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中艰难拓荒,到登顶国内第一大油气田;从 " 磨刀石上闹革命 " 的艰辛创业,到年产油气当量连续五年保持 6000 万吨以上稳定增长——中国石油长庆油田,用 55 年的坚守与突破,在千沟万壑、荒原大漠间书写了一部 " 我为祖国献石油 " 的壮美答卷。
1970 年的陇东,数万石油人响应国家 " 备战备荒为人民 " 的号召,背着铺盖卷、扛着勘探锤赶来,在这块贫瘠的土地扎下根。彼时,这里油气资源埋藏深、储层致密,被业界称为 " 磨刀石 ",勘探开发难度世界罕见。第一代长庆人住地窝子、饮苦咸水,凭着镐头、铁锹和简陋设备,在沟壑纵横间踏出油气勘探开发之路," 磨刀石上闹革命 " 的呐喊响彻高原,成了刻在石油人基因里的精神密码。1979 年底,长庆油田年生产原油突破 100 万吨,随后几年一直在这一低位徘徊。
改革开放的号角,让这片土地迎来 " 破茧时刻 "。1983 年,塞 1 井喷出高产油气流,黑色的 " 金子 " 顺着管线奔涌而出,打破了 " 鄂尔多斯盆地无大油 " 的论断;1989 年,陕参 1 井又喷出巨量天然气,橘红色的火焰照亮了夜空," 无大气 " 的偏见被彻底击碎。世纪之交,苏里格气田的发现更是石破天惊——这个我国陆上最大整装气田,像一颗巨量 " 能源心脏 ",让长庆油田一跃成为国家天然气供应的 " 主力军 "。
奋进路上的长庆,按下了 " 加速键 "。2013 年,当年产油气当量突破 5000 万吨的捷报传来," 西部大庆 " 的蓝图照进现实;2020 年,6000 万吨的数字定格,中国石油工业树起新的里程碑。如今,长庆油田累计产出的油气,能填满 80 个西湖;每年输送的天然气,约占全国总产量的 1/4,顺着管道点亮京津冀的万家灯火、温暖陕甘宁的工厂车间。
特别是在页岩油、煤岩气的开发现场,技术创新托举的新图景格外惹眼——科研人员 8 年磨一剑,在渗透率仅为常规油田千分之一的页岩层系,建成国内首个日产超万吨的页岩油主产区,贡献了全国页岩油年产量的半壁江山,2025 年有望突破 350 万吨,续写 " 中国页岩革命 " 新篇。蒙陕煤岩气整装大气田的发现,为长庆油田油气勘探开辟新战场,今年 4 月国内首口 2500 米超长水平段煤岩气水平井顺利完钻,一举刷新我国陆上煤岩气三项纪录。" 我们正加快盆地煤岩气增储上产,力争在鄂尔多斯盆地再造一个苏里格气田。" 盆地东部天然气评价项目组地质副经理费世祥的话语,道出了石油人持续突破的决心。
走进今天的长庆油田,智慧与绿色的画卷徐徐展开。在油气生产物联网指挥中心,巨大屏幕上跳动的光点覆盖 10 万口油井、近 10 万公里管线,鼠标一点就能远程启停设备," 一屏掌控、一键调度 " 成了日常;在黄土坡上,2600 多座光伏电站像蓝色的 " 太阳花 ",累计发电 9 亿千瓦时,相当于种下 60 万亩 " 绿色森林 ";钻井现场," 氢代油 "" 电代油 " 技术让钻机告别黑烟;CCUS 项目累计注入二氧化碳超 100 万吨,相当于 5400 万棵树木的固碳量,走出了一条 " 开发与保护并重、效益与生态共赢 " 的路子。
55 载风雨兼程,55 载初心如磐。向着世界一流大油气田的目标,长庆油田正以新的姿态,续写能源报国新篇章。 文 / 李金鑫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