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 · 中青网记者张渺 见习记者王璟瑄
9 月,湖南农业大学袁隆平科学家精神展示馆。数个柱状透明容器静静矗立在展馆深处,内部装满金色的稻种。Y 两优1号、Y 两优 2 号、Y 两优 900,这些都是 " 杂交水稻之父 " 袁隆平团队研发的稻种,如同一座座微型的粮食丰碑。
而更多、更新的稻种,早已在纪念馆外的试验田里长出秧苗,结出沉甸甸的黄金穗浪。
今年 7 月,一款名为 " 韶香 100" 的稻米,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发布的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它来自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凭借其浓郁香气和优越口感,深受市场青睐。2025 年," 韶香 100" 在湖南省推广约 45 万亩,在江西省推广约 2.4 万亩。
" ‘韶香 100 ’是湖南第十五届食味优质稻,食味打分第一。" 说这话时,研发者赵炳然带着一份笃定的自豪。他是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是 " 杂交水稻之父 " 袁隆平院士的亲传弟子,也是湖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赵炳然团队培育出的,不只是一个 " 高产又好吃 " 的稻米品种,更是对其老师袁隆平 " 既要产量,更要质量 " 育种理念的深切回应。
9 月正逢开学季,在湖南农业大学这所以农业为特色的高校里,师生们正积极准备迎接新一批农学学子。" 名誉校长 " 袁隆平留下的,不仅是励人的科研故事、坚实的学术根基,更是一粒永远在孕育下一个奇迹的 " 种子 "。
一粒种子的背后,是一段跨越时空的传承。
" 在田里忙碌,就是袁老师的工作常态 "
文物陈列、场景复原、图文影像……在湖南农业大学袁隆平科学家精神展示馆里,袁隆平院士的光辉人生和卓越贡献完整呈现。
" 学校党委以特殊的情怀和高度的自觉,以高站位、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并利用袁隆平科学家精神展示馆为牵引,举全校之力一体推进学习、阐释、宣传、传承、弘扬袁隆平科学家精神。" 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艺华说。
这一刻,实物与史料在时光中交汇,向中青报 · 中青网记者讲述了一个由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科学传奇。这个集 " 纪念场馆、道德丰碑、思政课堂、文化地标 " 于一体的多功能场馆,设有五个主题板块,开馆至今已接待 6 万多名湖南农业大学的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
为纪念袁隆平院士,学习袁隆平科学家精神,湖南农业大学将农学院所在的第十二教学楼命名为 " 隆平楼 "。在 2019 年本科新生开学典礼上,袁隆平曾向新生们赠予 " 知识、汗水、灵感、机遇 " 八字箴言。
作为袁隆平的弟子,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吴俊至今记得,当年刚上大学时,他在长沙乘坐公交车,途经湖南省农科院附近,不知是谁激动地喊了一声:" 快看,袁隆平!"
" 我向窗外望去,远处的田野里,袁老师正弯着腰观察稻穗,那么专注,那么忘我!车上的人纷纷挤到车窗边上,目光里充满敬仰。从那个时候,袁老师就成为我心中的偶像。" 吴俊感慨地回忆:" 当我幸运地成为他的学生、成为他团队的一名成员,我才知道,在田里忙碌,就是袁老师的工作常态。"
吴俊仍清晰地记得,袁隆平特意为参加一场 " 新青年 " 演讲的自己题词:" 忠于热爱,奋斗青春 "。他提及,袁隆平破格选拔人才的故事一直在流传。
"2009 年,正值第三期超级稻攻关最关键的时期。有一次下田,袁老师看到有一块示范田水稻长得特别好,就问这是谁种的,身边的邓启云老师便将皮肤晒得黝黑、刚刚大学本科毕业的李建武拉到了袁老师面前。" 吴俊提到,袁隆平最为重视的是实干能力,他多次破格提拔年轻人。
那些受到重用的年轻人,如今也都已成长为农业科研领域的骨干力量。
在赵炳然的科研团队中,年轻科研人员韶也的经历,同样见证了杂交水稻创新精神的传承。2020 年,经过对 8 万株样本的筛选却未获得低镉突变后,韶也利用国庆假期,重新对 2 万株样本进行了分析," 终于发现了一个新的突变 ",成功找到了低镉品种 " 臻两优 8612" 的父本 "8612"。
" 不走前人路,不按常规出牌,失败了再来,终于创建了突变体靶向筛选技术。" 赵炳然说:" 这些年轻人节假日‘泡’实验室、烈日下‘沐浴阳光’、晚上‘扒弄数据’到深夜,十年如一日地坚守、钻研。"
如今,韶也破格晋升为研究员,成为青年科研工作者的典范。在赵炳然看来,这正是袁隆平院士未竟事业的延续," 这是从袁隆平老师到我们,再到年轻一代的传承!"
