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智百道,作者 | 道哥
一份备受关注的人工智能榜单,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全球消费级 AI 市场的最新格局。
近日,由硅谷顶级风险投资机构 Andreessen Horowitz(简称 a16z)发布的第五期 " 全球 AI 百强应用榜单(AI 100)" 出炉。这份持续输出了两年半的榜单,不仅是评估哪些 AI 应用正在真正赢得全球用户的热捧,更揭示了 AI 行业的消长,以及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a16z 的这份榜单并非以收入论英雄,而是将目光聚焦于最能反映用户真实选择的 " 用量 " ——网站的月度独立访问量和移动应用的月度活跃用户。
《智百道》分析,从榜单中不难看出,AI 市场的喧嚣正在沉淀,生态也逐步趋于稳定,新晋挑战者突围的难度也在日益增大。以谷歌为代表的科技巨头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发起反击,而一股强大的 " 中国力量 " 则兵分两路,不仅在本土市场筑起了高高的壁垒,更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在移动端,展现出惊人的统治力。
01 潮水退去,市场趋稳与巨头的新战场
a16z 的报告开篇便指出,AI 消费级应用的 " 狂野西部 " 时代或已终结,一个最显著的信号是 " 新面孔 " 的减少。
Web 端 Top50 榜单
移动端 Top50 榜单
相较于 2025 年 3 月的榜单中有 17 个新应用闯入,本期 Web 端榜单的新入围者仅有 11 个。移动端的换血率略高,有 14 个新应用上榜。a16z 分析认为,这部分得益于应用商店开始打击和清理 "ChatGPT 的山寨品 ",为真正具备原创性的移动应用腾出了生长空间。
在趋于稳定的市场格局中,巨头之间的竞争正变得愈发激烈和聚焦。OpenAI 的 ChatGPT 凭借先发优势,依然稳坐全球第一的宝座,但其 " 独孤求败 " 的局面正在被打破。
谷歌正以一套迅猛的 " 组合拳 " 迎头赶上,本期榜单首次将谷歌旗下的 AI 产品作为独立实体进行排名,便有四款产品冲入 Web 端前 50 名。谷歌的通用 AI 助手 Gemini 表现尤为抢眼,在 Web 端排名第二,占据了 ChatGPT 约 12% 的流量;在移动端,差距则更小,其月活跃用户数已接近 ChatGPT 的一半。Gemini 在安卓生态系统中的主场优势尽显,近九成的移动用户来自安卓平台,而 ChatGPT 的这一比例约为 60%。
除了面向大众的 Gemini,谷歌的产品矩阵还展现了其在 AI 领域的纵深布局,面向开发者的 AI 模型试验场 AI Studio 首次上榜便高居第 10 位。而作为研究和学习工具的 NotebookLM 排名第 13,集成了前沿视频模型 Veo 3 等众多实验性应用的 Google Labs 则位列第 39。
《智百道》认为,这种 " 多产品、分兵作战 " 的策略,使得谷歌能够同时覆盖从普通消费者、研究人员到开发者的多层次用户群体,构建起一个强大的 AI 生态系统。
战场的另一端,埃隆 · 马斯克(Elon Musk)麾下的 X AI 公司推出的 Grok,则呈现出 " 火箭式 " 的增长。2024 年底在移动端尚无独立应用,到如今在 Web 端排名第四、移动端排名第 23 位,Grok 的月活跃用户数已突破 2000 万。
a16z 的数据显示,尤其是在 2025 年 7 月推出性能更强的 Grok 4 模型以及 AI 伴侣头像功能后,其移动端用户量激增了近 40%。这种惊人的增长,一方面得益于马斯克在 X 平台上的不遗余力的推广,另一方面也展示了将 AI 深度整合进社交生态系统所能爆发出的巨大能量。
相比之下,社交巨头 Meta 的 AI 之路则显得步履蹒跚。其推出的 Meta AI 在 Web 端仅排在第 46 位,且未能进入移动端前 50 的榜单。a16z 的分析认为,自今年 5 月下旬推出以来,Meta AI 的增长一直较为缓慢,特别是在 6 月份曝出用户帖子未经同意便被公开分享的隐私问题后,其用户增长受到了显著影响。
02 中国军团的本土壁垒和全球远征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 AI 公司在本期榜单上的表现,以一种 " 集体崛起 " 的姿态,成为最不容忽视的亮点。
《智百道》认为,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可以概括为 " 双线作战 ":一条线深耕本土,另一条线则扬帆出海,在全球市场开疆拓土。
中国本土 AI 应用在内地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报告指出,阿里巴巴旗下的 " 夸克 "(Quark)、字节跳动旗下的 " 豆包 "(Doubao)、月之暗面推出的 "Kimi" 闯入了 Web 端榜单的前 20 名,且超过 75% 的流量来自中国。
