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8 日至 11 日,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 ( 以下简称 " 投洽会 " ) 在厦门举办。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主办方了解到,本届投洽会突出开放合作,国际化水平再提升,共吸引 120 多个国家和地区、11 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团报名参会,51 个国家和地区设展。
来自德国的采埃孚(ZF)是世界 500 强企业,作为领先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全球拥有超过 16 万名员工,在 30 个国家设有 161 个生产基地,2024 年销售额超过 400 亿欧元。采埃孚从 1981 年就进入中国市场,公司还明确提出 "in China,for China"(在中国、为中国)的发展战略。
作为中国市场的 " 老朋友 ",采埃孚如何看待当前中国市场发生的变化?中国与欧美市场之间的差异体现在哪里?面对中国车企自研核心零部件的步伐加快,采埃孚如何从 " 供应商 " 转型为 " 技术伙伴 "?
围绕这一系列疑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第二十五届投洽会现场,对采埃孚集团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汪润怡进行了专访。
中国市场竞争力体现在速度快、效率高、成本低
NBD:采埃孚在中国市场已经深耕 40 多年,您能否谈一谈近年来中国市场发生的变化?中国市场的吸引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汪润怡: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采埃孚就进入中国市场,一开始主要从事销售,后来发现市场潜力很大,逐步开始在中国市场投入生产和研发。近年来,除了应用研发,我们甚至投入了核心研发。
汪润怡 每经记者 张怀水 摄
我们看到,自 2000 年以来,尤其是 2008~2015 年,中国汽车市场销量呈现出两位数的增长。尽管近几年回落到个位数增长,但整个市场规模依然处于全球最高水平。另外,汽车是一个需要规模经济的产业,中国市场在这方面很有吸引力。
除此之外,我想强调的是,中国客户对新技术的需求和渴望甚至超过了欧洲和北美发达国家的客户,这对于采埃孚这样以技术为核心的跨国企业而言,非常有吸引力。
如今,许多新技术在中国市场首发。过去,我们习惯跟着北美 " 老大哥 ",但现在的情况是,大量新技术在中国首发后,再推广到欧洲和北美,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
另一个变化是,过去十几年,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主要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为主。但近年来我们发现,客户对质量、安全、性能、高科技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中国市场竞争很激烈、效率高、成本低,这对跨国企业而言也是一种鞭策,促使我们不断审视自己做得够不够好、够不够快,是否符合 " 中国速度 "。
我们深刻认识到,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必须要符合当地市场的要求,只有符合当地市场要求,在中国有竞争力,将来回到欧洲和北美,我们才会赢。这是一个基本逻辑的变化。
NBD:中国和德国都是汽车大国,作为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您认为两国市场之间有什么差异和共性?
汪润怡:客观来说,汽车行业在德国已有 100 多年的发展历史,而在中国只有几十年。在汽车机械设计如何保证质量、安全和可持续性,确保在 20 年使用期内不发生重大质量问题方面,德国企业做得很严谨,对自身产品的要求比较高。采埃孚作为德国企业,在中国发展,对产品的要求也是同本国一样的。
在我们看来,中国的竞争对手发展速度快、效率高、成本很有竞争力。所以,我认为无论是竞争对手还是客户,中德两国企业之间需要实现优势互补,实现 " 双赢 "。
下一步与本土企业合作重点是技术服务
NBD:中国车企加速自研核心零部件的步伐,采埃孚如何从 " 供应商 " 转型为 " 技术伙伴 "?下一步,对华投资将重点聚焦哪些领域?
汪润怡:下一步公司对华投资的重点应该是高新技术领域。首先是要投资 " 人 ",也就是技术方面的软件和硬件工程师、系统工程师等,要通过对新技术研发的投入,实现新技术的量产。
当然,新技术的量产需要合适区域的厂房、技术精湛的技术工人,也需要先进且具有成本竞争力的生产设备和测试设备。我认为这些都是下一步公司投资的重点。
NBD:我们知道,采埃孚与蔚来汽车的合作是在中国推动本土协同创新的一个缩影。接下来,公司是否考虑与更多车企展开本土化合作?
汪润怡:采埃孚和中国本土整车公司的合作是非常紧密的,我们的技术几乎应用在每一辆中国品牌的汽车上。
作为中国市场的一级供应商,尤其是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底盘技术的供应商,我们不仅仅供应产品,还提供技术层面的合作服务。如果软件系统不能与车型适配,就很难将我们的产品应用到汽车上。
所以,采埃孚提供的不仅仅是产品,而是一整套的服务和技术合作方案。
通过全流程的本土化降低运营成本
NBD:当前,国内新能源汽车 " 内卷 " 一度成为行业热点。在汽车行业 " 价格战 " 的背景下,如何控制成本?采埃孚作为供应商,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汪润怡:围绕降低成本,我们也探索出几套方案。
首先,公司争取做到 100% 的本土化,也就是零部件生产的本土化,工业设备的本土化,测试设备的本土化以及研发、管理人员的本土化,当然也包括决策的本土化。通过与中国本土企业合作,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
其次,要用本土化的扁平组织架构来管理公司。放眼全球," 百年老店 " 的组织架构还是比较复杂的,但我们认为在中国市场,要用更精简的方式来管理公司,运营和决策才会更加高效。我们的管理人员要亲临第一线,而不是层层托付给员工来了解情况。
NBD:您刚刚提到本土化,聚焦技术开发和人才供应,您认为中国与传统欧美市场之间的异同是什么?
汪润怡:我们发现,中国本土的工程师能够把一些研发做得更加直接、简单,而不是更冗长和复杂。
比如,传统欧美整车公司研发一款新车型需要 3~4 年,但在中国只需 6~12 个月。所以,这种速度要求我们要提高工程效率,追求模块化设计。通过模块的重新组合和优化来实现创新。
其次,要提高生产运营效率。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提高自动化水平。
由于中国人工成本不断上升,过去我们使用跨国公司的生产设备,成本很高。但我们发现,友商和竞争对手使用中国国产设备也能达到相同的效果,且成本要低很多。所以,我们开始选择与中国供应商一起研发,给予中国团队更多决策权,以便在面对市场波动时也能更快作出反应。
汽车行业下一代转型重点方向是智能底盘技术
NBD:我们注意到,今年上半年,采埃孚的销售额同比下降了 10.3%,这是不是受到欧美电动化趋势放缓的影响?从技术层面看,欧洲放缓电动化转型,背后究竟是有新技术替代,还是限制中国电动汽车出口?
汪润怡:在欧美国家,电动汽车市场的规模没有达到预期,这对我们针对电动汽车研发产品的销量造成一定影响。不过,公司在中国的销售额是增长的。
此外,欧元汇率的波动也抵消了一部分增长。无论如何,公司整体营收是增长的,尤其是在中国的现金流和利润状况都非常健康。
欧洲放缓电动化转型受到政策、经济、市场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例如在德国,2023 年初取消了对混动汽车的补贴,2023 年底提前取消对纯电汽车的补贴,致使电动汽车销量下滑。
NBD:采埃孚曾表示,将在中国坚定推进电动化、智能化的下一代转型。您认为,下一代转型的方向是什么?
汪润怡:我们认为,从汽车行业来看,下一代转型的重点方向之一是智能底盘技术。作为全球最大的底盘技术供应商,采埃孚提供包括纯电控制转向和制动系统、控制悬架系统。这些核心技术与采埃孚自研的车辆运动控制软件相结合,定义了 " 底盘 2.0",引领了智能化发展。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