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互联网江湖 作者:刘致呈
十一国庆节前,微医控股(下称:微医)在港交所更新了招股书。
这是微医控股第二次闯关港股。
与首次提交招股书的 2021 年相比,当前港股医疗板块整体估值并不理想。从 2021 年中到现在,港股医疗 PE 水平一直在下调,板块估值已持续收缩多年,当时上市,可能并非最好的时机。
但对于今天的微医控股,上市似乎又是一道 " 必选题 "。
一方面,今天的市场环境早就不同,早期投资者的变现需求不可忽视。
医疗、科技行业里,能够在一级市场上融资到 G 轮的企业并不多,天眼查 APP 信息显示,微医 G 轮融资依然融到了超 10 亿元人民币。
理论上,任何一家企业经过这么多轮融资下来,早期的财务投资人都需要有一个退出窗口。IPO 也是可选项之一。
另一方面,亏损多年之后,好不容易迎来了经营现金流转正窗口。
看数据,2022 — 2024 年,公司营收增长迅速但增收不增利。招股书显示,到 2024 年,公司净亏损率仍高达 30.5%。
直到 2025 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 30.8 亿元,同比增长 69.4%,持续经营业务经调整亏损率由去年同期的 7.0% 收窄至 4.2%。
眼下,公司首次实现经营现金流转正,盈亏平衡在望,正是 IPO 的好时机。
毕竟,市场估值回调容易,业绩扭亏难。趁着当下现金流转正,经营亏损收窄的财务窗口期,上市自然就成了头等大事。
赴港 IPO,微医控股需要一场 " 翻盘局 "
对于 IPO 这件事儿,微医控股是有紧迫感的。
一个是时间上的紧迫感。
招股书显示,2025 年 6 月底,公司账面净负债约 253 亿元,流动负债净额更高达 258 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流动负债里面有 250 多亿元是可赎回可转换优先股。
什么是可赎回可转换优先股?
根据招股书中对于赎回权的解释,如公司未能于 2026 年 12 月 31 日前完成某些条件(按照上下文来看很可能是 IPO),相关权利将自动恢复,届时公司可能会录得大额赎回负债。
也就是说,250 多亿究竟是确认为股权还是要赎回的负债?IPO 可能是最关键的一环。
假设将来 IPO 成功确认为股权,那么投资者就可以在解禁期结束后把手中的股票变现,如果 IPO 失败投资者要求企业赎回,那么这 250 亿可能就成了要兑现的短期负债。
这 250 亿由自己买单还是市场买单,还是有本质差异的。
另一个是业绩上的紧迫感。
过去几年,微医营收增长迅速。根据招股书数据,2022 年,公司经营业务收入为 13.67 亿元,到 2024 年,营收就来到了 54.96 亿元。2025 年上半年,公司营收 30.8 亿元,同比增长 69.4%。
营收快速增长的同时,公司亏损也在收窄。
2022 年、2023 年、2024 年以及 2024 年上半年、2025 年上半年,公司经营业务亏损分别为 37.81 亿、14.01 亿、16.37 亿、4.29 亿以及 6.75 亿。
值得注意的是,23 年公司亏损大幅收窄之后,24 年亏损反倒是有所增长,2025 年上半年,公司亏损再有扩大的迹象。
接下来,能不能稳住亏损幅度,甚至进一步减亏,可能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能不能在财务上减亏,关键还是看业务。
业务上,公司的 AI 医疗服务分为三大块:健康管理会员服务;云药房;增值服务。
其中,从上半年的业绩看,全病种的健康管理会员服务收入占比 76.6%,云药房的收入占比 14.6%。
什么意思呢?
公司实际业务中大部分收入可能还是依赖于健康管理会员服务收入。
这一点从微医的前五大客户中也有印证。
招股书显示,微医前五大客户中,占比最高的是地区医疗保险基金,营收占比达到了 77.6%。
作为医疗科技公司,主要收入来源是地区的医疗保险基金,这可能会引发市场疑问:公司营收的 AI 含量到底有多高?
