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还 ICU,今天就 KTV 了。
A 股今日集体大涨,截至收盘,上证指数涨 1.24%,深证成指涨 3.89%,创业板指涨 6.55%,北证 50 涨 5.15%。市场全天成交额 2.34 万亿元,超 4800 只个股上涨,近 200 只个股涨超 9%。板块题材上,固态电池、光伏设备等全线大涨,其中天宏锂电、金银河、天华新能等 20 余股封板涨停;前几天领跌市场的光模块(CPO)方向则迎来了强势修复,其他如光刻机、能源金属等方向也纷纷大涨。
面对此情此景,相信很多人都狠狠地回了一口血,可是仍有人郁闷万分——因为前三天的连续大跌令他们苦不堪言,结果割在了低点而完美错过了今天的大反弹。
为何会如此呢?在我看来,根源还是在于这些人没能树立牛市思维。
我们此前曾多次讨论过,思维模式直接关系到投资成败,特别是当市场进入牛市时,那些根深蒂固的熊市思维必然会成为阻碍收益增长的隐形枷锁。
就当下而言,A 股毫无疑问是处于大牛市之中,这从成交量和趋势两方面即可佐证。
成交量可以说是牛市的根基,如果成交量能够连续多日保持在较高水平,则可认为市场参与者众多且人气极旺,资金量亦是充沛,而在 " 众人拾柴火焰高 " 的情况下,大家做多意愿强烈,行情自然容易延续上涨势头;反之,如果成交量持续萎缩,说明市场参与者少且人气低迷,资金量不足,非但难以支撑行情的持续上涨,反而可能引发市场的连续阴跌。这就好似一辆汽车想要一直向前狂飙,势必要足够的燃料方可奏效,否则便容易熄火。
就 A 股来看,在去年很长一段时间里,市场成交量都是颇为萎靡,最低一度仅有 4000 多亿元,大盘亦是跌跌不休。然而自去年 9 月 24 日开始,市场迎来强势反转,与之相应的是成交量不断放大,并且几乎在长达近一年的时间里都保持在 1 万亿元以上的水平——这是过去几十年里都极为少见的局面,充分说明市场交易热情极其高涨,也为推动 A 股持续上行提供了保障。倘若仅从成交量的角度看,A 股的牛市其实在去年 9 月 24 日那一天就已经启动了。
趋势方面," 趋势一旦形成,通常会维持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并且难以被改变。" 就当前的 A 股而言,多头趋势基本已经完全确立,尤其是从更大周期来看,无论是年 K 线、季 K 线还是月 K 线,都处于向上趋势中,因此行情自然不会轻易结束。
如此一来,倘若在牛市当中仍抱有熊市思维,自然会难以匹配市场的节奏。
具体而言,投资者因习惯了熊市里的股价惯性下跌而常常倾向于短线操作,认为 " 逢高减仓 "、" 见好就收 " 是最佳策略,这种对风险的过度警惕在下跌周期中能规避损失,但在牛市里却会导致 " 踏空 " ——要知道,牛市的核心特征是资金涌入推动估值抬升,板块轮动与趋势延续性更强,此时若固守 " 小赚即跑 " 的逻辑,很可能错过主升浪,看着持仓股一路上涨却只获得微薄收益。更有甚者,当后续股价继续飙涨并毫无停歇迹象时,有的投资者又会因为懊悔之前的踏空,脑子一热就追高买入,殊不知自己反而成了 " 高位站岗 " 的那个人。
更为关键的是,熊市思维非常容易引发 " 恐惧性抛售 "。要知道,纵然是牛市也不是每天都涨,进二退一、进三退二乃是常态,并且这也符合 " 慢牛 " 特征。不仅如此,牛市里的回调多为短期震荡而非趋势反转,投资者若是用熊市的 " 危机预判 " 来理解牛市中的每一次回调,就会在短暂的下跌中恐慌割肉,既损失本金又错失后续反弹。
综上所述,当牛市到来之时,投资者务必要及时建立起牛市思维,否则纵然是牛市也难赚到大钱,甚至还有可能不赚反亏——就像本周的市场回调,如果投资者能够在市场下跌之时大胆买入,自然就能享受到今天暴力反弹的馈赠。
那么,接下来行情又该如何看待呢?
就本周来看,市场连续三天大跌确实让人猝不及防,这也让人们清醒地意识到,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即便牛市也要时刻警惕风险的降临。不过我们认为,这主要是高位抱团科技股的获利盘兑现,以及部分资金调仓的结果,并非基本面出现重大利空因素,更谈不上是牛市见顶的信号,而今日的 " 阳包阴 ",就是很多人眼中变盘向上的预兆。
需要指出的是,经历了市场三天的巨震之后,大盘已不再是此前单边上涨的格局,叠加过去几个月累计涨幅较大,止盈的投资者难免开始增多,而本周的巨震也让市场筹码出现松动迹象,后续很可能会步入宽幅震荡的缓慢上行阶段,市场上行斜率或将出现放缓。不过在牛市格局下,市场成交量有保障,并且在市场趋势尚未走坏之前,我们依旧坚定看多,建议投资者继续保持牛市思维,继续将每一次回调都视为倒车接人的机会,并在精选板块个股的基础上耐心持股待涨,切勿跟风追随热点左右横跳,否则很可能两头挨打,得不偿失。
具体配置上,科技方向的主线地位短期内很难被取代,建议投资者继续关注人工智能、半导体、机器人、国产软件等泛科技题材,不过基于市场 " 高低切换 " 的考虑,建议短期内回避此前涨幅过大的光模块(CPO)等方向,而是选择具备逻辑支撑且位置相对较低的细分领域进行布局。此外,还可以适当增加对于大消费、新能源等板块的配置,如此便能够做到 " 进可攻、退可守 ",更从容地应对后续行情。
【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仅为观点交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专门备注外,本文研究数据由同花顺 iFinD 提供支持】
本文由公众号 " 星图金融研究院 " 原创,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