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近年来电商平台面向商家推出扶持举措,可以说是家常便饭。但这一次,拼多多却给出了些不太一样的玩法。
近日有消息显示,针对短视频带货场景,拼多多推出一项新的商家扶持计划,将依据商家在站内外的短视频影响力水平,分梯度给予 " 流量 + 现金 " 双扶持。据了解,在商家报名上述扶持计划后,前 90 天内平台会根据其在站外店铺的短视频月度 GMV,给予不同梯度的流量奖励。
例如当商家站外店铺的短视频月度 GMV 超过 10 万、但少于 50 万时,平台就会每月给予 15 万专属短视频的流量激励。而在 90 天后,平台则会根据商家此前在站内发布的带货视频实际产生 GMV 平均值重新划分梯度,并继续给予流量扶持。同时还会根据商家在站内发布带货短视频所产生的 GMV,以广告红包的形式分梯度返点。
据悉,商家每月最高可以获得 45 万流量以及 5 万红包返点。但需要注意的是,商家在 30 天内发布的短视频数量超过 100 条、天数超过 20 天,才能获得官方流量扶持和红包返点奖励。
先根据商家在站外的短视频月度 GMV 给予奖励,再按照在站内的月度 GMV 进行奖励,不难发现拼多多此举可以说是专门针对那些在站外已经具备一定短视频运营与带货能力的商家。通过这样扶持计划,拼多多就巧妙地将短期吸引与长期留存结合在一起,实质上是借助真金白银,通过降低多平台运营启动成本的方式挖人、挖内容。
事实上,尽管已沉寂了一段时间,但从加码短剧到支持付费投流,今年多多视频的动作并不少。而且不只是短视频,从推出 " 百产计划 " 招募产业带商家开启店播,再到面向全品类招募服务商和主播,并发起 " 百万主播挑战赛 ",近年来拼多多在直播电商领域的动作也越来越频繁。
甚至在直播带货领域,拼多多已经上演过挖人戏码。据了解,在今年早些时候,拼多多开始招募抖音电商直播商家入驻、开启双平台直播,并承诺提供智能中控系统支持,无需商家额外招募以及配置中控人力。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不难理解,毕竟从营收、盈利增速的放缓,甚至下降,到海外业务碰壁,拼多多当下的处境并不乐观。而且国内的一众竞对已经找到了新的增长曲线,正死磕即时零售。此前在《如今的电商新势力,还无缘即时零售大战》一文中,我们三易生活就曾指出,拼多多当下并无参与即时零售的条件。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向内容电商场景要增量,就已是他们为数不多的选择。
当然,鉴于达播的弊端渐显,如今拼多多的目光更多还是集中在商家身上。事实上,相比针对新商家推出扶持计划,直接向成熟商家抛饵,似乎更能体现出拼多多急于做出成绩的心态。
只是让淘宝、京东减少对内容电商关注的,还不只是即时零售的大势所趋,还有这一命题本身的难度。君不见,不久前京东还曾 " 创新性 " 地尝试将团播引入直播带货,但至今连战报都没有发过。淘宝更是开始内测 "AI 万能搜 " 等功能,不再追求让用户花更多的时间停留,而是希望让用户的每一次搜索、每一次提问,都能在 AI 的 " 助力 " 下转化为购买。
退一步来说,就算能凭借真金白银吸引到外部商家,且不说能够打动抖音用户的话术、未必就能讨得拼多多用户的欢心。短视频种草也好、直播带货也罢,擅长的都是用 " 沉浸 " 二字来抢夺用户时长,从而催生更多的交易机会。可这又与拼多多一直强调,并擅长基于低价供给的人货高效匹配逻辑,并不那么相符。
所以长期来看,想要打造一个健康的内容生态,拼多多始终都需要从算法、社区氛围,到用户互动方式进行全面的深挖,否则再高的补贴,也只能带来昙花一现的虚假繁荣。例如当年西瓜视频也曾斥巨资招揽 B 站 UP 主,但结果如何已经显而易见,如今 B 站尤胜当年,可西瓜视频却已英雄迟暮。
说到底,今年刚好 10 岁的拼多多,或许正面临着新的大考。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