一方面,公司有意强调自身 AI 医疗的属性,另一方面,公司所用的 AI 大模型仍然是基于其他第三方提供的大型基础模型。微医在招股书中表示:" 公司的专有 AI 大模型基于其他第三方提供的基础模型所建立,公司无法控制基础模型的架构、参数及更新。"
AI 最核心的就是数据、算法,这两项最核心的技术的迭代升级,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研发投入上,招股书显示,2022 年到 2024 年,公司研发支出分别为 2.13 亿、1.22 亿、0.73 亿,2025 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支出为 0.37 亿。
研发费用逐年走低。
研发费用逐渐减少,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财务上减亏的需要,二是削减研发不会影响主要业务的收入增长。
从客户结构上看,公司收入主要依靠三类:地方医保基金、企业团客与个人用户。
其中,77% 的营收靠地方医保基金。也就是说,只要是医保基金这块儿的收入足够稳健,AI 含量即便是低一点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但从分散风险的角度来看,营收的集中度可能还是有点高了。
一个现实的问题是,这些年医保都在砍预算,地方医保基金这个大金主还能靠多久?如果未来医保预算吃紧,公司营收会不会受到严重影响?这些都是未来公司增长需要考虑的问题。
当然,如果医保基金这块儿收入能稳得住,营收集中度高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何况,这些年医保基金收入占比提高的同时,公司各项业务的毛利率都有提升。
从 2022 年到 2025 年上半年,云药房业务的毛利率从 1.5% 提升到 3.3%;增值服务毛利率从 15.3% 提升到 22.7%;线上线下医疗服务毛利率从 32% 提升到 32.4%;其他业务毛利率从 27.3% 提升到 30.9%。
毛利率的提升原因之一,就是可变成本的控制有了效果。
从招股书数据来看,2025 年上半年,在客户合约成本中,占比达到 91% 的是供应成本,这个供应成本包括药品以及设备成本,这些都是不可变成本。
可变成本方面,比如医学专家费用、员工薪酬福利,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也就是说,这些年,公司已经尽可能地提升经营效率,缩减不必要的开支。
接下来,AI 能不能成为公司新的增长点,作为国内最大的数字医疗服务平台、AI 医疗健康解决方案的最大提供商,微医的 AI 故事能不能讲得更圆满,可能是此番赴港 IPO 之后,管理层需要深思的问题。
以 AI 之名,数字医疗估值几何?
市面上主打 AI 概念的不只有微医控股一家,亏损的也不只有微医一家。近期上市的讯飞医疗、智云健康、医渡科技等不少数字医疗企业都在亏损。
纵观整个在线医疗领域,能够实现扭亏的也只有京东健康、平安好医生等通过医药业务扭亏。
如此现状之下,AI 大模型能给医疗行业带来多少增量?这个问题恐怕才是关键。
二级市场有这样一句话:" 买预期,卖现实 "。
短期来看,AI 技术还需长期投入,AI 医疗给市场带来的可能还是预期增长,并非财务意义上的增长。
长期来看,AI 技术标签给数字医疗企业带来的估值溢价,可能才是更看得见的直接收益。
从技术的角度看,在 AI 医疗领域,微医控股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比如数据。
这些年,微医控股落地推进数字健共体,积累了 4 亿 + 对话数据,以及超过 2 亿病例、20 余万医生诊疗数据。
只是,没有自己的基础模型架构,这些数据的价值可能就无法进一步被放大。
微医的选择是,与腾讯合作提升 AI 技术能力。
2024 年,微医与腾讯全面合作,在人工智能领域打造专病智能产品、医学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城市等,还将共建统一的数智基座。
与巨头合作,是一条捷径。
不只是微医,在数字医疗行业里,不少医疗企业拥抱 AI,某种意义上其实就是拥抱巨头。一方面,AI 技术本身门槛就很高;另一方面,与巨头合作也可以减少技术研发投入对利润表的影响。
不过,在与巨头合作方面,微医也并没有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今年 6 月份,阿里云官微发布消息,微医控股与阿里云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携手共建医疗 AI 基座,基于通义千问构建医疗垂类大模型。
有腾讯、阿里两家巨头作为合作伙伴,微医的 AI 故事就更圆满了。AI 故事讲得好不好是一方面,关键还是看后续估值上能不能体现出来。
从估值的角度来看,关键在于两点:
1:AI 标签能不能贴得牢;
2:AI 概念能不能带来实质性的现金流和利润增长。
整体来看,AI 医疗赛道仍处于高速成长阶段,这意味着像微医这样的头部企业是有机会享受溢价的。
不过,近期 AI 概念大热,核心热度还是 AI 芯片,百度最近的大涨也是受益于此。AI 医疗板块能不能借这股东风,还有待观察。
目前来看,微医在 G 轮融资后估值为 67 亿美元,约合 480 亿元人民币。对比当年首次递表时 150 亿美元的估值,还差了不少。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估值里,是包含了头部企业的溢价的。
如果估值按照 480 亿元人民币,公司 2024 年收入 54.96 亿元,则 P/S = 480 / 54.96 ≈ 8.7 倍。2025 年预计收入约 60 亿元,则 P/S ≈ 8 倍。
考虑到 AI 医疗行业的增长惯性,这个估值水平看起来不算高。
我们以 480 亿元的估值为基点来看,如果考虑到 AI 医疗赛道未来的成长性,以及未来几个季度的盈利改善,那么公司估值上修 10%,市值也就是在 530 亿附近。
微医明显是被低估了,并且有望进一步提升的可能性。
接下来,如果微医赴港 IPO 成功,并且能够加速由亏转盈,解决分散客户依赖并扩大 AI 业务对利润表的影响,企业估值有望进一步回归合理范围。
而且,从今往后看十年,医疗行业依然是最好的行业。
可以确定的是,未来我们的社会对于公共医疗的支出大概率还会增加,AI 技术在医疗行业的落地也会越来越深入。
只是,这样的前景,如何最终兑现在企业的业绩以及估值中,还需时间给出答案。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