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萧山一女子洗完澡后,发现窗外竟悬停着一架无人机,正对着她家七楼阳台。她立即联系物业并报警。警方当晚找到飞手,系同小区业主,检查后未发现偷拍内容,目前无证据认定存在偷拍行为。多位同小区住户反映,近期常有无人机深夜在楼间穿梭,甚至贴近窗户飞行。类似情况在成都、三亚等地也屡有发生,引发居民集体不安。
想象一下:你在家中放松休息,窗外却有一双 " 电子眼 " 无声注视。这种被窥视的恐惧,令人脊背发凉。家,本应是最私密、最让人放松的空间,可当无人机随意贴窗飞行,这道安全的心理防线就被打破了。
事件曝光后,网络上掀起热议。有人质问受害者 " 洗澡为何不拉窗帘 ",但更多网友反驳:难道在自己家里,连开窗通风、享受阳光的权利都没有了吗?将责任完全推给个人防护,无异于为监管缺失开脱。如今,高端无人机已具备 50 米外高清变焦与夜视功能,当其深夜悬停于私密空间时,这一行为本身就已超出了正常航拍的合理范畴。尽管有飞手辩称是在 " 航拍夜景 ",但公众难以理解:什么样的夜景,需要深夜长时间紧贴居民窗户拍摄?
不少资深飞手表示,他们通常会主动绕开居民区飞行,既为避嫌,也因信号干扰存在安全隐患。这样的自律值得提倡,但仅靠道德约束远远不够。
尽管《民法典》明确保护 " 私人生活安宁权 ",目前国内对无人驾驶航空器有相对完善的管理条例,给无人机的飞行划定了管制区域,但在实际监管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部分无人机所有者和操控者可能不了解相关规定,在居民小区随意飞行,存在安全隐患和侵犯隐私等问题。另一方面,条例规定了相关法律责任,不过还存在责任追究机制不足、技术监管难度较大以及协同治理机制尚待健全等问题,导致在居民小区等非管制区域的监管存在困难。即便报警,只要机内没有找到确切的偷拍内容,往往难以定性为违法。这种 " 取证难 " 困境,无形中助长了少数无德飞手的侥幸心理。
为守护隐私,一些居民不得不自购探测仪、加装全遮光窗帘,甚至自学取证技巧。这无疑提高了普通人保护隐私的门槛。
科技进步,不应以牺牲普通人的隐私与安全感为代价。作为新兴科技产品,无人机的使用边界必须清晰划定。法规层面,应细化居民区等隐私敏感区域的禁飞、限飞规则,让执法有据可依;技术方面,可推动厂商设置 " 电子围栏 ",实现无人机自动保持与住宅的安全距离;社区管理上,物业应积极履职,制定社区飞行公约、建立报备机制,让合规飞行有路可循,违规飞行无处遁形。
守护家的安宁,法律是准绳,技术是保障。而每一位飞手,更应恪守科技伦理,尊重他人隐私。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