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内 Robotaxi 行业还困在 " 封闭测试→小规模运营 " 的循环中时,曹操出行近期披露的一则动作撕开了新的产业切口。
近日,据 21 世纪经济报道消息,曹操出行将与吉利旗下时空道宇联合发射 " 曹操智行号 " 卫星,这标志着其在智慧出行领域的布局进一步向航天层面扩展,更有望成为行业从技术验证逐渐迈向规模化盈利的关键转折点。
从行业现状看,当前 Robotaxi 面临的核心瓶颈已从 " 能不能跑 " 转向 " 能不能安全、低成本地跑 "。据行业普遍估算,国内 Robotaxi 单公里运营成本远超传统网约车,其中 " 定位与通信保障 " 相关成本占比显著;同时,在高楼密集的 " 城市峡谷 "、暴雨雾雪等恶劣天气下,传统 GPS 定位误差常达数米,直接导致车辆避险决策延迟,成为规模化运营的 " 致命短板 "。曹操出行此次切入卫星领域,正是瞄准了这两大行业痛点。
而其底气源于吉利集团的全产业链协同。早在 7 月 22 日,曹操出行便与时空道宇宣布达成深度战略合作,明确将全球领先的卫星通信与高精度定位技术,应用于自动驾驶车队的管理与运营。
作为吉利控股旗下商业航天企业,时空道宇并非 " 新手 ":它是国内首家实现商业闭环的民营航天公司,具备从芯片、模组、终端到算法平台的全链路能力。
截至 2024 年 9 月,其运营的 " 吉利星座 " 已实现 30 颗卫星在轨运行,国内布设的 5000 余个高精定位地基站点,形成 " 卫星 + 地面 " 的双重定位网络,定位精度可达厘米级,信号中断率低于 0.01%。更关键的是,这种 " 航天 + 汽车 " 的生态协同,已打破了传统供应链的 " 数据孤岛 " ——曹操出行旗下 Robotaxi 平台 " 曹操智行 " 已明确全面标配卫星技术设备,无需依赖第三方服务商,仅这一项就能将定位服务成本较行业均值大幅降低,从源头解决 Robotaxi 运营成本高企痛点。
具体到运营层面," 曹操智行号 " 卫星的价值已在试点中显现。今年 2 月 " 曹操智行 " 平台发布后,苏州、杭州的试点车辆均预装卫星定位组件,基于企业试点阶段自测数据,在早晚高峰高架路段,车辆车道级追踪准确率达 99.8%,较未装卫星模块的同批次测试车辆提升显著。正如曹操出行 CEO 龚昕所言,通过整合低轨卫星服务与地面系统,公司正构建创新的多重安全冗余体系——即使地面基站因故障断联,卫星仍能支持车辆远程紧急制动、调度指令传输,这为 Robotaxi 脱离 " 安全员陪驾 " 提供了关键性技术支撑,直接回应了 " 安全运营 " 核心诉求。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一布局完全契合曹操出行作为吉利 Robotaxi" 核心载体 " 的战略定位。不同于百度 Apollo、滴滴自动驾驶等依赖外部车企提供车辆的平台,曹操出行可直接复用吉利的汽车制造资源:2025 年 4 月部署的新一代 Robotaxi,采用吉利自研的冗余架构,预装的自动驾驶组件与卫星模块实现 " 硬件级集成 ",预计单车制造成本较外购组件的同类车型显著降低。这种 " 卫星航天—汽车制造—出行平台 " 的全链条协同,让曹操出行在规模过程中同时具备 " 成本 + 技术 " 的双重优势——按吉利最新规划,2026 年定制化 L4 级车型量产后,其 Robotaxi 单公里运营成本有望降至接近传统网约车水平,而这或许正是未来实现商业化盈利的核心临界点。
从产业影响看," 曹操智行号 " 卫星的发射亦将有机会重塑行业竞争逻辑。此前 Robotaxi 行业的竞争集中在算法精度、测试里程上,而曹操出行通过 " 卫星 +" 的跨界融合,将竞争维度提升至 " 技术生态 " 层面。其示范效应已初显:有行业消息称,部分二线出行平台正与民营航天企业接触,寻求类似合作;随着上游的卫星芯片、定位模组企业迎来的订单增长,行业供应链协同效应将逐步显现。
在政策层面,这一动作更踩准了国家战略节奏。2024 年《商业航天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 " 推动卫星技术与智能网联汽车融合应用 ",《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办法》也将 " 高精度定位可靠性 " 列为规模化运营的核心考核指标。
而此番曹操出行的卫星布局,既符合政策导向,也为其后续申请更大范围的 " 无安全员 " 测试运营资质奠定基础。
当行业还在讨论 "Robotaxi 何时落地 " 时,曹操出行已通过航天技术搭建起商业化的 " 护城河 "。随着 " 曹操智行号 " 卫星的发射,Robotaxi 行业或许将告别 " 烧钱换规模 " 的阶段,正式迈入 " 技术驱动盈利 " 的新周期——而吉利生态的全链条协同能力,正是曹操出行在这场产业变革中最核心的底气。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