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头财经 昨天
自然堂高端化梦断 老派国货难跟潮流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面对国外大牌和国货新秀的上下夹攻,这个 20 多年的国货品牌却有些步履迟缓。

记者丨王杰仁

实习生丨陈欣

出品丨鳌头财经

2025 年 8 月,自然堂在拼多多渠道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旗下冰肌多肽产品 8 个月销售额突破 6000 万元,年销量突破百万套。

据自然堂相关负责人估计,在冰肌多肽、小紫瓶精华等抗衰产品的推动下,自然堂今年在拼多多的销售额有望增长至少 20%。

几乎同时,自然堂正式接入淘宝闪购,在上海、苏州、武汉、天津、清远五城开通小时达及半日达服务。

上线不到两周,自然堂在淘宝闪购美妆品类榜单跃居前五。

自然堂表示,品牌现有 6 家闪购店,未来将覆盖全国主要一、二线城市,产品线也将扩大至护肤、面膜、个护、彩妆、男士系列等更多元品类。

这些战绩对自然堂而言固然可喜,却又同时凸显了一个略显尴尬的事实:这些成绩都集中在以低价促销著称的电商平台。

这对于那个曾经立志成为 " 中国第一、世界领先的科技美妆企业 " 的自然堂集团而言,高端化曾经业绩增量的一大寄托,如今俨然已成泡影。

更为严峻的是,面对国外大牌和国货新秀的上下夹攻,这个 20 多年的国货品牌却有些步履迟缓。

01

折戟的高端梦想

2001 年,郑春影在上海正式创立自然堂。彼时的中国化妆品市场,有外资、有合资,也有本土品牌。

立志要创造世界级中国品牌的自然堂,只能在三、四线城市甚至是乡镇市场打开销路。

" 农村包围城市 " 的打法对于许多中国品牌来说,朴素却实用,对自然堂也不例外。

2006 年,凭借几年的迅猛发展和品牌建设,自然堂已经有资格进入商超设专柜,直接与外资品牌竞争。

2007 年郑春影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然堂已经拥有 500 多个专柜,其中不乏一、二线城市的大商超。

2014 年,自然堂品牌在深圳市场完成对巴黎欧莱雅、玉兰油的全渠道反超,成为深圳女性大众护肤品类的第一品牌。

虽然从低端市场开始做起,但是自然堂的高端化征程从未停止。尤其是近年来,自然堂不断推出了高端产品线,试图进军高端市场。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2021 年上市的金钻微雕系列,套装定价达 1277 元,承载着自然堂高端化的希望。

自然堂称,该系列运用了自然堂与法国顶尖实验室 ASHLAND 历时 8 年共同研发的表观肌源修护技术,凝聚喜马拉雅须松萝臻萃、3X 胜肽、力学紧致因子等核心成分。

此外,2021 年,自然堂还推出了旗下首条高端保湿线——微精华喜雪高保湿系列。

其中,微精华喜雪高保湿霜声称可以拥有 96 小时持久保湿力;2022 年,自然堂甚至携手天安门文创品,推出了三款限量版产品,试图借助国家文化符号提升品牌溢价。

为提升品牌形象,自然堂还邀请王一博、赵露思等明星代言。

然而这一切努力都未能真正改变自然堂在消费者心中的市场定位。

在天猫自然堂官方旗舰店,自然堂单品价格超过 500 元的产品不过寥寥几款,总销量过万的更是屈指可数。

被寄予厚望的金钻微雕系列,套装产品迄今为止销量仅为 6000+,单品销量最高也仅为 4000+。

反观竞争对手。以珀莱雅为例,在珀莱雅的天猫旗舰店中,价格在 500 元以上的产品数量是自然堂的约四倍,其中有将近一半的产品销量过万。

无论是从哪个维度来看,都是高下立判。

更令人尴尬的是,自然堂高端线产品创新度还遭受质疑。

其金钻微雕面霜的外观和命名,被外界质疑似有 " 借鉴 "CPB 的痕迹——两者不仅外观、颜色相似,推广名 4D 微雕、4D 精雕也只有一字之差。

02

业绩承压下的挣扎

自然堂向高端化延伸的背后,是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增长困境下的不得已之举。

自然堂集团原名伽蓝集团,一直采取多品牌运营策略(美素、植物智慧、春夏、珀芙研、己出、莎辛那等)。

目前看来,除了自然堂,其他品牌的市场声量和份额相对较小。2024 年,伽蓝集团改名自然堂集团,基本宣告了其多元品牌战略的失败。

即便是强势的自然堂品牌,如今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国际美妆品牌和新兴国货,已经给其带来巨大竞争压力。

