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保 前天
打开中国健康险增长瓶颈:借鉴美日经验,再看中国长护险如何激活?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文丨太平洋健康研究院

连续三年止步万亿门槛,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正面临严峻增长瓶颈。

今年上半年人身险公司的健康险保费,更是出现几乎零增长的尴尬局面。考虑到重疾险的份额和续期,新单负增长的严重可想而知。

这一困境背后,是国内传统健康险大户重疾险的加速滑落,以及短期医疗险的增长瓶颈的明显。

与此同时,我国基本医疗保险体系承载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人口老龄化加速推进,慢性疾病负担持续加重,医疗费用支出不断攀升,多重因素叠加使得医保基金可持续性面临严峻挑战。

在国家着力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战略布局中,商业健康险一直被寄予厚望,期待其能够有效缓解医保压力、满足国民多层次多元化健康保障需求。

然而传统健康险产品已显疲态,亟需寻找新的突破点。长期护理保险几乎是被公认的破局关键——它直面老龄化社会最核心的失能照护难题,既能缓解失能护理费用对医保基金和家庭经济的双重冲击,又为商业保险市场开辟了万亿级的新蓝海。

政策层面已经释放出强烈信号。

2025 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首次在最高层级文件中明确 " 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

国家医保局随后密集出台多项配套政策,从失能评估、机构管理到服务规范进行全面部署;

各地试点加速推进,参保人数已近 1.9 亿,基金支出超 850 亿元。

这一系列动作表明,长期护理保险已从地方试点上升为国家战略,正在按下发展的 " 加速键 "。

长期护理保险不仅关乎商业保险市场的突破创新,更关系到未来老龄化社会太多家庭的尊严生活,关系到医保基金的长期安全,关系到整个社会应对老龄化挑战的能力。

但,长期护理险的制度建设、可持续经营,尤其是政府与市场间的关系一直都是世界性难题。

面对老龄化加速的中国,借鉴发达市场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失为构建中国长期护理保障体系的一条有效途径。

尤其是美国在长期护理保障方面采用市场化模式,一度遭遇了 " 市场失灵 + 政府错位 " 的困境,给我们提供了典型的试错案例。

中国在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本土经验。与此同时,日本与中国在社会结构、老龄化速度、家庭照护传统、政府角色等方面高度相似,其 LTC 制度自 2000 年实施以来,经历了从 " 地方自治 " 到 " 中央 - 地方协同 " 的深刻调整,为中国制度设计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照。

因此,本文着重介绍日本长期护理保险(LTC)的经验作为参照系,深入分析日本 LTC 从 " 地方自治 " 到 " 中央 - 地方协同 " 的核心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在此基础上,探讨日本经验如何嵌入中国 LTC 的 " 三大核心议题 ",并提出构建 " 中国版 LTC" 的 " 三支柱 " 框架。

最终,期望中国的 LTC 制度能够超越 " 美国教训 " 与 " 日本经验 ",形成 " 普惠公平、可持续、可复制 " 的中国特色长期护理保障体系。

1

-Insurance Today-

日本 LTC 的核心经验

从 " 地方自治 " 到 " 中央 - 地方协同 "

一、制度结构

日本 LTC 制度具有强制参保、全民覆盖、中央定标、地方实施的特点。

①参保对象

日本 LTC 将参保对象分为两类:

第 1 类为 65 岁以上人群,强制参保;

第 2 类为 40-64 岁人群,与医保绑定缴费。

这种设计实现了代际共济,使得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共同为长期护理保障贡献力量,减轻了老年人的负担,同时也增强了制度的可持续性。

②筹资结构

在筹资方面:中央承担 50%,都道府县(省级)承担 25%,市町村(市县级)承担 25%。

中央承担一半的筹资比例,确保了制度不因地方财政能力差异而失衡。不同层级政府的合理分担,使得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全国范围内能够得到稳定的资金支持,避免了因地方财政困难而导致制度无法有效实施的情况。

③服务标准

中央制定统一的 " 要介护认定标准 "(失能等级评估)和 " 服务套餐目录 ",地方不得擅自调整。

全国统一的标准保证了长期护理服务的公平性和规范性,无论居民身处何地,都能享受到符合统一标准的服务,避免了因地区差异而导致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④服务供给

