心方向。
从单机自主到群体智能
成立于 2012 年的优必选是一家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企业。2016 年央视春晚,540 台 Alpha 1S 机器人整齐划一的舞蹈表演让优必选一夜成名,但在那一阶段,机器人更多扮演的是展示和娱乐的角色,常出现在综艺、展览或大型活动中,很难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制造能力。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感知与控制等底层技术的迭代,以及制造业对自动化的需求日益迫切,人形机器人逐渐走下舞台,进入工厂、物流等更复杂的应用场景。行业的核心议题,也从 " 吸引眼球 " 转变为机器人 " 能否真正上岗 "。
但走向应用的道路并不平坦,人形机器人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 " 无人区 ",它是机械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甚至新材料等多个领域的集合,这也使得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复杂程度极高。在焦继超看来,研发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根据真实的需求来对产品进行调整。
基于这种思路,优必选将工业场景确立为人形机器人最先落地的方向。自 2024 年以来,优必选与东风柳汽、吉利汽车、一汽 - 大众青岛分公司、奥迪一汽、比亚迪、北汽新能源、富士康、顺丰等知名企业合作,推动旗下工业版人形机器人 Walker S 系列进入工厂 " 实训 "。这意味着人形机器人走出实验室,来到真实的制造环境中,收集场景数据,理解实际工艺,从而完成迭代升级,为正式 " 上岗 " 做准备。
围绕工业落地,优必选对 Walker S2 进行了多项针对性改进,比如为解决续航焦虑,优必选组建了专门的团队,在九个月时间内研发出自主换电技术,一方面可以避免因充电停机导致的任务中断,让人形机器人拥有连续作业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人力维护成本;纯 RGB 双目视觉方案," 类人眼 " 双目立体视觉感知能力有效提升人形机器人对工厂环境的适应性;52 自由度的仿生躯体配合第四代灵巧手,可在 0 至 1.8 米全空间范围内完成 15 公斤负载搬运。
不过,在实训中,企业反馈最强烈的除单机性能提升外,还有机器人之间能否协同。"2023 年底以来,我们走访调研了国内二十多家车厂和十余家工业客户,发现客户更关心的不是单台机器人的功能,而是会时刻产生配合、协作的‘人形机器人集群’。如果只是单独地作业,一台人形机器人的效率短期内很难超过工人。"
为此,优必选于今年 3 月开展了全球首例多台、多场景、多任务的人形机器人协同实训,探索建立面向多任务工业场景的通用人形机器人群体作业解决方案,并推动人形机器人从单机自主向群体智能进化。" 在 Walker S2 上,公司推出了首个专用于工业人形机器人本体的智能体技术 Co-Agent,可以实现人形机器人单机自主与群体协同,包括协同搬运、协同分拣、协同操作、协同质检等。" 焦继超说道。目前在仿真环境下,优必选可支持千台机器人的并发。
此外,谈及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第一阶段实训的结果,焦继超介绍称,在比亚迪汽车工厂,Walker S1 第一阶段实训效率提升了一倍,稳定性提升了 30%;在富士康,Walker S1 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物流场景的搬运任务,第二阶段会在物流场景覆盖更多的区域。" 我们通过实训已经优化了关节稳定性、电池的续航、软件系统的稳定性、定位导航、运动控制等,解决了在工业场景中人形机器人算法和软件系统稳定性的技术难题,从而让机器人能够快速地适配分拣、车辆组装等一系列更复杂的工作。公司计划在今年迈入实训 2.0 阶段,进一步从单机智能迈向群体智能。"
量产并非简单数字堆积
2025 年被广泛视为 " 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 ",优必选也在这一年取得多项交付突破。今年 4 月,公司正式与客户签订了大型双足人形机器人采购合同,7 月中标觅亿汽车 9051.15 万元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创下全球人形机器人企业单笔中标金额最高纪录。按照规划,优必选 2025 年人形机器人产能预计达 1000 台,交付数百台;2026 年目标交付数千台;2027 年力争实现万台级交付。
" 在 AI 技术、硬件方案和算法的持续进步下,产品的技术成熟度不断提升,制造成本逐渐下降。" 焦继超判断,目前整个行业已站在量产前夕。
不过,量产难题依旧存在。即便是被视为 " 人形机器人第一阵营王者 " 的特斯拉,其擎天柱(Optimus)项目也遭遇波折,原定 2025 年 5000 台量产目标或将被迫延期。据悉,暂停的主要原因是硬件问题尚未解决,包括关节电机过热、灵巧手载重能力不足、电池续航能力不足等。TrendForce 资深研究经理曾伯楷认为,人形机器人要进入高速发展期,至少要等到 2026 年或 2028 年,而这一时间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特斯拉的进展。
但焦继超对机器人市场的发展持乐观态度。他认为,特斯拉的调整更多是阶段性修正,而非对人形机器人方向的否定。" 一家企业的短期战略修正不会从根本上影响人形机器人整体产业的发展进程。从技术成熟度、产业链成熟度、市场成熟度等因素来看,人形机器人都已经具备了爆发式增长的条件,相信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
他同时提醒,量产并非简单的数字堆积,而是技术、需求与成本三者之间的平衡。" 只有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让机器人真正发挥价值、客户愿意买单,才能实现量产的闭环。"
尽管交付进展顺利,盈利仍是摆在全行业面前的难题。8 月 29 日,优必选公布的 2025 年中期业绩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优必选实现营收 6.21 亿元,同比增长 27.5%;期内利润亏损 4.4 亿元,同比减亏 18.5%;实现毛利 2.17 亿元,同比增长 17.3%。
" 公司已经朝着营收增长的趋势发展,但现阶段盈亏平衡并不是公司最重要的目标。" 焦继超说道," 我们最关注的还是如何推动人形机器人更快地交付,实现应用落地,为产业提供更大的价值。如果我们可以按照未来几年的预期完成交付,伴随着单机成本的不断下降,相信盈亏平衡是必然的结果。"
展望未来,优必选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首席执行官)周剑曾表示,人形机器人可能会沿着 " 三步走 " 的路径展开:首先在工业场景中落地,辅助产线工人做更多任务;其后在商业场景中落地;第三在家里做陪伴和人类持续沟通的机器人。周剑指出:" 帮助人类完成重复、简单、枯燥的劳动,才是人形机器人发展的正确方向。" 不过,从技术与成本角度来看,家庭级应用的成熟显然需要更长的时间。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