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东南 10-13
《农民日报》整版关注:一场文化传承的双向奔赴 贵州“村T”破圈记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10 月 13 日,《农民日报》刊文《一场文化传承的双向奔赴 贵州 " 村 T" 破圈记》,具体报道如下:

" 世界上本没有‘村 T ’,走得人多了,才有了‘村 T ’。"

2024 年 3 月,中国国际时装周后台。

" 小康,我妈呢?" 杨春林焦急地问。

" 在贵州呀。"

" 你怎么不叫她过来?马上开场了。"

" 我忘了 ……"

" 算了,我自己去接吧。"

说完,杨春林穿过拥挤的后台," 狂奔 " 回家乡——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湾水镇双元寨。

" 妈,快走快走。" 杨春林顾不上休息,拉起母亲的手,一路向北京 " 飞奔 " 而去,终于在时装周开场的倒计时声中踏上了 T 台。

▲贵州 " 村 T" 群像。

聚光灯缓缓照出一片耀眼的圆形区域,穿着苗族服饰的妈妈坐在秀场中央,向依偎在身旁的孩子讲述破茧成蝶的故事。古老的苗族歌谣中,一个巨大的蚕茧被撕开,模特们身穿带有苗绣元素的时装鱼贯而出,带来一场名为《破茧》的视觉盛宴。

这是杨春林第一次带妈妈走上国家级舞台,也是 62 岁的妈妈第一次走出苗寨。

" 找妈妈 " 的视频一经发布便在全网获得 6000 多万次播放量,视频里杨春林牵着妈妈的手 " 跑 " 过仁怀市茅台镇、毕节市百里杜鹃风景区、贵阳市甲秀楼、天安门、人民大会堂、鸟巢等三十多处地标性建筑,用一个个视频切片拼凑出他们从贵州到北京的距离。

" 之所以一路牵着妈妈的手,是因为妈妈的年纪大了,怕她跟不上我的步伐。对我来说,‘妈妈’还有另一层含义,她代表着我们的民族,我想用自己的力量,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大山里带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并了解我们的民族之美。"

▲手拿凯里平良贡米走秀的孩子。

这一年,杨春林将古老的苗绣工艺与现代设计完美融合,《破茧》时装秀一举拿下中国国际时装周 " 非遗创新力奖 "。此时,距离贵州 " 村 T" 的诞生还有四个月,杨春林还没有意识到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破茧成蝶之变正等待着他去挖掘。

陪跑 17 年

杨春林说,妈妈曾在他的生命中消失了 17 年,却陪着 " 古阿新 " 向更大的舞台 " 跑 " 了 17 年。

" 古阿新 " 是杨春林的苗族名字,意为 " 希望、勇敢 "。杨春林以此创立国潮男装品牌后," 古阿新 " 又多了一层 " 古新结合,承古创新 " 的含义。2013 年," 古阿新 " 的第一家实体店在西安回民街成立,店铺仅 9 平方米,却花光了杨春林大学时期摆地摊攒下的所有积蓄。小小的店面里,随处可见带有苗族刺绣元素的服饰,服饰由杨春林设计,绣片却是出自深山苗寨里的绣娘之手。

▲在 T 台上纺织的妇女。

对苗绣,杨春林始终有一种情怀。那时,他的愿望是要做 " 让世界爱上中国美 " 的民族品牌。这不仅因为他成长于苗寨,还源于苗绣带给他的一次次希望。

作为全村第一个去省外读大学的孩子,杨春林的学费是他的 "10 个绣娘妈妈 " 一起凑出来的。杨春林的妈妈是村里的小学老师,也是绣娘中唯一一个会说普通话的人。为了给儿子挣学费,妈妈自告奋勇当起了 " 包工头 ",她把接到的绣花订单分给其他绣娘,告知对方所需的花样和工期,一针一线,绣娘妈妈们用一件件绣品把杨春林送出了大山。

2007 年去西安上大学后,杨春林便很少回家了。他利用寒暑假摆起地摊,从家乡带过去的绣片、银饰不仅让他交上了学费,还赚到人生中的 " 第一桶金 "。之后," 古阿新 " 的足迹渐渐遍布上海、天津、重庆、北京等地。不管场地如何更改," 古阿新 " 的店铺橱窗从不用来展示衣服,而是邀请一位绣娘现场绣花。