" 从袁老师手中接过接力棒,我们面临着新的挑战 "
蒸熟的米粒晶莹剔透,饭香四溢。为了实现从 " 吃饱 " 到 " 吃好 " 这一目标,杂交水稻技术正经历着更新换代,不断追求技术突破。
" 杂交水稻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不仅产量高,而且口感优良。" 赵炳然告诉中青报 · 中青网记者,团队发明的重离子诱变定向育种技术,国际首次聚合高能重离子束高效变异和高通量靶向筛选两大优势," 可以定向改良特定性状,而不改变其他优良性状 "。
这是杂交水稻技术的一大突破,可以将不香的米变成香米,同时保持原有高产等优点。赵炳然提到,目前,团队已定向改良 40 多个品种品系,能够同时改良多个性状,如重金属低积累、浓郁香味、耐储藏等。
从追求 " 吃饱 " 到追求 " 吃好 ",这场关于稻米的味觉革命,正在新一代农业科学家的手中悄然实现。
" 从袁老师手中接过接力棒,我们面临着新的挑战。过去是解决温饱问题,现在是要吃得优质、吃得放心。"2025 年,赵炳然被授予 " 全国先进工作者 " 称号,他带领的团队正通过技术创新践行着老师的梦想。
从高产到优质,从温饱到美味,袁隆平的精神正通过一个个具体的科研项目得以延续。这份精神遗产,如今也通过湖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培养体系传承发扬,以多元化的方式深入开展。
赵炳然总会想起五年前那个冬天。
2020 年 12 月 20 日,病重的袁隆平被学生们抬进会议室。这是这位 91 岁的科学家,人生中最后一次主持全国水稻高产攻关会议。
" 我永远不会忘记,在生命尽头,昏迷中醒来的他,还要儿子喊人来开会,想要进一步落实工作的情景。" 赵炳然回忆," 这就是我从老师身上看到的‘劳模’精神、献身精神 "。
那个瞬间,成为一个时代的注脚,也成为一种精神的传承。在赵炳然看来,正是这种胸怀人民、扎根大地、不断创新、勇攀高峰的精神,成就了杂交水稻的辉煌,也照亮了后来者的路。
" 一个把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相结合的科学家,就是伟大的科学家。" 胡艺华提到,艺术创作也成为传承精神的新载体,学校组织创作团队创作了《一粒种子,世界芬芳》《禾下乘凉梦》等十余首原创作品。此外,学校采用 " 思政 + 三农 + 艺术 + 文旅 +AI" 的融合理念,研发系列大型音乐思政课,与全国 26 家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合作共建,推出 5 堂大型音乐思政课,听课人数超过 30 万人次。
" 袁老师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作为袁老师弟子,赵炳然表示,自己将利用余生,努力工作,传承杂交水稻事业、赓续袁老师的创新精神," 也希望每一位农业科技工作者和研究生,做扎根大地、勇于创新、造福人民的种子!"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