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中,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董静几次提到 " 对话 ":古与今,博物馆与观众,考古研究与公共文化服务。
她考古专业出身,如今也在博物馆管理岗位任职,却从未将学术研究与公共服务,视作两条互不相交的平行线。" 文物不该静默地躺在展柜中,而应成为连接古今、沟通中外的活泼语言。"
角色转变,让她在学术的严谨之余,反而开辟了一条更具创造力的路径——让考古学走出报告,融入更广阔的公共叙事。
三星堆博物馆人气不减。王宛艺 摄
夜幕低垂,三星堆博物馆人气不减,还不断有人拖着行李箱入馆。延长开放至晚上 8 点的夜场,成为这座博物馆与观众之间一种心照不宣的约定。每年约 150 天的夜场开放,意义远超简单的开放时间调整。
董静坦言,夜场开放对工作人员压力是巨大的。" 白天接待观众已非常繁忙,夜场结束后,真正的‘幕后工作’才刚开始。" 她进一步解释,闭馆之后,安保人员必须进行全方位的巡逻与监控,设施设备维护团队需对展厅、灯光、空调等系统进行全面检查,电工则要细致巡检每条线路,确保用电安全。而最为精细和关键的文物保养工作——包括对环境温湿度的再次校准、文物状态的详细记录与维护,也往往在这个时段集中进行。
" 游客量激增的背后,是公众对文化深度体验的渴求,而不仅是打卡式的围观。" 董静深谙,博物馆的热度不能仅靠延长时间维系,更需凭借内容与体验将时间转化为真正的文化在场。因此,在策划教育项目时,她格外注重 " 依据 " 与 " 想象 " 之间的分寸。例如 " 寻觅三星堆——祭祀坑考古发掘现场 " 大空间 VR 沉浸式探索体验,她拒绝止步于视觉奇观,坚持让观众 " 入坑 ",亲睹文物提取的瞬间——因为她明了,三星堆最撼动人心的,正是祭祀坑所带来的那种跨越时空的震撼。
" 最初经费有限,只做了 3 号坑。" 她很坦诚且坚持:体验必须建立在对真实考古逻辑的还原之上。观众戴上眼镜,不只是观看模拟画面,而是 " 如同现实中一样将祭祀坑走一遍 ",见证文物提取的每一个细节。这种设计理念,源自她作为考古人的本能——真实,才有说服力;沉浸,才能催生对话。
董静将 " 公共服务 " 视为考古学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她清楚地知道哪些可以推测、哪些必须严谨,哪些能想象、哪些需实证。" 要以考古为依据,不能‘想’得太多," 她笑着补充道:" 即使我们推测了,也期盼未来某一天能被证实。"
这种既恪守学术克制、又拥抱传播创新的平衡力,让董静成为连接考古与公众的一座桥梁。她让象牙塔里的知识有了体温,让博物馆不再仅是陈列场,而成为一个可以不断探索、对话和成长的文化现场。
董静始终未曾离开考古。她只是为这门学科换上了一副更开放、更温暖、更具对话性的面孔。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播,不是简化,而是转译;不是讨好,而是邀请。在她的实践中,学术与公众考古的传播不再彼此割裂,而是共同塑造着一座 " 可阅读 " 的博物馆——它既不悬于高阁,也不流于浅薄,郑重地邀请每一个人,步入一场跨越数千年的对话。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