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临床试验(FORWARD IVL)首例手术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顺利完成。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教授团队成功应用谱创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与中山医院联合开发的 " 一次性使用冠脉血管内前向冲击波导管 ",为一位严重冠脉钙化病变患者实施了精准介入治疗。
据悉,该患者伴有严重弥漫性钙化和 CTO(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常规预处理器械难以通过。术中,前向冲击波导管顺利抵达病变区域," 推进式 " 地成功碎裂钙化斑块。手术全程顺利,患者术后状态稳定。
临床需求迫切:重度钙化病变介入治疗面临巨大挑战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冠状动脉钙化(CAC)发生率随年龄增长显著升高,40-49 岁人群约为 50%,60-69 岁人群高达 80%。钙化程度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性正相关,冠脉造影显示约 1/3 病变为中重度钙化。谱创医疗 CEO 彭惠群博士介绍,2024 年我国 PCI 手术量近 200 万例,其中约 5% – 8% 属于重度狭窄钙化或 CTO 病变,预计随人口老龄化及心血管疾病负担加重,这类复杂病例比例将持续攀升。
严重钙化病变显著增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难度与风险,包括器械通过困难、球扩效果不佳、血管损伤风险升高、并发症增多、支架贴壁不良及远期预后变差等。因此,严重 CAC 病变一直是心血管介入医师面临的主要挑战。
目前临床常用钙化预处理技术包括球囊扩张成形术、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RA)、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斑块消蚀术(ELCA)和冠状动脉腔内冲击波球囊导管成形术(IVL)。然而,这些方法均存在明显局限:
●传统球囊扩张成形术多用于轻、中度钙化,对中重度钙化病变则存在成功率低、并发症风险高、且对严重狭窄通过性差的问题;
●斑块旋磨术操作技术难度高,学习曲线长,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常规 PCI;
●激光消蚀术虽可用于部分钙化病变,但对严重钙化治疗的有效率偏低;
●传统球囊型 IVL 技术虽具有显著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但前提是球囊段必须先通过病变才能进行能量的有效释放,从而限制了在严重狭窄钙化病变或 CTO 病变中的应用。
在血管钙化病变的临床治疗中,安全性、有效性与操作简易性始终是核心追求目标。操作简易性既要求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对术者资源的占用,也体现在降低技术学习门槛、缩短培训周期上。然而,面对复杂性钙化病变,尤其是伴有极度狭窄或 CTO 的 " 棘手 " 病变,全球介入医师都面临同一困境:现有疗法无法兼顾安全、高效与简便这三重标准,成为临床处理的重大瓶颈。
如今,这一瓶颈迎来破局之作。谱创医疗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团队携手合作,成功开发出 " 前向冲击波导管 "。该产品在保留冲击波技术安全优势的同时,更在病变通过性上取得了革命性突破,为严重钙化狭窄及 CTO 病变这一全球性临床难题,提供了创新且高效的解决方案,开创了精准介入治疗的新路径。
技术创新突破:国内首创无球囊前向冲击波导管
彭惠群博士指出,前向冲击波导管实现了国内首个无球囊结构的前向冲击波技术,其核心突破在于 " 无球囊条件下的前向能量发射 ",从根本上区别于传统球囊型 IVL,成功解决复杂病变的 " 通过性瓶颈 "。
该产品攻克了两大技术难点:
其一,传统 IVL 依赖球囊容积为电极放电和冲击波释放提供充足空间,其技术实现路径已相对成熟;而前向冲击波导管无球囊结构支撑,可用于电极部署和能量调控组件集成的空间大幅缩减,对器械微型化和结构精度的要求远超传统 IVL。谱创医疗通过关键组件的高效集成与稳定性设计,成功实现这一技术跨越。
其二,传统球囊型 IVL 采用 " 环向 " 能量释放模式,适用于球囊扩张时对血管壁钙化的整体处理;前向冲击波导管则创新地采用 " 前向定向 " 模式,可在导管抵达病变前端时精准作用于钙化区域,极适配严重狭窄与 CTO 病变的 " 推进式 " 治疗。
