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打磨体验,让工人告别粉尘
作者/ IT 时报 孙妍
编辑/ 潘少颖
车间内弥漫着外壳与砂轮摩擦扬起的细密粉尘,巨大的噪声持续撞击耳膜,打磨机嘶鸣着与工件较劲,溅起刺目火花。在防尘罩后面,工人沉重地呼吸着,隐没在粉尘与热浪交织的混沌中,汗水黏着粉尘,顺着脸颊流下……这是以往制造业普遍的打磨场景。
而在位于上海嘉定的索菲丝智能科技车间里,机器人打磨却呈现了别样的场景:机械手臂在一个复合材料制成的工件上来回打磨,没有粉尘与噪声,这是因为机器人可以边作业边吸尘。而工人只需坐在洁净、安静的操作间里进行远程监控与操作。
2018 年,索菲丝创始人、CEO 杜玲走访了上百家制造车间。带着女性创业者独特的细腻视角,她观察到很多工人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下进行手工打磨。" 机器人能不能协助工人来干这种活,减少对工人的伤害?" 这个问题驱动杜玲创立了索菲丝智能科技,也成了 AI 打开工业大门的一把钥匙。
征服工业机器人应用的
" 珠穆朗玛峰 "
我们出行所乘坐的高铁、飞机的外壳大多不是金属,而是复合材料,包括玻璃纤维、碳纤维等新材料。更打破大家认知的是,大国重器、汽车等高精尖行业的外壳打磨,以往大多要依赖人工。
不同于焊接、喷涂等工业机器人场景近 90% 的自动化率,抛光打磨自动化率甚至不足 10%。
打磨看似简单,实则工艺复杂多变,几乎没有可借鉴的行业标准,而且打磨属于后道工艺,来料非常不一致,以往高度依赖工人的灵活性以及老师傅的经验判断,这就对机器人的响应速度和力控精度提出了极高要求,因此抛光打磨机器人一度被业内称为 " 工业机器人应用难度的‘珠穆朗玛峰’ "。
" 高铁表面就是一个复杂曲面,打磨的技术门槛较高,试错成本也很高,打坏一块高铁侧板,动辄损失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 杜玲解释道,要成为大国重器背后的合格 " 打磨师 ",必须经过漫长且严苛的测试。
90% 左右,人工打磨良率维持在这一水平;96%,这个数字已经触及机器人打磨良率的行业 " 天花板 "。而索菲丝的打磨机器人良率可以稳定在 99.2% — 99.8%,得益于高精度的力控和自适应算法。
在模拟车间内,机械手臂正在进行一场精密的演示:将一张 3D 图纸输入软件," 大脑 " 开始自动生成打磨路径,机械手臂的末端还有传感系统来进行自动纠偏,才不容易把产品打坏。
同样打磨一扇高铁车窗,工人打磨需要 20 — 30 分钟,机器人 " 打磨师 " 在 10 分钟以内就能打磨完毕。也就是说,机器人的作业效率是人工的 2 — 3 倍。
虽然索菲丝还是一家成立仅 7 年的创业公司,但目前已经和中国航天、中国商飞、徐工集团、国家电网、中国电力装备、上汽集团等多家国内外大型企业达成了长期合作。
行业顽疾下的 " 用工荒 "
" 越来越难招到工人了。" 一家几年前对自动化改造举棋不定的制造企业找到了杜玲,希望能用机器人来解决抛光打磨工人紧缺的困境。
专业技能人才断层是我国制造业面临的主要挑战。数据显示,我国在册打磨工人超 300 万。主力军是 70 后,80 后占比较少,但随着 70 后走向退休,90 后、00 后不愿意进工厂,更对打磨抛光这一职业伤害较大的行业唯恐避之不及,打磨行业将面临严重的专业技能人才缺口。
尘肺病和粉尘爆炸一直是传统打磨抛光行业的 " 顽疾 "。2014 年,江苏昆山一家金属制品公司抛光车间就曾发生重大粉尘爆炸事故,当天造成 75 人遇难,100 余人受伤。十年后的 2024 年,江苏常州一家金属加工厂打磨车间同样发生粉尘爆炸,造成 8 人死亡,8 人轻伤。每个数字背后都是鲜活的生命,如何将人类从高危环境中解放出来?