服务供给采用市场化 + 非营利组织并行的方式,政府不直接提供服务,而是通过 " 护理经理 "(Care Manager)进行需求评估和服务包定制,形成 " 政府监管 + 市场供给 + 专业中介 " 的三元结构。

这种结构充分发挥了市场和社会力量的作用,提高了服务供给的效率和质量,同时政府的监管也确保了服务的规范性和公正性。

二、关键教训与调整

日本 LTC 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并从中吸取了教训,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这些经验对中国具有重要的启示。

①服务供给不足

初期,日本出现了 " 有保险、无服务 " 的结构性短缺,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这主要是由于护理服务市场发展不完善,人才短缺等原因导致的。

中国必须从中吸取教训,同步推进护理服务市场扩容和人才梯队建设,不能 " 先筹钱、后建服务 "。在制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护理服务的供给能力,确保参保人员能够真正享受到应有的服务。

②财政可持续性

随着老龄化加剧,地方政府财政压力上升,中央逐步提高补贴比例(从最初 1/3 到 1/2)。

这表明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实施过程中,财政可持续性是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需在设计初期就明确中央 - 地方财政分担比例,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避免地方财政 " 穿底 "。

根据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经济社会的变化,及时调整财政分担比例,确保制度的长期稳定运行。

③防止制度碎片化

日本通过全国统一的标准和数据平台,防止 " 一地一策 " 导致的制度割裂。中国应立即启动全国统一的失能评估标准和服务目录,避免 " 惠民保 " 式的碎片化。

统一的标准和数据平台有助于提高制度的运行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同时也方便参保人员在不同地区享受同等的待遇。

2

日本经验如何嵌入

中国 LTC 的 " 三大核心议题 "

一、如何协调 " 地方试点 " 与 " 全国统筹 "

①日本路径

日本中央制定 " 底线标准 "(如失能等级、服务目录、筹资比例),地方在 " 服务供给方式 " 上有一定灵活性(如允许地方政府与本地非营利组织合作,或引入本地中小企业)。

这种方式既保证了全国制度的基本统一,又给予了地方一定的自主权,能够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和调整。

②中国应用

中央定标:由国家医保局牵头,制定全国统一的失能评估标准(如 "6 级失能等级 ")、基础服务包目录(如 " 居家护理、机构护理、社区日托 " 三大类)。

全国统一的标准能够确保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公平性和规范性,为参保人员提供明确的保障范围和服务标准。

地方微调:允许地方在中央目录基础上,增加本地化服务(如 " 农村互助养老 "" 少数民族特色护理 "),但不得降低中央标准。

地方的微调能够满足不同地区的特殊需求,使制度更加贴合实际情况,提高制度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数据统一:建立 " 全国长期护理保险信息平台 ",整合医保、民政、卫健数据,实现 " 一地评估、全国通用 "(避免重复评估、降低制度成本)。

统一的数据平台有助于提高信息共享和管理效率,减少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同时也方便参保人员在不同地区之间转移和享受服务。

二、如何避免 " 惠民保 " 式的碎片化

①日本经验

日本通过 " 护理经理 " 制度,将需求评估(政府)、服务供给(市场)、质量监管(政府)分离,形成 " 政府 - 市场 - 专业中介 " 制衡机制。

这种机制能够有效避免服务供给方的利益冲突,确保服务质量和公正性。

引入 " 护理评估师 " 职业资格:由国家卫健委、人社部联合认证,独立于服务供给方,避免 " 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 "。

独立的护理评估师能够保证失能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为参保人员提供准确的评估结果,从而合理确定服务需求和保障待遇。

建立 " 服务供给白名单 ":由省级医保局定期公布合规的护理机构、社区中心名单,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允许跨地区服务供给(如 " 上海老人可购买江苏机构服务 ")。

白名单制度能够规范服务供给市场,提高服务质量,同时促进服务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动。