前向冲击波导管具有以下核心亮点:
a、在临床应用中显示出改善通过性的潜力:该系统采用独特导管设计,无需球囊预先通过病变即可直达严重狭窄区域,有效解决传统球囊型 IVL 在复杂钙化病变中的应用限制。其前向冲击波能够精准松解前端钙化组织,为后续治疗器械建立通畅路径。在此基础上,无论是球囊型 IVL、高压球囊,还是刻痕球囊、切割球囊等,均可顺利通过病变部位执行后续治疗。该导管作为通道建立的关键创新方案,为复杂钙化病变的全面介入治疗奠定了重要基础。
b、保留 IVL 安全优势:前向冲击波导管延续了 IVL 技术 " 选择性碎裂钙化 " 的核心优势,所释放的冲击波可精准作用于钙化斑块,避免损伤血管软组织,操作简便,在保障安全性的同时兼顾治疗效率。
c、具有简化手术操作的潜力:与传统 IVL 球囊需反复进行 " 泄压 - 充盈 " 的操作不同,该导管具备自循环功能,无需在每个治疗周期后重新充盈球囊,从而省略冗余步骤,大幅提升手术操作的便捷性和流畅度。
谱创医疗与中山医院联合开发的 " 一次性使用冠脉血管内前向冲击波导管 "
彭惠群博士强调:" 前向冲击波导管由谱创医疗与中山医院联合研发,这一合作成果不仅是中国冠脉介入医疗器械领域的重要创新实践,更标志着‘医工协同’模式从理念探索向实际落地的深入发展。区别于过去医工结合相关模式多停留在概念层面,此次公司与医院通过深度紧密协作,成功将一项具备全国创新性、且在全球范围内均处于前沿领先水平的技术,完整实现临床转化并应用于患者治疗,切实验证了医工协同模式的可行性与实践价值。"
市场前景广阔:产学研协同推进 " 中国方案 " 走向全球
在产品研发过程中,谱创医疗将 " 医工结合 " 摆在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 医工结合并非阶段性合作,而是贯穿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持续性过程,需推动临床深度参与全流程关键节点,而非仅停留在需求初始阶段。" 彭惠群博士说道,这也是公司在推动医工结合产品研发过程中最宝贵的经验。
谱创医疗始终与临床端保持紧密联动,及时听取并吸纳临床专家的建议,同时结合公司技术研发规划与整体发展战略,动态推进产品的迭代优化。此次前向冲击波导管的开发,便是谱创医疗医工结合模式的典范。
2023 年,国内冲击波技术逐步进入临床应用阶段,葛均波院士关注到传统球囊型冲击波导管的临床局限,提出 " 研发无球囊型冲击波导管 " 的创新构想,考虑到谱创医疗在 IVL 领域深耕多年,具备扎实的技术积累与研发实力,便与公司接洽并启动合作研发。
在获悉这一需求后,谱创医疗迅速响应,立即启动研发工作。公司短期内即开发出初代产品原型。此后,团队与临床专家紧密配合,通过模型试用收集反馈、快速迭代优化,最终完成产品设计冻结,为后续临床转化奠定基础。
这一方面得益于谱创医疗的技术积淀,前期对冲击波技术的深度理解与深厚技术积累,为谱创医疗在同一技术平台开展延伸技术研发、实现快速迭代奠定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则得益于谱创医疗构建了临床与技术深度衔接的核心团队。
据彭惠群博士介绍,谱创医疗设有专业医学团队,成员均具心内科临床背景,既能深刻理解临床端的实际治疗诉求,又与公司技术部门保持高频次、深层次的紧密交流,这也造就了谱创医疗在医工结合方面的一大核心优势——具备将临床需求语言精准转化为工程技术语言的衔接转化能力,打通临床需求与技术落地之间的沟通壁垒。
一方面,团队能够精准捕捉并拆解临床专家提出的诉求,将其转化为研发端可理解、可执行的工程指标;另一方面,也能将技术研发中的难点与边界条件,以临床可感知的方式反馈给医疗团队,在搭建起临床与工程高效协作桥梁的同时,实现临床核心诉求、技术实现可行性与商业化目标之间的动态平衡,最终让创新技术惠及患者。
在出色的医工结合能力与创新研发能力加持下,谱创医疗在 IVL 赛道已经建立起对标国际的竞争力。在球囊 IVL 领域,公司开发出全球首个单根导管可实现最高 120 次脉冲的 IVL 系统;同时,公司很快意识到传统球囊 IVL 的应用局限,迅速推出前向冲击波导管。据彭惠群博士介绍,谱创医疗在 IVL 领域的整体研发阶段已与国际前沿保持同步,并在部分技术路径上具备差异化优势。公司在具体技术实现路径、产品核心性能设计等方面始终融入自主创新思路,形成了具备自身特色的技术方案,避免了同质化研发。
接下来,谱创医疗计划将 IVL 技术拓展至心脏瓣膜、外周介入等更加广泛的应用场景,并继续拓展商业化版图。据悉,目前谱创医疗已在拉丁美洲、东南亚的主要市场实现商业化,接下来将快速切入欧洲市场,并进军北美市场。
公司将继续以临床需求为根本导向,将技术创新深度融入 IVL 技术研发与应用全过程,持续优化血管治疗方案,进一步提升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最终致力于成为全球 IVL 技术及血管治疗领域的引领者。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