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N MOU
作者:胡筱
原创:深眸财经(chutou0325)
2017 年,共享经济风头正盛,大量资本涌入,怪兽充电也顺势而生。
经过 4 年的角逐,怪兽充电率先完成 IPO,2021 年 4 月 1 日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成为 " 国内共享充电第一股 "。
挂牌当日,怪兽充电开盘价报 10 美元,较发行价 8.5 美元涨 17.64%,一时风光无限,成为资本市场的焦点。
然而,高光并未持续。
2025 年 10 月,怪兽充电董事会正式拒绝了高瓴资本每股 1.77 美元的溢价私有化要约,选择继续推进与信宸资本及管理层组成的财团原有方案。
该方案报价仅每股 1.25 美元,较发行价缩水超过 85%,这一决定引发市场广泛质疑:
怪兽充电如何走到私有化的地步?在商言利,为何愿意 " 舍高就低 "?
01
怪兽为何会走向私有化?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2024 年中国共享充电宝市场规模已达 150 亿元,同比增长 22%。
2025 年上半年市场规模突破 160 亿元,同比增长 28%。预计全年市场规模将突破 380 亿元,用户规模突破 5 亿人,日均使用频次超 1.2 亿次。
作为行业龙头的怪兽充电在上市之前,就完成了 6 轮融资,累计规模超过 20 亿元。吸引了包括阿里巴巴、高瓴资本、小米集团、顺为资本、软银亚洲等一众明星机构。
据欧睿国际统计,2021 年上半年,怪兽充电在国内共享充电市场按 GMV(商品交易总额)计市占率达到 40.1%,稳居行业第一。
2022 年底,怪兽充电已向市场投放超过 670 万个充电宝,覆盖全国 1800 多个区县的 99.7 万个点位,累计注册用户数达到 3.34 亿。
然而,表面的繁荣下,危机已悄然萌芽。
怪兽充电的财务表现每况愈下。
2024 年全年营收从 2023 年的 29.586 亿元人民币暴跌至 18.944 亿元人民币,降幅高达 36.0%。
净利润方面,2024 年净亏损 1350 万元人民币(约 190 万美元),同比扩大 115.21%。而 2023 年净利润为 8870 万元,同比大幅缩水。
图源怪兽充电 2024 年年报
但这一业绩下滑并非孤立现象。曾经计划在港股上市的小电科技也面临上市 " 搁浅 ",且多次传出裁员消息。
种种现象都足以表明,共享充电宝行业整体面临巨大压力,即使是头部企业也难以维持健康的盈利能力。
为应对经营压力,怪兽充电开始进行模式转型,从直销模式向网络合作伙伴模式转变。
虽然代理模式曾让这家公司保持较快的扩张节奏。
2023 年全年,怪兽充电新增代理合作伙伴超 4300 个,代理点位占比提升至 72.8%。仅代理业务为怪兽充电贡献了 18 亿元的收入,同比增长 49.3%。
但是这一转变也带来了副作用。
过度放权不可避免会滋生 " 收费乱象 ",而总部对代理商也缺乏有效管理。
与几年前相比,共享充电宝的租金水平已普遍上调,早已告别 "1 元 / 小时 " 的时代。
同时,公司的毛利率也快速下滑。2020 年,其毛利率还高达 84.67%,此后三年,这一数字逐级递减,分别为 82.13%、76.76%、56.45%。
估值偏低、股价低迷也制约了公司从资本市场再融资的能力。
截至 2024 年第二季度末,公司拥有现金及等价物、短期投资等约 32 亿元人民币,但其市值长期徘徊在 2 至 3 亿美元(约 14-21 亿人民币),现金储备远超市值。
更直观的比较是,2024 年年报披露怪兽充电每 ADS 拥有约 1.63 美元的现金资产价值,而信宸资本与管理层财团的私有化报价仅 1.25 美元,甚至低于公司账上的现金价值。
股价表现方面,怪兽充电较发行价 8.5 美元已缩水超过 85%。
截至 2025 年 10 月 9 日,其股价维持在 1.30 美元以上,但仍远低于发行价和现金价值。
此时,私有化无疑是怪兽最好的选择。
退市后无需再承担上市带来的高额合规成本,资金得以更高效地投入核心业务,更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02
私有化博弈中,
为何高瓴出价更高却遭拒?