不只是打磨抛光行业," 用工荒 " 是制造业的普遍问题。根据工信部《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计到 2025 年,全国制造业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将接近 3000 万人。
" 机器人不是要抢人类的饭碗,而是将人类从高危环境中解放出来,去做更有意义的工作。" 杜玲反复强调。
" 多久能收回成本 "" 是人工效率的多少倍 " ……在每年举行的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这些问题都是所有工业机器人都要面对的问题。
据多位制造行业负责人反馈,在各行各业 " 内卷 " 的当下,一般企业只能接受一年半收回成本。目前,索菲丝的解决方案投资回报周期小于 18 个月,每套设备相当于 4 — 5 名工人的工作效率,用时 1 — 3 个月便能完成交付。
"AI 老师傅 " 带教
在东部沿海地区,一名成熟的打磨工人年薪为 15 万元— 20 万元,培养专业打磨工人的门槛也较高。
如何留住 " 老师傅 "?如何将这门手艺更快更好地传承给新人?在人才断层的当下,不少制造业的厂长们向杜玲抛来了这些问题。
2024 年,索菲丝开发了一款智能磨机 XMotor,目前该工具正在中国商飞等企业试用。它可以在手机、电脑等终端上实时显示并远程控制打磨全过程,更重要的是,它能够通过大模型技术,捕捉并学习老师傅操作时的关键工艺参数——如压力、温度、转速、材料特性等,并将这些日积月累的数据转化为机器人的 " 经验 "。
这位 "AI 老师傅 " 不仅继承了老师傅的技艺精髓,还能通过持续的数据反馈不断优化,变得越来越 " 聪明 "。
老师傅走了,宝贵的打磨工艺被数字化地记录在设备系统中;新徒弟来了,就可以让这位 "AI 老师傅 " 进行带教,帮助新人快速上手,甚至在继承老手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杜玲透露,索菲丝目前已经积累上千套工艺参数。
高质量数据是 AI 大模型时代的核心竞争力,这些凝聚了匠人智慧的工艺参数,正是打开工业 AI 实用化大门、实现知识传承的 " 金钥匙 "。
从代理走向自研
在 7 年时间里,索菲丝从代理走向自研。前两年,杜玲选择代理欧洲表面处理公司的解决方案,但在这一过程中,她发现了国外解决方案在中国 " 水土不服 " 的问题。" 国外方案针对小批量多品种,价格比较高,但国内还停留在大批量阶段,需要更低的价格去换取市场。"
2020 年,杜玲便带领团队做出了表面处理机器人的样机,虽然应用场景集中于机器人代替人工进行打磨、切割、钻孔、去毛刺等表面处理,但是覆盖行业非常广泛,毕竟 " 万物都有表面、表面都要处理 ",抛光打磨是制造业中最普遍的基础性生产工序之一。
从代理走向自研,是一条从学习到创新突破的道路,索菲丝逐步解决了国外主流解决方案 " 水土不服 " 的问题,在上海、盐城和深圳建设了研发中心和制造基地,依托国内成熟的产业链以及不断的技术突破,将成本压降到国外主流企业的三分之一,每年销售额都实现翻倍增长。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统计数据显示,2022 年中国抛光打磨机器人销量为 0.8 万台。据智研瞻统计,2023 年中国抛光打磨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为 113.87 亿元,同比增长 18.5%,预计 2030 年中国抛光打磨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为 357.33 亿元,同比增长 18.33%。这些数字背后是百万台机器人打磨代替人工打磨的蓝海市场。
产品迭代创新和出海,是索菲丝的两条路,以韩国为起点,下一步将在美国、日本、东南亚、中东等海外市场做进一步布局。出海之路风险重重,但在杜玲看来,能够应对中国如此复杂多变的产业需求,出海在技术上更加容易,更多的挑战来自市场拓展。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采访对象
来源/《IT 时报》公众号 vittimes
E N D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