" 苗族本身没有文字,只有语言,我们把故事绣在衣服上,因而苗族服饰也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 留下这些文化符号的正是绣娘。只是在 " 古阿新 " 二十多家连锁店的橱窗里,始终没有出现妈妈的身影。

为了留在苗寨教书,妈妈缺席了杨春林的生活,但 " 古阿新 " 由地摊经济到第一家实体店,再由实体店发展为多家连锁店,直至成为备受大众喜爱的国潮品牌的过程中,却处处有妈妈的身影。

▲杨春林的 "10 个绣娘妈妈 "。

老绣新生是 " 古阿新 " 的品牌特色,也是杨春林与妈妈合作的成果。" 真正的设计,是让传统与现代在碰撞中迸发新生。" 在杨春林看来,苗族传统的刺绣纹样虽美,但却不能照搬到现代服饰上。于是他通过调色、改变形状和纹路,以及加入原创设计的方法,让传统纹样变得更时尚。而妈妈,承接住杨春林的所有创意。" 古阿新 " 店铺里带有苗绣元素的服饰,其第一件均是出自妈妈的手,由妈妈手绣完成后再用机绣批量生产。

《破茧》时装秀展出的 49 套衣服中,有 12 套是妈妈手工刺绣的作品。这也是杨春林坚持让妈妈担任开场嘉宾的重要原因,他想让一直在背后默默付出的妈妈,享受一次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妈妈的时尚之旅并没有止步于北京。《破茧》时装秀结束后,杨春林拉着妈妈的手从国内跑到了国外,彼时妈妈已经在小学教师的岗位上退休,她终于能放心地走出大山,好好看看世界。

母子俩先后去到比利时、德国、匈牙利、法国、英国等地," 第一个带着妈妈走秀的中国设计师 " 以及不远万里带到国外展示的苗族服饰,这些亮点让杨春林和妈妈在海外备受关注,一时间 " 吸粉 " 无数,母子俩的照片相继出现在海外各大媒体的头条上。

" 阿新,谢谢你带我出来看世界。世界这么大,我这辈子可能都逛不完,都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为什么不让世界来我们家乡看一看?" 临回国前,妈妈的话让杨春林陷入了沉思。

出国三个月,回家那天,妈妈的脸上难掩兴奋。

" 妈妈,你在笑什么啊?"

" 快到家了,我的姐妹们肯定在村口等着我。"

和妈妈预想的一样,在得知杨春林母子回国的消息后,她的姐妹们早早地便来到家中等候。妈妈一边接过姐妹们给自己摘的花,一边忙着把从国外带来的巧克力分给大家。

" 下次能带着大家一起出去就好了。"

" 你想带大家去哪里?" 杨春林知道,妈妈始终放不下身边的这些姐妹。

" 想去哪儿?这个年纪了还能去哪里啊?" 绣娘妈妈们打趣着,继而说出她们在电视里看到的大城市," 去北京吧 "" 想去上海 "" 我去凯里就行,这离得近 ",末了又不好意思地补充上一句:" 哎呀,这辈子可能都去不了这些地方了。"

这一刻,杨春林突然明白从国外回来前妈妈说的那番话的含义。与大半辈子都扎根在苗寨中的绣娘相比,妈妈是幸运的,她有机会看到多彩的世界。但很多和妈妈同龄的绣娘,可能一辈子都走不出大山。她们靠自己的双手绣出一个古老民族的文化底蕴,让世界得以看到中国的美,可当赞叹与掌声涌来时,她们却像隐匿在黑暗中的星辰,难以发出属于自己的那一点微光。

离开家乡的 17 年里,杨春林或参与、或举办过很多场时装秀。曾经他亲手将苗族绣片带出大山,寄希望于一个又一个舞台,渴望让全世界的人都能看见苗绣技艺、看懂苗族文化。而今,他却想把 T 台搬回家乡,让世界的目光重回民族文化土生土长的地方。

