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丝竹柔韧而清雅的音乐响起,将全场师生带入梅花不畏风雪迎风而立的 " 场景 " 之中。9 月 2 日,一曲由三林江南丝竹乐团演奏的《梅花引》拉开了 2025 年浦东新区三林镇 " 江南丝竹开学第一课 " 的序幕。
这是三林镇连续两年为中小学学生开出江南丝竹开学第一课,今年走进了三林镇中心小学,以微访谈和展演相结合的方式展开。三林镇江南丝竹校园传承保护联盟同步成立,将通过建立联盟章程和开展系列活动,使得校园江南丝竹普及推广工作更加规范化和系统化,让非遗传承保护跃上一个新台阶。
" 江南丝竹是流行于江浙沪一带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以其‘小、轻、细、雅’的艺术风格著称。它不仅是江南文化的特定产物,也是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瑰宝。" 作曲家顾冠仁教授走上台,为孩子们讲述了江南丝竹的起源、发展以及艺术特色。他表示,要做好江南丝竹传承需要大力推广,通过展示展演,让更多人领略其艺术魅力,重视新作品创作,不断丰富曲库。
活动现场,三林镇中心小学江南丝竹乐团的同学们为大家讲述了他们与民族乐器之间的故事。" 每天练琴就像和二胡说悄悄话,它能把我心里的歌唱出来,这种快乐怎能放弃?" 对五年级的朱颂暚来说,拉二胡是他一天中的快乐休闲时光。从手指够不着琴弦、按不准音到后来手指长长,在琴杆上贴小胶布做记号慢慢练准了音,他愈发喜欢上拉二胡。在乐团中与团员们一起合奏更像是一场对话,一次合作,一起收获成就感," 少了谁都不完整 "。
" 一起合奏江南丝竹的感觉很奇妙。" 三年级的刘津润,因为琵琶音色丰富而选择了它," 我觉得它会讲故事 ",学习琵琶之后,古诗里 "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 就具象化了,流水叮咚的声音让她格外喜爱。她记得刚开始学习的时候,琵琶都抱不稳,胳膊酸,手指按弦也疼,都想退缩了,但在老师的指点下慢慢地 " 开窍 " 了。一首乐曲反复地练习是枯燥的,但最后呈现的美好的效果 " 让我觉得自己的坚持和努力是值得的 "。合奏是不同的乐器彼此独立又互相支撑,这种氛围是独奏所不能比拟的," 乐团和谐的氛围让我更有信心在这个大舞台里成长 "。
乐团里还吸收了两位特殊的新团员——李卡阿娜和李卡尼尔,姐弟俩都就读于三林镇中心小学,弟弟开学四年级,姐姐则刚刚进入预初。他们的妈妈是中国人,爸爸是多哥人,都在医院工作,姐弟从小受中西文化影响。姐姐曾学过钢琴,能演奏不少乐曲。她认为中国民族音乐更富意境之美,对婉约的江南丝竹很感兴趣,听到笛子,她会想起爸爸带她去西湖边看到的柳树," 这种感觉很特别 "。" 中国民乐里藏着中国的‘味道’,尤其喜欢琵琶,我觉得女孩子弹琵琶特别美。" 现场,她拜三林江南丝竹乐团成员、江南丝竹浦东新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宝宝为师学习琵琶。活泼的弟弟则选择了学习二胡,他觉得中国民乐里有好多中国的 " 小秘密 ",这些声音都是妈妈家乡的小记号," 让我和这里的联系更亲啦 "。
" 孩子们从小就与音乐结缘 ",爸爸卡森说,音乐提升了孩子的审美、专注度和耐心,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他自己十分热爱中国文化,这也是他留在中国的原因,因此非常支持孩子们学习中国民乐," 这有助于他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 "。
三林镇中心小学校长沈卫东认为,学习中国传统乐器对孩子们的成长帮助是多方面的,不仅能增强文化底蕴和民族认同感,学习过程中还提升了他们的专注度和坚持力。活动中,三林镇中心小学民乐队带来了由聂耳根据民间乐曲《倒八板》整理改编的民族管弦乐曲《金蛇狂舞》;曾获 " 富盛杯 " 首届长三角江南丝竹行街展演最佳传承奖的上海市陆行中学南校丝竹乐队带来的江南丝竹经典曲目《行街》;进才实验小学西校民乐团合奏一曲孩子们喜爱的《喜羊羊》,世博家园实验小学带来富有江南韵味、回味悠长的《茉莉花》。孩子们的倾情演绎,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了新的活力。
据悉,截至目前,三林镇有 3 所校园建立了江南丝竹传承基地。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