其中,夸克表现最为出色,位列 Web 端第 9 名,同时在移动端也排在第 47 位。豆包位列 Web 端第 12 名,在移动端高居第 4 名。Kimi 凭借其在长文本处理上的独特优势,在 Web 端取得了第 17 名。
这三家公司的成功,清晰地揭示了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庞大的用户基数、对本土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以及在特定政策环境下形成的天然 " 护城河 "。
如果说本土市场的成功尚可部分归因于 " 主场优势 ",那么中国公司在全球移动应用市场的表现,则更具说服力地证明了其技术和产品的全球竞争力。
报告强调,在移动端排名前 50 的应用中,有高达 22 款是由中国开发者推出的。在这股 " 出海 " 大军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当属工具类应用,尤其是在图片和视频编辑领域。
来自厦门的美图公司,旗下有五款应用同时上榜,包括 Photo & Video Editor、BeautyPlus、BeautyCam、Wink 和 Airbrush,形成了 " 影像美化矩阵 "。同样,字节跳动面向海外用户的图片视频编辑工具 Hypic 和另一款 AI 助手 Cici 也榜上有名。
除了影像工具,一度在海外市场掀起波澜的 DeepSeek,以及海螺(Hailuo)和可灵(Kling)等视频生成模型,也成功登上了 Web 端榜单。这些产品往往拥有强大的技术实力,但在商业模式和用户增长方面,则呈现出与国内产品截然不同的路径。
a16z 的分析师认为,中国视频模型在全球范围内之所以能取得领先优势,部分原因在于中国拥有庞大的 AI 研究人才库,并且在知识产权规定方面存在差异,这可能使得它们能够利用更多样化的数据进行训练。
《智百道》认为,这种 " 墙内开花墙外香 " 的现象,揭示了中国 AI 产业的另一面,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公司,正以一种更灵活、更全球化的姿态,绕开国内激烈的 " 百模大战 ",在海外细分市场寻找增长机会。它们的产品往往技术扎实、功能专注,并成功地适应了全球用户的需求和审美。
03 谁是未来的 "AI 独角兽 "?
在榜单的最后,a16z 还评选出了 AI 行业的 " 全明星 " 公司,上榜理由也十分简单,在其 5 次评选的 50 强名单中,均有 14 家公司持续霸榜,所以被其命名为 " 全明星 "。
这些公司几乎代表了消费级人工智能应用的全形态,比如协助类(ChatGPT、Perplexity、Poe)、陪伴类(Character AI)、图像生成类(Midjourney、Leonardo)、图像和视频编辑类(Veed、Cutout)、语音生成类(Eleven Labs)、生产力工具类(Photoroom、Gamma、Quillbot)、以及模型托管(Civitai、HuggingFace)。
a16z 的这份最新榜单,如同一张详尽的航海图,标示出了全球消费级 AI 市场在经历了初期的爆炸性增长后,正在驶入一片更广阔但也更复杂的水域。
一个日渐清晰的行业新秩序正在建立:以 OpenAI 和谷歌为首的平台级巨头,正在构建各自强大而全面的生态系统,竞争的维度已经从单一产品上升到模型、平台、应用和分发渠道的全方位对抗。
与此同时,中国 AI 力量的崛起,无疑是这片新水域中最引人注目的洋流。无论是服务于庞大国内市场的本土巨头,还是在海外移动市场开疆拓土的应用开发商,它们都展示了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市场适应能力,正在成为全球 AI 版图中不可或缺的一极。
榜单也揭示了未来的无限可能。无论是像 Grok 那样,将 AI 与社交网络深度捆绑所爆发出的惊人潜力,还是像 "Vibe Coding"(一种通过自然语言描述来快速生成应用的 AI 编程范式)的悄然兴起,都预示着 AI 与现有应用场景的融合,将持续催生出全新的产品形态和商业模式。
《智百道》认为,对于 AI 创业者而言,榜单传递的信息是复杂而深刻的。一方面,市场的稳定意味着流量红利的消退,与巨头正面竞争的难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在垂直领域、细分场景以及全新的交互体验上,依然存在着大量尚未被满足的需求和广阔的创新空间。
正如 a16z 的报告所观察到的,14 家 " 全明星 " 企业中,只有 5 家拥有自己的基础模型,大部分成功的应用依然是构建在第三方模型或开源模型之上。这说明,在 AI 时代,拥有一个伟大的想法和卓越的产品执行力,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拥有一个强大的基础模型。
潮水的方向已经改变,新的航道正在开辟。对于所有置身于这场人工智能变革浪潮中的人来说,看清这张航海图,理解正在形成的全新秩序,或许正是驶向未来的第一步。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