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 昨天
700字“小作文”,记载谋士游说秦王秘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图为 " 中华第一长文觚 " 是在郑家湖 M274 号墓发现的。/ 袁婧摄

考古发掘出的木头、竹片,都要认真对待,绝不能将其视作普通建筑构件。每次有新成员加入考古队伍,我都不厌其烦地 " 唠叨 "。那些历史谜团的答案,或许就刻写在细节之中。

——口述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罗运兵,曾主持郑家湖墓地发掘项目

" 中华第一长文觚 " 是在郑家湖 M274 号墓发现的。这是一座小墓,其特别之处在于棺椁外面还简单地搭建了一个木质头厢。此墓棺椁小,棺椁内没有太多存放空间,不少随葬物品放在头厢中,长文觚也在其中。

图为考古队员们认真对待发掘出的木头、竹片。/ 采访对象供图

清洗时,我们惊喜地发现,小木片上有字,队员们特别兴奋。简牍属于脆弱文物,出土后要立即开展保护。我们在云梦县博物馆设置了 " 小型实验室 ",其实就是整理间。当天晚上,漆木器保护专家李澜专程赶来,对木觚进行清洗。简牍也是一种木质材料,与漆木器保护方式类似。我激动得一晚上没睡着,一直紧张地等结果。

觚文修复后,由于字体是秦隶,部分字迹我们还能辨认。比如," 贵为天子,富有天下 " 这句。等到更多古文字专家精心释读后," 中华第一长文觚 " 的历史价值才真正显现。

这篇近 700 字的长文觚与秦大一统息息相关。根据记载,谋士 " 筡 " 游说秦王止兵。这位谋士细述秦国地广物丰,暗示秦王,倘若四处征战不利于百姓休养生息。但秦王反应却是 " 不答 "。

结合长文觚中记载的细节,我们推测故事发生的背景可能是公元前 247 年,秦王政即位不久。此时,他年龄小,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但意志坚定,不受外界干扰。从秦最终统一六国的历史走向看,这位谋士的谏言最终未被采纳。墓主撰写或抄写这份文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厌战的倾向。

图为考古人员正在发掘郑家湖墓地,左一为罗运兵。/ 采访对象供图

长文觚上的字迹之所以至今还能清晰辨认,离不开特殊的保存条件。它出土于一个饱水墓。不过,由于其所在的头厢木构架垮塌,导致淤泥渗透其间。淤泥黏附住简牍,反而形成保护层。

当时,楚人下葬时习惯用青膏泥密封棺椁,质地细腻、防水效果好。后来,土坑墓葬形式、青膏泥保存方法,也逐渐被 " 南下秦人 " 了解掌握,并充分吸收。这说明功能性层面的交流,往往是文化交融中更易被接纳的部分。郑家湖墓地属于公共墓地,秦人与楚人毗邻而葬,我们能明显地观察到这一民族融合的特征。

从郑家湖墓地出土的长文觚,年代最早、觚文篇幅最长,且涉及考古学、古文字学、古文献学、古代史等诸多领域,学术价值重大,被学界冠以 " 中华第一长文觚 "。

寸简寸心,简牍的珍贵之处不仅在于文字本身。更多考古技术创新,复原了生命轨迹,也还原了更多个体的悲欢离合,让历史的细节打动人、感染人。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