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黔南州举行的黔南州高等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黔南州坚持将产教融合作为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破解企业 " 招工难 " 与毕业生 " 就业难 " 结构性矛盾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采取切措施,使得产教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
据介绍,黔南州目前共有高校 11 所,在校生近 12 万人 。秉持 " 人才跟着产业走、技术跟着产业配、平台跟着产业布、项目跟着产业立 " 的改革思路,黔南州从产教融合机制、专业产业融合、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多维度发力,产教融合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
体制机制改革更加深入——出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明确构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和校产结合新机制。同时,聚焦黔南州茶产业、旅游、装备制造、学前教育、健康服务和电子商务六大行业产业,持续发挥 6 大职教集团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州内 7 所高职高专院校、14 所中等职业学校、6 个科研院所、6 个行业协会、55 家企业抱团发展。聚焦磷化工及新型储能材料产业发展需求,充分整合政校行企资源优势,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获批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实体化运行工作专班,助力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
专业产业发展更加契合——紧扣磷化工主导产业,指导黔南师院、黔南职院、贵州应用职院开设 9 个本专科化工类专业,联合企业打造化工专业群,精准落实 " 专业围着产业转 " 要求。坚持把 " 加快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 作为旅游人才培养发力点,州内高校开设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烹饪工艺与营养、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等 6 个旅游相关专业,现有在校生 2808 人,近三年向社会输送旅游相关人才 2400 余人。聚焦都匀毛尖茶产业探索育人模式,州内共有 3 所高校开设茶叶相关专业,现有在校生 1075 人,连续两年为社会输出茶产业高素质技能人才 500 余人。着眼为全州医药产业发展输出创新人才,支持黔南医专以护理专业为主导,依托医疗康养实训资源优势成立黔南医专护理院,成为黔南首个集医疗康复、健康养老、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公建公营康养机构。顺应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发展,推动贵州经贸职院、贵州机电职院、黔南幼专等优化融媒体技术与运营专业,与贵州大蔚科技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建实训机房,为数字创意等数字化产业落地提供人才支撑。
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持续构建高校赋能文旅发展机制,黔南职院与荔波旅游发展(集团)、贵州荔波富荔农林产业投资(集团)等 7 家旅游企业签订 1+1+N 携手服务旅游产业化协议,选派 132 名学生到企业开展 " 工学交替 " 和岗位实习,持续助力荔波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黔南幼专与荔波景区共建广黔协作生产实训基地,鼓励学生通过研发非遗文创产品开展实习实训和就业创业,真正做到把实训基地建在景区里。支持州内 8 所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开展 "3+2" 中高职贯通培养,计划招生 1.13 万人;指导州内 6 所中职学校与省内高校开展 "3+4" 中本贯通培养,计划招生 293 人,培养规模连续三年增长。指导黔南职院与黔云通公司共建政校企人才供需服务平台,持续为企业用人、学生就业提供优质高效的参考服务。近年来,黔南州每年稳定输出高校应届毕业生超 3 万人,初次就业去向落实率达 85% 以上,就业规模和质量稳居全省第一方阵。此外,在 2025 年上半年 " 技能贵州 " 行动计划中,黔南州立项 14 项,成为 " 技能贵州 " 项目全省立项最多的市州之一。
在服务地方发展上更加有力——贵州机电职院积极与贵州优度机电技术有限公司共建 " 热流道产教融合教学工厂 " 实训基地,持续推动 " 校中厂 " 模式高效运作;贵州盛华职院以百鸟河数字小镇企业作为师生教学能力实践运营的重要基地,引进 20 家客户 54 个项目融入教学,近两年累计实现产值 1824 万元;州内高校紧扣地方产业需求持续增强科研创新能力,黔南师院获授权高质量发明专利 18 项,黔南职院获批知识产权类 15 项,黔南医专获批省、州、校创新课题、科研基金项目 104 项。
记者 张仁东
编辑 周欢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