世界很大,但他想跑着回家

" 让我们掌声有请古阿新和阿新妈妈上台。" 主持人的话音刚落,杨春林便着急忙慌地跑上 T 台:" 我找不到妈妈了,请大家帮忙找一下我妈妈好吗?" 说完,他匆匆地跑开了。

▲身穿苗绣服饰的模特。

" 怎么回事?"" 不知道啊。" 观众席有了些许躁动,眼前的突发状况让大家措手不及。正当众人不明所以时,杨春林拉着妈妈的手从 T 台尽头跑了上来,一时间现场掌声雷动。

这是贵州 " 村 T" 带给观众的第一个画面,杨春林把 " 找妈妈 " 的桥段重现在苗侗风情园风雨长廊里,只是这一次,他与妈妈不再奔跑于异国他乡,脚下踩着的是家乡的土地。

" 村 T",全称 " 贵州省和美乡村非遗民族服饰 T 台秀 ",简单来讲,就是在村里的 T 台秀。时至今日,回顾 " 村 T" 从最初创办到如今走红的经历,杨春林依然觉得不可思议。在他的预想里,这原本只是一场为期三天的公益时装秀,是他送给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建州 68 周年的礼物。

2024 年 7 月 23 日,杨春林回乡后的第一场时装秀在凯里市湾水镇双元寨拉开帷幕,严格意义上讲,这才是 " 村 T" 首秀的日子,也是杨春林为大山里的绣娘妈妈们开设的专场。听闻村里要办时装秀,绣娘妈妈们雀跃不已,她们纷纷换上平日里舍不得穿的盛装,仔细梳妆一番后赶来参加。受制于村里的环境,这场时装秀没有 T 台、没有灯光、没有音乐,国际超模们身穿各式各样的苗绣服饰站在田间,却并不显得突兀。这是绣娘妈妈们第一次接触外国人,也是第一次亲眼看到自己绣制的服饰被得体地展示出来。

杨春林在家乡举办民族时装秀的消息,很快便得到凯里市政府的关注。在相关部门的协调与帮助下,苗侗风情园风雨长廊成为 " 村 T" 的主秀场。最让人棘手的场地问题解决后,杨春林有了一个新的点子,他想邀请整个凯里市的父老乡亲以及对民族文化深感兴趣的外地游客们,一起参与到 " 村 T" 的走秀中。

消息传播出去,杨春林的心里却没了底,他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够接受走秀的方式,担心报名人数寥寥无几。察觉到儿子焦虑的情绪,妈妈再一次默默地伸出了援手。妈妈的娘家湾水镇岩寨村是最先响应 " 村 T" 走秀的村子,村里在外务工的人连夜赶回来,大家齐心协力整理服装、搬运道具、参与彩排,这无疑给杨春林吃了颗 " 定心丸 "。

等到 " 村 T" 正式开场那天,杨春林才发现自己之前的担心实属多余。只见人群将风雨长廊里三层、外三层地紧紧包围住,左右两排的观众席被挤得密不透风,没抢到位置的人索性坐到了地上,站在外围的人则费劲地伸长了脖子。超过 2000 人报名参加走秀,其中 300 人是职业模特。由于每场走秀的时间有限,杨春林不得不将参与的人进行分组,原计划只举办三天的时装秀,结果用了一周的时间也没走完。甚至陆陆续续还有 20 个村寨、40 多个团体以及 3000 多名观众想报名加入其中。

" 多一个周举办,就多一次民族服饰的亮相。多一次民族服饰的亮相,就多一次被世界看见的机会。" 想到这,杨春林决定将 " 村 T" 走秀的时间延长至 10 月 7 日,并于每周五、周六、周天各举办一场。虽然辛苦,但杨春林和妈妈乐此不疲。

不管是现场观看人数,还是线上播放量," 村 T" 的热度持续高涨,终于在举办的第三周实现破圈——现场观看人数高达 4000 余人,线上播放量突破 1000 万次。杨春林始终记得 2024 年 8 月 10 日那天,仅凯里市非遗保护协会就有近 500 人参与,秀场上除苗族服饰外,侗族、布依族、瑶族等 15 个民族的服饰均得以展示。

