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怀,一江春水,两岸青山,数以万计的动植物、微生物聚集,相互竞争、相互成就,充满生机与活力,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 "。天赐酱香,成就仁怀世界酱香白酒核心产区的美名。
传递生态知识,讲好自然故事,更好赋能仁怀酱香白酒产业。本期『仁怀物种』,讲述" 栾树 "的故事。
暑气尚未完全消散,秋风轻拂仁怀大地,栾树以一场盛大的花开,为仁怀的秋景拉开序幕——那满树橙红与鹅黄的花序,顺着喀斯特地貌的起伏舒展,与茅台镇的灰瓦、赤水河的碧波、高粱地的酒红相映成趣,成了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秋日符号。

栾树从《周礼》中走来,自带古老的文化标签。据《周礼 · 考工记》中记载:" 天子树松,诸侯柏,大夫栾,士槐 "。大夫是古代介于卿与士之间的高级官员,除陵墓外,其府邸庭院也常以栾树彰显身份,可见栾树在周代礼制中的等级标识地位。栾树被赋予一种文雅、高贵的文化气质,在今天依然可以象征一个人在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就和荣誉。
栾树的美,是与仁怀地形相融的灵动,无需刻意栽种,栾树仿佛本就属于这片土地,在高低错落的地貌中,活成了仁怀秋天的 " 自然路标 "。在鲁班、五马,栾树生长在乡村路旁,它顺着地势舒展枝干,像给起伏的山丘系上了金色丝带;在中茅大道上,它成排生长在盘山公路两侧,随着道路蜿蜒向上,花开时远望如一条流动的金河,驾车驶过,仿佛穿行在金色的隧道中。


这满树金黄的背后,藏着仁怀数代人的生活记忆与文化情结。在老一辈仁怀人的口中,栾树有个亲切的小名—— " 灯笼树 ",因秋日结果时,红褐色的蒴果像挂满枝头的小灯笼而得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山里的物资尚不充裕,栾树是孩子们最好的 " 玩伴 ":夏末花开时,孩子们会摘下细长的花穗,举在手里当 " 小喇叭 ",对着田埂喊小伙伴的名字,清脆的笑声混着花香飘满山谷;秋日结果后,饱满的蒴果被剥开,里面黑色的种子圆润光滑,孩子们会把种子收集起来,串成手链或项链,戴在手腕上炫耀;就连栾树的叶子,也成了天然的 " 书签 ",晒干后夹在课本里,留下淡淡的草木香。
如今,随着仁怀城镇化,栾树从山间走进了城镇。公园里,栾树下设着石凳,清晨有老人打太极,傍晚有孩童追逐飘落的花瓣,金黄的花影里满是烟火气。

而在文化寓意上,栾树自古便有 " 吉祥 "" 丰收 " 的象征,它的花期从夏末延续至秋初,恰好与仁怀糯高粱成熟、酱酒投料酿造的时节重合。每年八月,当山间的高粱穗从青转红,栾树的黄花也开得最盛,远远望去,红色的高粱地与金色的栾树交相辉映,像是大自然在为酒乡的丰收喝彩。当地酒企也常以栾树为景,在酱酒文化宣传中融入栾花元素,让这株树木,成为连接自然景观与酱酒文化的纽带。
栾树的价值,远不止于观赏与文化象征,它更是仁怀生态与经济发展的 " 隐形守护者 "。从生态角度看,仁怀多坡地、石漠化风险较高,而栾树根系发达、穿透力强,能深入岩石缝隙吸收养分,同时牢牢固定土壤,有效防止坡地水土流失。

在经济与工艺层面,栾树 " 全身都是宝 "。过去,手艺人偏爱用栾树木材制作农具与家具——栾树木质坚硬、纹理细腻,且不易变形、耐腐蚀,制成的锄头柄、犁耙耐用又趁手,家里的木箱、板凳用上十几年仍完好无损。栾树的花富含黄色素,过去山里人会收集新鲜的栾花,加水煮沸后提取天然染料,用来染制土布,染出的布料呈淡黄色,带着淡淡的草木香,且不易褪色。此外,栾树还与佛教文化结缘。人们用栾树的种子制成佛珠,启迪内心的平和与智慧。在喧嚣忙碌的生活中,一棵静静伫立、四季变幻的栾树,能给人带来禅意与冥想。

如今,仁怀的栾树早已超越了 " 树木 " 的范畴,成了这片土地的精神符号。它站在喀斯特的丘坡上,守护着仁怀的生态;站在酒企业的庭院里,见证着产业的发展;站在城市的公园里,承载着人们的生活温情。每年秋风起时,当外地游客来到仁怀,闻到空气中飘来的酱香,看到山间满树的金黄,总会忍不住驻足拍照——他们或许不知道这树的名字,却会记住 " 仁怀的秋天,有一片动人的金色 "。
来源 酱香仁怀
编辑 邓文盈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