原因是选择信宸资本低价私有或是拒绝高瓴高溢价收购,其本质都并非简单的财务估值分歧,而是管理层与外部资本之间关于企业未来战略走向与控制权归属的根本性博弈。
信宸资本与怪兽充电管理层的联合财团,更像是"管理层 + 友好资本"的防御性联盟。
信宸团队自 2002 年起便开始运营,拥有超过 20 年的投资经验,迄今已完成超过 100 项投资,其中 70 余笔为并购项目。
作为具有产业背景的私募机构,信宸更倾向于维持企业运营稳定,可以避免怪兽在激进改革中带来的组织震荡。
从交易结构看,信宸资本与怪兽充电管理层组成联合财团发起私有化要约,本身就体现了利益协同关系。
拿杰士邦来说。2017 年,信宸资本联合人福医药共同收购 Ansell 所持 " 杰士邦 "95% 股权。
一系列组合拳下来,使杰士邦从单一的避孕套业务升级为两性健康平台。收购后其年均复合增速提升至约 20%,远胜 Ansell 时期的 10%+,且仍在加速。
并且选择与信宸资本低价私有化,也能将更多价值留存于并后主体,未来通过融资或重新上市带来的收益将由私有化财团而非现有小股东分享。
从交易确定性与执行效率上来看,信宸资本方案显然确定性更高。
从今年 1 月起,信宸资本方案已推进近 9 个月,融资安排、监管沟通、股东协调已基本落地。
而高瓴方案仅为初步非约束性提案,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在怪兽充电经营状况不佳的背景下,董事会可能更看重交易的确定性而非价格。
并且高瓴高溢价收购邀约,有抄底资产与再造的可能。
据艾瑞咨询数据,2024 年怪兽充电 GMV(商品交易总额)口径的市占率为 36%。尽管怪兽充电面临经营困境,但仍位居行业头部。
而作为老股东的高瓴,自天使轮起连续 6 轮加持怪兽充电,堪称 " 最坚定的陪跑者 "。
若成功将怪兽充电私有化,可能对其他股东形成 " 挤压 ";而在信宸资本方案中,管理层与老股东利益绑定,更易获得董事会支持。
高瓴可能并非看好充电宝业务本身,而是赌其作为线下流量入口的再造潜力,或效仿其私有化百丽后的资本运作路径。
百丽国际上市十年间股价表现,图片来自雪球。
2017 年,高瓴以 531 亿港元的代价完成了对百丽国际的私有化。交易完成后,高瓴持有 56.81% 的股份,成为控股股东。
随后,通过分拆优质资产、数字化转型和强有力的资本手段实现对百丽的价值重塑和攫取。
2024 年 3 月,百丽时尚集团再次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招股书显示,截至 2023 年 11 月 30 日止九个月,营收同比增长 12.8% 至 161 亿(人民币,下同),净利润同比增长 92.7% 至 21 亿。
而怪兽充电拥有遍布各类消费场景的实体网络,这或许在高瓴眼中,与当年的百丽遍布全国的零售门店网络有异曲同工之妙。
03
怪兽私有化背后,
映射出 " 行业泥潭 "
2017 年是共享充电宝资本最热的一年。据统计,全年共发生投融资 39 起,金额超 30.64 亿元,街电、小电和怪兽均在该年内完成三轮融资。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中国共享充电宝服务的市场规模在 2016 年至 2020 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 151.1%。
图源艾瑞咨询
但当资本热潮退去,共享充电宝已深陷增长停滞与信任危机的双重困境。
报告预计 2020 年至 2028 年将以 36.9% 的复合年增长率进一步增长,增速明显放缓。
而怪兽充电作为 " 共享充电宝第一股 ",其私有化选择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战略转向,更折射出整个行业面临的结构性危机。
小电科技的招股书显示,2018 年、2019 年和 2020 年的营收分别为 4.23 亿元、16.36 亿元和 19.11 亿元,净利润分别为 -0.36 亿元、1.37 亿元和 -1.04 亿元,调整后净利润分别为 -0.45 亿元、1.94 亿元和 -1.07 亿元。
美团也在 2021 年 7 月将充电宝业务线 BD 分配到美团优选,2022 年美团营收约为 2200 亿元,但包括共享单车、充电宝业务等所在的 " 新业务 " 板块经营亏损却高达 284 亿元,2023 年这一板块亏损仍然在 202 亿元,需要外卖业务不断输血才能维持。
数亿人的市场,需求也仍在催化,怎么就养不活几家充电宝公司?
关键原因是行业从"解决应急需求"堕落为"制造消费陷阱",导致用户体验崩塌,信任危机蔓延。
图源艾瑞咨询
例如黑猫投诉平台聚焦于充电效率低、恶意扣费、归还难等相关问题,投诉就近 3 万条。
图源黑猫投诉官网
今年 9 月,北京市场监管部门还对 4 家主流企业立案查处,认定其 " 故意拖延或无理由拒绝 " 消费者合理诉求的行为违法。
其次,就是商业模式陷入死循环。
早期为抢占市场,企业以低价策略吸引用户(如 1 元 / 小时)。
但后期因运营成本激增,为了维持利润,已陷入 " 涨价—体验感下降—用户流失 " 的恶性循环,创新停滞。
早在 2022 年,4 元 / 小时就几乎成为了共享充电宝的普遍价格。
在核心地段的酒吧、KTV,以及景点、高铁站等地方,共享充电宝能达到 10 元 / 小时,甚至更高。用户普遍认为高价与低效服务不匹配,引发 " 价格刺客 " 争议。
为了规范充电宝乱象,可以从监管介入与行业自律入手。
8 月,北京推出《北京共享充电宝行业自律公约》(下称《公约》),怪兽、美团、街电等 8 家覆盖全市 95% 运营点位的企业目前已经签署《公约》。
工信部也正制定《便携式共享移动电源技术规范》等行业标准。
外部监管能治标不治本,行业要重生,还可从技术和体验入手。
例如竹芒科技,针对充电效率低和归还不便两大痛点推出的彩宝 3.0Pro。其支持 22.5W 超级快充,30 分钟内可将手机电量从 20% 充至 80%,并采用红外通信传感器将归还成功率提升至 99.9%。
04
结语
可以预见,怪兽充电的私有化抉择,表面上是 " 舍高求低 " 的反常财务决策,实际上标志着共享充电宝行业粗放增长时代的终结。随着行业从资本宠儿跌入 " 涨价伤客、盈利乏力 " 的泥潭,单纯依靠规模扩张的商业模式已触及天花板。
毕竟,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和用户习惯的养成,共享充电宝的市场需求仍在持续增长,关键在于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重新找到增长点,实现可持续发展。
*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