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 09-04
“创二代” 掌舵“光伏黑马” 能否成功翻身?宜宾将跑出一个光伏IPO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编者按:在资本市场的浪潮中,首次公开募股(IPO)一直备受瞩目,它是企业发展的关键里程碑,也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自 2025 年 3 月开始,由财联社与《科创板日报》联合出品的创投日报正式开启 "IPO 直通车 " 栏目,我们将对话企业创始人、天使创投人,为您全方位呈现 IPO 的台前幕后;我们将搭乘 " 直通车 ",深入企业、奔赴路演现场,第一时间为您带来最鲜活的 IPO 进展、最专业的解读分析。

不管您是企业家、投资者,还是资本市场的关注者,"IPO 直通车 " 将是您洞悉 IPO 市场的重要窗口,共同见证资本市场的风云变幻。

《科创板日报》9 月 4 日讯(编辑 梁又匀)近日,光伏电池片专业化制造商英发睿能新增香港证券、中银国际两家上市协调人,持续推进公司港股上市进程。

早在 2023 年 6 月,英发睿能曾尝试向上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后因市场环境变化以及公司发展战略改变,最终撤回了 A 股 IPO 申请。而本次赴港上市,英发睿能瞄准的是国际金融市场集资能力,并为公司走向全球销售市场提供更好助力。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2024 年凭借 18.1GW 的 N 型 TOPCon 光伏电池片对外出货量,英发睿能在该类型电池片专业化制造商中排名第三,市场份额为 14.7%。其也成为了近些年行业持续波动之下,成长速度较快的光伏生产企业。

而在英发睿能 " 光伏黑马 " 头衔之下,是其家族创业以及与地方国资、产业链紧密合作的独特发展经验。

" 创一代 " 搭台," 创二代 " 唱戏

张发玉在 2016 年创立英发睿能时,已凭借上海、安徽等多地电子配件生产、代工生意成为安徽长天当地知名企业家。

1987 年,张发玉辞去司机工作,承包起了加工高压帽、高压包等电视机专用配件生产需求。从家庭作坊一步步扩展至厂区老板,张发玉逐渐积累下创业的 " 第一桶金 "。随着 1990 年上海浦东经济特区的设立,张发玉将目光放到上海,并动作迅速地在浦东买地设厂。

在上海浦东经济迅速腾飞的时代机遇下,张发玉的英发电子配件厂通过并购、业务拓展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得以接触到佳能、富士、三星等海外品牌订单。随着国内海尔、海信等品牌的崛起,面向海内外品牌服务的英发集团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展,成为细分电子元器件领域头部厂商。

深耕电子元器件近 30 年后,张发玉 2016 年决定杀入一条全新赛道——光伏电池片制造。彼时正值国内光伏产业降本、扩容增长大爆发阶段,头部厂商寻求降本增效、技术升级,新兴厂商持续入局。

张发玉回到安徽天长老家,成立英发睿能,并在当地投资建设了太阳能电池片生产厂。二次创业过程中,张发玉在全身心投入新事业的同时,给了自己一双儿女更多的表现空间。

张敏是张发玉长女,跟随父亲创业步伐在上海长大后,又出国留学取得英国伦敦城市大学银行与国际金融相关学位。毕业后不久,张敏便进入英发集团参与财务和外贸业务。弟弟张杰也有着类似的成长履历,从美国密歇根大学经济学毕业回国后,很快进入英发集团工作。

随着英发睿能的成立,张敏、张杰被调入新业务,在张发玉手下重走一遍创业历程。

2018 年," 创一代 " 张发玉将公司首个单晶 PERC 电池片生产厂跑通落地," 创二代 " 张敏开始学习新公司的经营和管理。

厂房虽然已落成,但光伏行业的技术竞争与补贴退坡带来的行业洗牌、周期转换,也冲击着英发睿能。张氏父女除了继续在天长投入建设占当时市场主流需求的单晶 PERC 电池片生产厂,还推进同步优化单晶 PERC 电池片生产技术、拓展海外市场,保证产能利用率。

光伏作为新兴技术产业,在全行业技术投入与新老玩家推动下,国内行业需求、技术路线、成本优势往往只能持续数年,行业冷热周期变动极快。为了在其中站稳脚跟,张发玉选择专注于制造业 " 老本行 " 成为光伏电池片专业化制造厂商,为其他头部光伏研发企业做配套。

张敏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英发只做电池片生产,是天合、隆基的供应商," 打个比方就是这些企业的朋友、孩子。" 而制作配套生产也成为了英发睿能业务模式备受质疑的主要原因。