防止 " 逆向选择 ":借鉴日本 " 第 2 类参保人 " 模式,将 40-64 岁人群强制纳入缴费,扩大风险池,避免仅高龄人群参保导致保费飙升。扩大参保人群范围可以降低风险集中度,提高制度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三、如何培育服务市场,避免 " 有保险、无服务 "

日本通过 " 护理经理 " 制度,将政府需求与市场化供给精准对接,同时鼓励非营利组织(如 NPO、社区合作社)进入农村市场。

这种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的作用,提高服务供给的效率和质量,满足不同地区和人群的需求。

" 护理经理 " 本土化:在现有 "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 基础上,培训一批 " 长期护理规划师 "(由基层医疗机构、社区社工兼任),为参保人定制服务包。

本土化的 " 护理经理 " 制度能够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有的医疗和社区资源,为参保人员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农村市场培育:参考日本 " 小规模多功能居家护理 "(如日托 + 上门护理 + 短期入住结合),鼓励村集体、乡镇卫生院转型为护理服务供给方。

农村地区是长期护理服务的薄弱环节,通过培育农村市场,能够提高农村居民的长期护理保障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人才激励:将护理专业纳入 " 乡村振兴专项招生计划 ",对返乡从事护理服务的大学生给予学费代偿 + 编制倾斜。

人才是服务市场发展的关键,通过人才激励措施,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于长期护理服务行业,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3

综合建议

构建 " 中国版 LTC" 的 " 三支柱 " 框架

一、筹资支柱

美国的市场化筹资模式失败,最终需要政府兜底;日本采用中央 - 地方协同,强制参保的方式。

中国应构建以社保为主体的筹资模式,中央统筹基金(50%)、省级调剂(25%)、个人缴费(25%)。

这种筹资结构既体现了政府的责任,又强调了个人的义务,同时省级调剂能够平衡地区差异,确保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二、服务支柱

美国的市场化服务供给存在不足;日本采用护理经理 + 非营利组织的方式。

中国应建立政府定标 + 市场供给的服务模式,建立 " 护理规划师 " 制度,鼓励非营利组织进入农村。

政府定标能够保证服务的规范性和质量,市场供给能够提高服务的效率和多样性,非营利组织进入农村能够填补农村服务市场的空白。

三、监管支柱

美国在监管方面存在政府缺位,导致逆向选择问题;日本采用全国统一标准,数据透明的监管方式。

中国应采用中央立法 + 省级监管的模式,制定《长期护理保险法》,建立 " 国家护理信息平台 "。

中央立法能够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供法律保障,省级监管能够确保制度在地方的有效实施,统一的信息平台能够提高监管的效率和透明度。

后记

超越 " 美国教训 " 与 " 日本经验 "

走向 " 中国方案 "

美国的教训是 " 市场失灵 + 政府错位 ",日本的经验是 " 中央定标 + 地方协同 "。

中国的 LTC 制度必须同时解决 " 碎片化 " 和 " 供给不足 " 两大难题,最终形成一个以中央统筹的强制性社会保险为底座(解决公平性、可持续性),以规范透明的商业保险为补充(满足高层次需求),以统一标准和数据平台为技术支撑(防止碎片化),以多元服务供给和人才梯队为市场支撑(避免 " 有保险、无服务 ")的 " 普惠公平、可持续、可复制 " 的中国特色长期护理保障体系。

在构建中国特色长期护理保障体系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借鉴美国的教训和日本的经验,但不能简单照搬,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实际需求,进行本土化的创新和调整。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长期护理保障制度,为应对老龄化挑战提供有力的支持。

总之,构建中国特色长期护理保障体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我们要不断探索和实践,不断完善制度设计和实施机制,为实现 " 健康中国 " 的目标做出贡献。

【今日保】已进驻以下媒体平台

今日头条 | 百度百家 | 腾讯企鹅号 | 新浪微博

和讯名家 | 金融界 | 东方财富 | 雪球 | 搜狐号

大鱼号 | 野马财经 | 网易号 | 知乎 | 一点资讯

抖音 | 微信视频 | 爱奇艺 | B 站 | 快手 | 西瓜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健康险 医保 日本 基金 重疾险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