" 村 T" 成为继榕江县的 " 村超 "、台江县的 " 村 BA"、三都水族自治县的 " 村马 " 之后,又一个融合文化展示与旅游推广的 " 村字号 " 代表。

" 村 T" 爆火后,作为创始人的杨春林成为众人了解这一 " 村字号 " 招牌时绕不过去的一部分。当无数鲜花与掌声扑面而来,杨春林却开始拼命地弱化自己的存在感。在他看来," 村 T" 的爆火是必然中的偶然,这得益于民族文化深厚的底蕴,它值得世人反复推敲、挖掘,而自己只是充当了 " 搬运工 " 的角色。

" 很多看过秀的人都来问我,‘这些服装是你设计的吗?’我会告诉他们,这些服饰来自一个民族数千年的传承,它是世世代代苗族民众文化和审美的积淀,绝非出自某个人或某位设计师之手,我不过是把它们从苗岭深处搬到聚光灯下罢了。"

除此之外,杨春林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便是 " 古阿新 " 品牌与 " 村 T" 之间的关系。几乎每场 " 村 T" 时装秀的大屏幕上,都有 " 古阿新 " 的 LOGO,有人猜测 " 村 T" 是 " 古阿新 " 旗下的私人品牌,有人认为杨春林想蹭一波 " 村 T" 的热度,以此售卖 " 古阿新 " 店铺里的衣服。可事实上," 古阿新 " 是 " 村 T" 唯一的赞助商,这意味着每一场走秀都是杨春林自掏腰包。灯光、音响、LED 屏幕、摄影摄像的费用动辄就要上万元。

因为对苗绣有情怀,二十多岁的杨春林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这才有了 " 古阿新 " 的诞生。如今 " 村 T" 成为杨春林的又一个情怀," 古阿新 " 义无反顾地支撑起它。其实,杨春林并不缺少利用 " 村 T" 变现的机会。" 村 T" 走红后,很多艺术团都想借这个舞台提高自身的知名度,为了获得登台的机会,团长们纷纷找到杨春林商议出场费的事宜,但都被他拒绝了。" 我不想因为这些钱,败坏了‘村 T ’的名声。" 怕自己扫了参与者的兴致,杨春林提议用特产代替出场费,走秀时分发给现场的观众,真正实现 " 走得开心、看得开心 ",一举两得。

杨春林骨子里依然是个追求艺术创作的服装设计师,当看见 " 村 T" 吸引到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时,杨春林十分欣喜,他觉得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认可。" 以前这些学生只能通过淘绣片的方式研究苗族刺绣,现在他们看完一场秀就会发现,苗族文化是‘活态博物馆’,‘村 T ’不仅是一场民族服饰的展示,还是一场关乎美学流动的大秀。"

" ‘村 T ’不只是一个 T 台,它还是文化交流的平台,更是一个连接过去与现代、传统与未来、贵州与世界的窗口。" 这是 " 村 T" 在杨春林心中的理想模样,正因此,他沿着与世界创造联结的 " 来时路 ",径直 " 跑 " 回苗岭深处,亲手打开了这扇窗户。

当一回主角

" 世界上本没有‘村 T ’,走得人多了,才有了‘村 T ’。" 一直以来,杨春林都觉得是走秀的村民们给了他坚持把 " 村 T" 办下去的力量。没有这些 " 草根模特 ",或许就不会有今天的 " 村 T"。

▲身穿苗绣服饰的模特。

2024 年 10 月 7 日,原计划只举办三天的公益时装秀在延长近两个半月后,迎来收官之夜。这晚,杨春林准备了 162 个奖项,颁发给此前积极参与 " 传统服饰大赛 "" 最美妈妈大赛 "" 村花大赛 " 等主题时装秀的村民们。大家依次在舞台上排开,激动地从阿新妈妈的手里接过人生中的第一个奖状。突然,一方手帕被塞进阿新妈妈的手中,打开一看,里面整整齐齐地码着一沓面值不一的纸币。

" 阿新妈妈,你们为什么不继续办下去了?"" 是不是没钱了?我们几个姐妹凑了三千块钱给你们。"" 没有‘村 T ’的话,我们之后要去哪里展示刺绣和服装呢?"