2024 年双 11 大促,在天猫美妆榜单中排名 19,自然堂勉强进入 TOP20;在 2022 — 2023 年抖音美妆 GMV 榜单中,自然堂已经跌出前 10。

虽然在 2024 年又重新创入前 10,但已经可以看出远不如珀莱雅、韩束等品牌有后劲儿。

在今年 6・18 大促中,自然堂在天猫美妆排行榜中更是颗粒无收,在抖音的 6・18 全周期美妆品牌榜中则是勉强进入前 10。

据欧睿国际数据,自然堂的市场占有率从 2020 年的 1.8% 下滑至 2022 年的 1.5%。

根据媒体报道和公开信息,2021 — 2023 年,自然堂集团整体规模一直在接近 60 亿元的门槛上徘徊。

相比之下,自然堂的竞对们已经纷纷拥抱了资本市场,并借力发展壮大。

珀莱雅 2017 年上市时,年营业收入仅 17 亿元。而彼时,自然堂仅靠单品牌回款就已经超过 40 亿元。

如今,珀莱雅 2024 年营收已经过百亿,远远将自然堂甩在身后。

曾经不在竞争视野范围内的上美股份(韩束母公司),2024 年也以 62% 的同比增速、67.93 亿元的营收,跃居国货美妆上市公司第二,预估已经超过自然堂。

此外,2024 年贝泰妮营收达到 57.36 亿元,上海家化营收达到 56.79 亿元,即便难言超越,也应该是和自然堂旗鼓相当。

为应对竞争,自然堂集团也曾考虑拥抱资本市场。2024 年,自然堂被传出计划港股上市,募资不超过 5 亿美元,最终不了了之。

03

滞后的战略布局

自然堂今日的困境,根源在于一系列战略选择的滞后与失误。

最典型的莫过于 2017 年。这一年,自然堂与珀莱雅纷纷布局电商渠道,但两家公司选择了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

珀莱雅主打 ALL in 线上,线上销售占比从 30% 左右提升到了 2024 年的将近 90%。

而自然堂选择了更为保守的数字化零售战略,聚焦集团资源推动线下门店的线上化。截至 2022 年底,自然堂集团零售终端高达 4.2 万个。

这一战略导致自然堂错过近几年线上流量爆发的风口。

产品创新力不足也是自然堂的一大痛点。虽然一直声称创新,但是与竞争对手相比,自然堂在产品创新上明显滞后。

比如珀莱雅 2019 年开始尝试打爆品,近几年成功推出了多个新系列(如红宝石、双抗、源力系列),几乎重建了核心产品矩阵。

反观自然堂,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慢,缺乏突破性创新。

尽管其声称每年将营业收入的约 4% — 4.5% 用于研发投入,这一比例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研发成果的市场认知度和影响力仍有提升空间。

其核心系列(如紫色的凝时鲜活系列)的包装和视觉设计,十余年变化不大,守旧老成之意甚浓。

自然堂的 " 慢节奏 ",与其 " 偏稳 " 的老派做法密切相关。

自然堂创始人郑春颖作为 80 年代的大学生,曾以辽宁省辽阳市文科第二名的成绩,考入东北财经大学商业经济系,并于毕业后进入辽宁省辽阳市财政局,在体制内工作了 10 年。

这种经历塑造了他一贯以 " 稳 " 字著称的管理风格。

自然堂整体偏国企范儿的做派,在保持市场优势时或许有一定优势,但是在遇到愈发白热化、更讲究快速灵活的市场竞争时,就显得格格不入。

-------  The end    -------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拼多多 国货 中国品牌 上海 外资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