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 10-11
从烽火岁月到和平年代,她持续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 这本双月刊将重点报道中国社会、经济、文教、救济和福利方面的发展,以使国外最广泛的阶层了解中国建设的进展,以及人民为此所进行的努力。" 这是 1951 年 8 月 30 日《中国建设》筹备工作会议纪要中的一句话。

1952 年 1 月,在宋庆龄的亲自指导下,这一新中国首份对外民间交流的非官方刊物的创刊号在上海正式出版,打破西方霸权主义的封锁,向全世界介绍新中国真实的情况,成为中国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

《中国之声 世界之光——宋庆龄与国际传播》特展 10 月 11 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陵园开幕,以宋庆龄的国际传播实践为主线,通过展示其各个时期的珍贵历史照片、书信、手稿及相关文献资料,呈现她从烽火岁月到和平年代持续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建设》与上海有着深厚情缘

展厅中,与《中国建设》相关的内容占据不少的篇幅。一件件珍贵历史文献,诉说着这份向世界介绍中国和增进和平的刊物与上海的深厚情缘。一份有些泛黄的 1951 年 8 月 30 日《中国建设》筹备工作会议纪要,是首次公开展览。此次会议由宋庆龄主持,在上海召开,确定了刊物的组织架构、编委成员、编辑方针、报道内容、受众群体、发行推广计划等。

据记载,《中国建设》初创时实行京沪分工,编辑工作在北京,出版和发行工作在上海。首次展出的一份英文版议程透露,1952 年 4 月 23 日,《中国建设》推广发行政策座谈会也是在上海举行,地点就在常熟路 157 号中国福利会主席办公室,体现了宋庆龄对这份刊物的重视。

事实上,她高度重视打开西方市场,为此邀请对外联络经验丰富的外国友人耿丽淑来华工作。亮相此次展览的一份 1952 年 6 月 6 日中国福利会发布的《中国建设》上海部分负责人员名单显示,彼时的推广发行组组长便是耿丽淑。

为了吸引更多海外读者,《中国建设》还曾推出附刊。本次展览中,以一整面墙呈现了这些精美的小册子,它们以专题的形式介绍了邮票、京剧、中国画、食谱、屏风、木刻,致力于推动中华文化传播和中外文明互鉴。

京沪两地研究的成果荟萃

本次特展由上海宋庆龄研究会、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社)、中国福利会和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举办,是京沪两地长期推动构建合作机制、持续携手孕育的创新硕果,也是新时代深入推进宋庆龄主题研究的一次成果荟萃和集中展示。

展览首次集中展示了宋庆龄在《中国建设》上发表的 36 篇文章,国际友人在《中国建设》上发表的近 200 篇文章目录,以及宋庆龄在《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和《保卫中国同盟年报》上发表的 12 篇文章。

《中国建设》海外经销商名单、工作报告,中国福利会 203 卷英文历史档案,1981 年 3 月宋庆龄给《中国建设》杂志社的最后一封信,宋庆龄与周恩来往来书信和会谈纪要等来自京沪两地多家机构的珍贵文献,也难得一见。

上海宋庆龄研究会会长薛潮指出,从全民族浴血抗战到新中国筚路蓝缕,从《保盟通讯》到《中国建设》,宋庆龄开展国际宣传的理念、智慧和眼光在实践中闪耀光芒。她始终坚持 " 永远和党在一起 ",团结和引领众多国际友人,秉持真实报道的新闻原则,矢志不渝地将新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中国人民的和平企盼和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向全世界传播。" 值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之际,我们重温宋庆龄同志从事国际传播、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既是对历史与她本人的致敬,更能为当下与未来带来深刻启示。"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宋庆龄 上海 和平 烽火 京剧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