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 昨天
莫言:试验过用AI搞创作,但文章毫无情感和思想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 · 中青网记者 樊未晨)" 文学和科学最终的核心都是人,如果人都不存在了,那所有学问都没有意义。"9 月 23 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首场 " 科学、哲学与艺术:科技与人文协同之道对话会 " 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这样说。当日,著名作家莫言,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科学史家、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与千余名人大师生共话人工智能和人类未来。

9 月 23 日," 科学、哲学与艺术:科技与人文协同之道对话会 " 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图片由中国人民大学提供)

本场对话会围绕着 "AI 时代,人类何为 "" 高等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核心价值何在 "" 如何创造兼顾技术变革与人文精神的人类未来 " 等几个议题展开了讨论。

莫言坦言,自己也曾经试验过用 AI 搞创作,却发现生成的文章只是大量华丽辞藻的堆砌,毫无情感和思想," 有了李白、杜甫、屈原,才有了古今中外无数的诗人和作家,无论 AI 的文学创作能力多么强大,都是建立在人类原创作品的基础之上,原创始终是 AI 发展进步的原动力。"

" 人造出来的东西永远不可能超过人。" 在袁亚湘看来,即使强人工智能(AGI)出现,其智慧也远在人类之下," 汽车比我们跑得快,不等于汽车比我们强,AI 或许在某些方面比人类强,但人类是个大的集合的概念,AI 的任何突破,底层都是人类数学的突破。"

吴国盛则认为," 担忧 AI 取代人类是幻想的结果 ",纵观科学技术发展历史,每一项新技术出现时,担忧和兴奋往往相伴而生,而技术每向前一步,都会经由人类社会的检验。"AI 生成的东西一眼就能看出来,糊弄不了,但它诱使你躺平、懒惰、道德下滑,让你过度依赖它进行思考,这才是需要担忧的。"

面对人工智能引发的伦理、法律等问题,在三位嘉宾看来,珍视人类文明的独特性,才能让我们驾驭 AI、在不确定性面前保持乐观和自信,走向科技与人文协同的人类未来。

莫言至今仍能回忆起小学老师身上的 " 肥皂味儿 " 和当年课堂鲜活的现场感,他相信,50 年后的社会变化会相当迅猛和剧烈,但是凭着人类的智慧和理性,未来肯定会更加美好。

" 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那人是怎么思考的?这是哲学问题,根本在于人能否透彻地认识自己。" 吴国盛认为,无论技术如何发展,爱、秩序、正义,这些人类的基本价值是永恒的," 在时间的延续性过程中,它们让我们得以分辨未来和过去,否则就是混沌的。"

袁亚湘认为,就像函数一样,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指数增长,很可能趋向无穷大,人类的边界就连自己也无法预知。" 新东西出现,我们就要接纳,积极拥抱它、适应它、用好它的人,才能成为真正引领时代的人。"

" 纵观整个人类发展史,凡是社会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也是人文社会科学推陈出新、大发展的时代。"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表示,探寻科技与人文协同发展之道,是基于对文明本质的庄重叩问,更是基于对育人使命的深刻自觉," 越是身处技术革命突进的时代,越要坚守‘以人为本’的初心;越是置身智慧赋能涌动的浪潮,越要让人文之光和科技之光交相辉映,真正突出人的地位、体现人的价值、符合人的需求、实现人的发展 "。

据了解,面对 " 文科何为 " 的时代之问,中国人民大学近年来,学校以 " 文文交叉、文理交叉 " 为引擎,推进文理交叉协同突破、深化文工融合创新发展。成立了一系列新型跨学科研究平台,以技术赋能人文、交叉引领创新,打造面向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 " 数字社会科学 " 集群。同时,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培养体系,打造 " 人工智能与数字社会 "" 数字法学 " 等荣誉辅修学位项目," 涉外法治 "" 金融科技 " 等双学士学位项目,为学生搭建起贯通文理、面向世界的成长立交桥。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莫言 人工智能 中国人民大学 艺术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