最终公司发展基调确定后,张敏、张杰在 2021 年正式入主英发睿能,分别出任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并协管其他业务。率先进入公司的张敏逐渐成长为 " 一把手 ",陆续完成了英发睿能宜宾、绵阳等地设厂扩张的重担。而张杰则作为公司销售负责人,负责关键业务和运营事务决策。

股权结构显示,张发玉家族合计控制英发睿能 49.10% 股权。其中,张发玉持仍然最大股东,其妻子罗宝英次之,尽管职务权力存在差异但张敏、张杰所持有的公司股份相同。

给政策又给钱!IPO 前夕,英发睿能 " 闪电 " 落户宜宾

2022 年,刚刚晋升为总经理的张敏,带着英发睿能转型扩展 N 型 TOPCon 电池片生产制造的规划,开启全国考察选厂。在宜宾地区长三角招商宣传的吸引下,时年 3 月张敏来到宜宾考察。

一落地,张敏就受到了宜宾政府的热情接待。不过,更令她意外的是宜宾政府的高效和诚意。据张敏事后接受采访时回忆,外地企业入驻新地区,政府是否支持至关重要," 做还是不做,讲清楚一句话就定了,定了马上就做。"

从抵达宜宾考察到项目意向签约,英发睿能与宜宾政府只用了两周时间。2022 年 4 月,英发睿能总投入金额达 110 亿元的 20GW 高效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项目正式落地宜宾。一个月后,宜宾政府迅速平整土地,完成厂区地址交付。半年后的 11 月份,英发睿能一期 10GW 电池建成投产。

受益于产能落地迅速、技术路线转型较快,英发睿能赶上了国内 N 型 TOPCon 电池片需求激增的发展红利。2023 年公司营收接近翻倍,净利润涨幅达 17%。

在双方的协作下,英发睿能成为四川宜宾首家完成落地的光伏企业,同时也是宜宾首个投资、产值均超百亿的光伏龙头企业。

实际上,宜宾政府与英发睿能的协作不仅限于产业端,更是资本领域的深度绑定,几乎参与了公司每一次对外融资。

2022 年 6 月,为了方便管理宜宾太阳能电池厂区,英发睿能成立宜宾英发睿能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总出资金额达 16.88 亿元。其中,英发睿能出资占比 73.33%,宜宾国资旗下新兴产业集团持股 26.67%。

在注资地区运营公司的同时,宜宾国资还参与了英发睿能的 A 轮融资,出资 3 亿元认购公司 7.72% 股份,是同期十余家参投机构中出资占比最大的一家。自此,宜宾国资也一跃成为创始人张发玉家族之外的最大第三方股东。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方便参投英发睿能相关项目,宜宾国资专门成立子公司 " 宜宾英发睿能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注册金额 11.3 亿元。

据招股书披露,2022 年 12 月 B 轮前后,宜宾国资通过不同投资机构向英发睿能追投 6.49 亿元。至 2025 年 7 月,英发睿能赴港递表前一个月,宜宾国资独家增资参投该公司,合计投资金额达 10.53 亿元,英发睿能估值也来到了 85.94 亿元。

截至上市前,宜宾国资旗下 " 宜宾高投 "、" 寅宾睿能投资 " 分别持有英发睿能 12.77% 和 9.08% 股权,是公司最大机构股东。

2023 年起,随着首个 20GW 高效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项目整体耗时 1 年全部建成投产,三期 16GW 高效晶硅太阳能电池、四期 20GW 直拉单晶硅棒项目接连签约落地建设。2024 年内,英发睿能与隆基绿能签署的署 16GW HPBC 太阳能电池片生产项目的战略合作协议,也将选址定于宜宾。

在宜宾政府如此 " 盛情 " 的培育下,2025 年 5 月英发睿能从安徽正式迁入宜宾,更名为四川英发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落户的同一时间,公司首条 6GW HPBC 生产线启动试生产,标志公司的电池生产技术路线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最新产能布局显示,英发睿能已在宜宾、绵阳和海外印尼布局三大电池片生产基地,并已关停技术路线相对落后的安徽 PERC 电池片生产厂。

由于原有 PERC 电池片需求淘汰迅速、内部生产技术路线急转影响,2024 年至 2025 年英发睿能正在一场营收、利润过山车。2024 全年公司一度出现大幅亏损,年亏损达 8.64 亿元。

目前,英发睿能将未来的发展寄托于印尼海外制造市场,以及为隆基绿能 N 型 HPBC 电池片提供长期代工生产服务两大方向。据 2025 年前 5 个月的经营数据,公司营收、净利润均快速转正,增速超创历史新高。

但放眼未来几年,新的投资与合作的 " 豪赌 " 是否能真的带领公司走出 2024 年经营低谷,在 2025 年实现 " 大翻身 "?还有待未来的持续投入与市场需求验证。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ipo 光伏 资本市场 上海 科创板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