这是 " 村 T" 创办以来,杨春林得到的第一笔收入。绣娘妈妈们的淳朴与真诚让杨春林难以为 " 村 T" 画上句号,他不想让参与其中的乡亲们失望,即便他已经做好和 " 村 T" 说再见的准备。

这不是杨春林第一次感受到村民们的质朴。" 零距离、零门槛、零限制 "," 村 T" 的舞台接纳了形形色色的人。不管是身高、容貌、体态,与艺术团里经过专业训练的模特相比,从田间地头走出来的 " 草根模特 " 确实有些逊色,他们中绝大部分人没有走秀的经历,甚至连在 T 台上摆出的姿势都是候场时现学的。但这丝毫不影响 " 草根模特 " 在舞台上闪闪发光。

" 草根模特 " 的走秀方式是接地气的。他们将民族刺绣、银饰、非遗美食、芦笙、农耕工具等搬上 T 台,上演了一场原汁原味的 " 情景剧 "。生活中是什么状态,舞台上就是什么状态,在田间地头怎么走路,在 T 台上就怎么走路。绣娘们在秀场中央绣花,孩子们挑起装着酸汤鱼的罐子,71 岁的苗族爷爷顾彪则卷着裤腿、脚踩草鞋,用老木犁担着外甥女,哼唱着古歌缓缓走来。这个让很多人为之动容的一幕,并非事先设计好的时尚创意,而是顾彪真实生活的写照。在曾经需要抢工分的年代,顾彪就是这样一边把孩子担在肩上,一边在田里劳作。

▲顾彪与外甥女。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 早些时候我们有彩排环节,后来干脆取消了,因为很难猜到村民们会带来什么样的表演,这感觉就像是拆盲盒。" 杨春林说。

不管表现形式如何变换,村民们对 " 村 T" 舞台和所穿的苗族服饰始终有一颗敬畏之心。" 很多参加走秀的苗族妇女,尽管不会化妆,也要精心梳妆准备,她们往往要花费半个多小时穿起盛装,少个手镯、耳环都拒绝出场。"

对绣娘妈妈们来说,她们比任何人都珍惜这个舞台。她们中的大多数人没有机会上学,不识字,也不会说普通话,前半生一直被生活琐事羁绊。" 村 T" 让她们得以走出大山,实打实地当了一回主角。在这里,灯光偏爱她们,掌声、欢呼声属于她们,甚至可以被人叫一声 " 老师 ",这一刻,她们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也收获了满满的情绪价值。

杨春林亲眼见证着这些妈妈们的变化,她们越来越自信、开朗,这份自信不仅是对民族文化充满希望,也是对美好生活充满希望。

" 妈妈,最近好多记者说要我们写一部关于‘村 T ’的书呢。"" 你要写‘村 T ’,就不要只写‘村 T ’。" 阿新妈妈边绣花边回应。

" 那我就写芦笙吹散了城市的孤独 "" 侗族大歌把 T 台变成小河流淌 "" 百鸟衣的每个针脚,都是复活图腾的记忆 "" 村童赤足踏过的泥泞,正化作银河铺向国际 "…… 杨春林和妈妈一人一句,母子俩就这样写了一首诗,取名《你要写村 T,就不要只写村 T》。

截至今年 10 月," 村 T" 已成功举办 600 多场,集中展示了 40 多个民族的 200 余种传统服饰,促使凯里市 600 余家民族服饰商户的订单量增长,吸引 250 多个村寨、海内外 6 万余人参与其中,并在 " 十一 " 假期衍生出 " 村 T" 火锅、咖啡、文创、研学等产品。杨春林把组建 " 妈妈艺术团 " 的事项也提上了日程," 让大山里的妈妈们被看见 " 始终都是他的心愿。

" ‘村 T ’上的每一步都是根,每一步都是路,每一步都是展望美好未来的故乡。" 对杨春林而言," 村 T" 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未来或许道阻且长,但未来可期。

来源 农民日报

编辑 周欢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贵州 时装周 农民日报 北京 鸟巢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