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杨海润报名参加《声鸣远扬 2025》这事儿,就像往平静的湖里扔了块大石头,瞬间激起千层浪。
这姑娘一出场,就把自己的身份牌打得明明白白:伯克利音乐学院的高材生、杨子的女儿,还捎带上了黄圣依。
这套组合拳,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不是简单的自我介绍,而是精心策划的流量密码。
大家伙儿讨论的热点,很快就从她到底是不是 " 靠爹 ",转向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咱们这个圈子,是不是已经变成了一个 " 龙生龙,凤生凤 " 的世袭制领地?
咱们聊聊她那个闪闪发光的学历。
一听 " 伯克利音乐学院 ",很多人脑子里立马浮现出 " 音乐殿堂 "" 天才摇篮 " 这些词儿。
确实,这学校名气大,是顶尖学府。
可这名气背后,门道也不少。
伯克利提供的课程五花八门,除了正儿八经拿学位的本科、研究生,还有各种短期进修班、暑期夏令营,参与门槛相对低得多。
根据学校自己公布的数据,国际学生里头,有将近一半的人上的就是这种非学位项目。
这就好比你去一家米其林三星餐厅,你是进去当学徒,系统地学了四年厨艺,最后拿到主厨资格证;还是只参加了一个周末的甜品体验课,学了怎么做提拉米苏?
两者都是 " 去过 " 这家餐厅,但含金量天差地别。
杨海润说自己 " 毕业于 " 伯克利,这个说法就有点模糊。
真正的伯克利毕业生,像林俊杰、张惠妹他们,那都是有实打实的毕业作品、有完整的学历记录摆在那里的。
可杨海润这边,除了一个响亮的名头,我们没见到任何能证明她四年苦读的成绩单、原创作品集,哪怕是一封导师的推荐信都没有。
这让她的 " 学霸 " 人设,显得有些底气不足,也难怪大家会打个问号。
更有意思的是黄圣依的态度。
按理说,作为杨子曾经的亲密伙伴,怎么也得给孩子说几句好话吧?
结果人家根本不按套路出牌。
就在前阵子接受一家知名杂志采访时,黄圣依把话说得非常透彻:" 我不会给任何人的孩子撑腰,除非她自己有本事站稳脚跟。
" 这话简直是掷地有声,直接划清了界限。
她不光是这么说,还这么做了。
她转头就去支持了另一位参赛的 " 星二代 ",水木年华成员卢庚戌的女儿卢思羽,还亲自录了视频给她加油打气。
视频里那句话说得特别好:" 音乐不是姓氏的附属品,是心跳的回声。
" 这句话一下子就戳中了很多人的心窝子。
大家纷纷点赞,说这才是真正的 " 清流 "。
更绝的是,事情闹大之后,有人发现黄圣依悄悄删光了社交媒体上所有跟杨子、杨海润有关的旧照片,连个人简介都改成了 " 独立创作者,不代言、不站队 "。
这番操作,简直就是无声的宣言,和杨海润那边极力想捆绑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又讽刺的对比。
面对汹涌的舆论,这次的节目组《声鸣远扬 2025》也表现出了求生欲。
他们迅速发布了全新的比赛规则,可以说是直接把 " 拼爹 " 这条路给堵死了。
新规矩里,最狠的一条就是取消了所谓的 " 星二代优先推荐权 "。
所有选手,不管你爹是谁,都得先过 " 匿名盲听 " 这一关。
评委们只听声音,看不到脸,也看不到名字,旁边还有个 AI 声纹识别系统辅助,确保公平。
不仅如此,节目还加了个 " 真实创作力评估 " 环节。
行,先把你的原创作品拿出来,还得经过版权验证。
要是你的作品里,翻唱的比例超过一半,对不起,直接淘汰。
这套组合拳打下来,效果立竿见影。
据说已经有三十多个 " 星二代 " 因为拿不出原创作品,或者在盲听环节分数太低,灰溜溜地走人了。
杨海润虽然进了长沙赛区的复选,但她在初赛视频里的表现,已经让评委内部产生了不小的争议。
视频里,她没展示任何原创才华,开口第一句就是 " 我爸爸是杨子 "。
这话一出,据说就有评委私下吐槽:" 要是这样的人都能晋级,我们这节目干脆改名叫《靠爹有理》算了。
" 可见,即使是圈内人,对这种明目张胆的 " 资源炫耀 " 也已经开始感到厌烦了。
说到底,杨海润这种一上来就亮出家底的玩法,其实是上一个时代的产物,是那种认为 " 有关系就有一切 " 的旧思维的回光返照。
她可能没想到,时代变了,观众的口味也变了。
大家想看的,不再是精心包装的 " 天之骄子 ",而是真正有才华、能打动人心的好声音。
黄圣依的果断切割,节目组的制度革新,还有我们这些普通观众对 " 真材实料 " 的渴望,这些力量汇集在一起,正在推动整个娱乐生态发生改变。
真正的 " 音二代 ",不应该是靠父母的名字拿到入场券,而是要靠自己的旋律让观众记住。
当规则开始向才华倾斜,不再为 " 姓氏 " 开绿灯时,那些只会一遍遍重复 " 我爸爸是 ……" 的人,最终只会被舞台上那支沉默的麦克风无情地淘汰。
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背景或许能为你打开一扇门,但能走多远,终究取决于你自己的脚步。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