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以种植甘蔗为主、
效益有限的大林社区,
自 2008 年引入黄立鱼养殖后,
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区
到年产值超 3 亿元 " 亿元村 " 的蜕变,
150 多户养殖户
靠这条 " 致富鱼 " 过上好日子。
9 月 15 日,
《珠海特区报》刊发
" 百名记者 · 百村纪行 "
主题采访系列报道文章
《大林社区:
" 致富鱼 " 托起亿元村》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里,
看小小黄立鱼
如何托起乡村振兴的大梦想。
天微微亮,露珠还缀在塘边的水草尖上,晨雾如纱般笼罩着金湾区红旗镇大林社区的千亩鱼塘。
清晨 6 点半,特报君驱车沿乡道 589 线,来到了大林社区养殖大户刘亚叁的鱼塘边。在增氧机扬起的水幕中,刘亚叁和村民们正浸在齐腰深的水中,将塘中的渔网缓缓收拢。霎时间,万千尾黄立鱼跃出水面,噼里啪啦的拍水声犹如丰收的鼓点。
" 今天至少能出 8000 斤鱼!" 刘亚叁抹了把脸上的水花,笑声比溅起的水花更透亮。新鲜出塘的黄立鱼在筐中活蹦乱跳,大家忙着分拣、装筐、称重,刘亚叁则拿着本子一一记数。
" 这一塘鱼值多少钱?" 有人问。一旁的大林社区农业生产队队长黄文东接过话茬说:" 这批是 5 两规格的鱼,按照 25 元 / 斤的出塘价,能卖 20 多万元呢!"
" 好收成!" 特报君不禁惊叹。刘亚叁点点头说:" 靠着养黄立鱼,我们家两个小孩都供上了大学,从以前的瓦砖房搬进了商品房。这鱼,是我们家的福星!"
在大林社区,像刘亚叁一样通过养殖黄立鱼走上致富路的村民,并非个例。而这片富饶的土地,也并非天生如此。
大林社区位于珠海西南部,鸡啼门水道的咸淡水在此交汇。十多年前,这里还只是一片种植甘蔗、番石榴和龙眼的传统农业区,经济效益有限。
转机出现在 2008 年,在金湾区和红旗镇农业部门的引导下,黄立鱼(学名黄鳍鲷)" 游 " 进入了大林社区。作为大林社区第一批养黄立鱼的养殖户,刘亚叁回忆道:" 那时种甘蔗、打零工,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日子紧巴巴的。后来听说黄立鱼好养,社区也在大力推广,我就想不如闯一闯,于是下定决心养了!"
谁想得到,当初的试验鱼苗,能长成如今每斤 25 元的 " 致富鱼 "!尤其是近些年,大林社区黄立鱼养殖不断朝着规模化、科学化、精细化发展,亲鱼驯养、催产孵化等关键技术相继突破,分段式精养、鱼虾混养等新模式被探索出来。
" 黄立鱼在水面中上层,虾则在底层,混养更能合理利用空间,最大限度提升综合生产能力。""85 后 " 陆冠林是大林社区有名的技术能手,大学毕业返乡创业,参与研发出《黄鳍鲷混养对虾技术》,实现每亩利润增加 1000 多元。
不仅如此,依托 " 百千万工程 ",金湾区红旗镇相继投资建设了尾水处理系统等现代化养殖基础设施,推动产业提质升级。
" 从前养殖污水直排河道,现在尾水要经过‘三池两坝’净化才能排放。" 黄文东指着塘边的过滤坝说道,该项目还为鱼塘建立了统一的进排水系统,养殖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曾经杂乱的田间窝棚,也升级改造成标准化管理房。
无人机的航拍镜头下,连片鱼塘如明镜镶嵌在滨海沃野间。微风拂过水面,荡起层层涟漪,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发展变迁。
" 从种植甘蔗亩产值不过 2000 元,到黄立鱼养殖亩产值约 5 万元,大家越来越有信心,致富大道越走越宽阔。" 大林社区党委书记杨权介绍,目前,大林社区从事黄立鱼养殖的有 150 多户,直接从业人员达 300 余人;共有黄立鱼标准化养殖鱼塘 6000 亩,年产值超 3 亿元。
小小的黄立鱼变成了农民口中的 " 致富鱼 ",更托起了一个响当当的 " 亿元村 " ——大林社区一跃成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
正午时分,刘亚叁的一塘黄立鱼已全部过完秤。一辆辆满载着鲜活黄立鱼的运输车驶向白藤头市场," 游 " 向大湾区、福建等地的餐桌。
陈佳哲 / 图
从传统农业社区到 " 亿元村 ",
大林社区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次收网,
都是对勤劳与智慧最真实的回报。
站在大林山生态公园远眺,
鸡啼门水道如玉带环抱千顷碧波,
那里有咸淡水交汇孕育的丰饶,
更有用奋斗写就的乡村振兴诗篇。
珠海传媒集团 戴丹梅 / 文 张洲 / 图
阳紫微 / 编辑
赵思华 / 责编
陈惠贤 / 三审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