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网 昨天
判了!国内膜材料龙头守住核心技术知识产权!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2021 年,赛普(杭州)过滤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 赛普 ")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再生纤维素除病毒膜发明专利,技术方案为除病毒过滤膜的配方工艺。彼时赛普成立不足一年,曾卡住中国生物制药上游数十年的工艺,竟被一家新生企业实现快速突破。

然而,科技的神话往往内裹真实的虚无。2022 年,赛普及相关人员被杭州科百特过滤器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 科百特 ")以涉嫌商业秘密侵权为由提起诉讼,一度震动了整个医药界。

直至近日,这场长达两年半的商业争端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法院判决赛普构成侵犯商业秘密单位犯罪,其法定代表人郑某某,以及科百特公司前员工朱某某、王某等人员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处以有期徒刑一年十一个月至二年九个月不等,并处罚金共计 250 万元。同时,赛普公司等各犯罪责任方承担 1200 万元民事赔偿。

判决书扫描件截图

此外,双方在膜材料等领域还有未决的案件,同样涉及赛普商业秘密侵权,专利侵权等违法行为。真正的知识产权创新受到法律保护,违法的 " 快速复制 " 的方式并不可取。

需要注意,科百特与赛普的争端并非膜材料界的孤例,跨国龙头 Cytiva 亦在近期之内打起了类似的官司。生物制造上游的膜材料,为何成了知识产权侵权的重灾区?

膜材料的国产突围难在哪里?

作为生命科学、医药医械中无法替代的核心耗材,膜材料战略意义重大。在抗体、疫苗的生产,以及血液透析器、ECMO 等医疗器械中,膜材料的质量、批次间的稳定性直接决定了产品性能。

但由于国内企业起步较晚,国产生物制药用除病毒膜、超滤膜等产品市场渗透率极低。Cytiva、Merck-Millipore、Asahi Kasei 等跨国公司一度垄断了国内膜材料市场,致使高端膜过滤滤芯单价攀至 300 美元。

高端膜材料领域实现技术突破需攻克研发与量产两个方面。

膜材料的革命本质是材料科学的革命,一款理想中的高端膜材料需同时满足精准分离、稳定耐受、安全兼容三项特征,需要企业进行数万次实验筛选材料。

此外,高端膜的孔径、厚度等关键参数需控制在纳米级,例如除病毒膜的孔径需精准控制在 15-20nm,偏差超过 2nm 就会导致分离失效。要实现高端膜的量产,企业需建立百级洁净度的生产环境和实时在线监测系统,设备投入、工艺调试等成本形成另一场重大考量。

膜材料为何站在风暴中心?

为了改变国产膜材料产业的现状,国家发展改革委曾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更新版本中明确鼓励突破包含膜分离材料的医药制品核心技术,为行业的发展定好了基调。此外,疫情期间的全球供应链中断、进口产品涨价,又为国产膜材料冲破垄断带来了历史机遇。

公开信息显示,2021 年 9 月,科百特率先突围,其自主研发制造的除病毒过滤产品 Viruclear VF 上市,为大量国内生物制药企业带来了直接的国产替代方案。

而后,科百特又推出聚醚砜(PES)和再生纤维素(RC)材质的多型号高端除病毒过滤产品,进一步完善产线,可供用户端根据药液情况、应用场景等进行测试选型。

国产力量的突破吸引企业 " 各显神通 ",希望迅速借助国产品牌之名推出产品,在这片蓝海市场中抢占先机。

不过,真正的膜材料 " 国产替代 " 不仅需要做好产品,还需要建立包含上下游的生态,并保证整个生态体系的知识产权稳定性。

很多新兴的生物药企在初期选择供应商时,往往更关注特定产品 " 交期与价格 ",忽略了对应的产业链完成性及相关技术知识产权、企业背景的稳定性。

但在现有政策框架下,过滤膜属于药品注册资料中的 " 技术参数一部分 ",若变更,涉及的生产工艺就需重新验证,变更成本高、变更难度大。

也就是说,如果供应商不稳定,既可能会为企业带来产品上市时间的延误,又可能导致企业错失市场窗口而丧失项目价值。因此,膜材料供应商的知识产权稳定性至关重要。

为了保证整个生态体系的知识产权稳定性,科百特自 2003 年成立以来,便开始逐步构建从膜材料到过滤产品组件,从过滤系统设计到过滤验证测试分析的完整过滤分离产业链,现已能在保证膜材料质量、产品稳定性的同时,帮助客户进行客户探索,进行上下游衔接。

稳定的知识产权与生态优势叠加下,科百特不仅覆盖了 90% 以上的微电子企业和大型制药企业,完成了规模化的国产替代,还与美国、日本、澳洲、中东欧、印度等地区的众多制药企业建立连接,相关产品远销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

国产高端膜已有企业突围

在生物医药膜材料这类 " 卡脖子 " 的领域,国产替代的难点从来不是 " 快速复刻 ",而是 " 自主突破 ",以实力拿下市场。

部分企业走捷径换速度的模式,本质上是对市场规则的破坏,伤害的是那些耗费大量时间、承担大量风险的真正寻求创新的行业先驱。

科百特等企业从产品性能、市场落地上突破,至如今逐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意味着国产创新初见规模,已经由 " 替代 " 步入 " 超越 "。

这样的新时代下,要维持生物医药全产业链的健康发展,既需相关企业守住底线,共同构建 " 尊重创新、抵制侵权 " 的良性生态,更需政府出台大力度、高精度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强化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于知识侵权的打击。

毕竟,要实现创新的可持续,必须要有更完善的保障机制,给予创新者 " 先行 " 的勇气。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知识产权 杭州 渗透率 中国生物制药 国家知识产权局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