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近代重要的革命文化团体,南社彰显了文学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也为多个领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10 月 11 日在中版书房 · 长宁店举行的 " 金山人文丛书 " 系列文化沙龙第二讲 " 从南社出发,说江南家风传承与海派文化精神 " 透露,南社社友对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陈陶遗、任鸿隽、王培孙等都曾参加沪上图书馆建设;姚光五万卷藏书是上海图书馆的首批重要馆藏,他与周迪前还在金山创办本地图书馆。
本次沙龙由金山区博物馆馆长余思彦担任主持,特邀南社后期主任姚光之子、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姚昆遗,金山钱氏家族后人、《一个书香世家的千年回眸》著者钱基敏,南社巨擘陈陶遗曾孙女、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姚光日记》整理者陈颖从各自家族与学术研究的独特视角,展开了深度分享。
" 柳亚子曾直言:‘藏书而不许人读,与藏石何异!’ " 陈颖指出,南社成员观念领先,创始人上世纪初就开始了他们的公共阅读,李叔同 1900 年在沪设书画公会阅报处,刘季平创办丽泽学院图书馆,1905 年邓实等人建立中国最早私办商业公共图书馆——国学保存会藏书楼。1910 年之后更多的南社人投入到图书馆事业中,陈陶遗、任鸿隽、王培孙等都曾参加沪上图书馆建设,金山姚光、周迪前则在金山创办本地图书馆。尤其是合众图书馆,在抗战中保存了我国大批珍贵典籍。此外,南社社友为图书馆捐书的更不在少数,柳亚子、高燮等人都捐出毕生藏书,他们的藏书至今仍是各大图书馆最为珍贵的馆藏。南社社友 " 爱书、藏书、用书、献书 ",为近代图书馆从传统走向现代奠定基础。
" 姚光作为南社骨干人物,一生践行 " 诗书传家、家国情怀 " 的理念,其子女将五万卷藏书捐赠给上海市文物保管会,成为上海图书馆的首批重要馆藏。" 姚昆遗表示,金山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多位著名学者和藏书家。南社与金山有着深厚的渊源,其成员中金山人多达 50 余位,包括创始人高天梅及第二任主任姚光等人。南社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江南知识分子自觉继承与传播先进思想的重要载体。
" 其实,南社的先贤们自更早的祖辈时就有关联。" 钱基敏透露,金山守山阁钱家三位代表人物钱熙祚、钱熙泰和钱熙辅和吴江沈家和王家有密切的亲缘和学术纽带,沈人杰的后裔柳慕曾是沈家女婿,陈去病好友,也是柳亚子叔父,并且一起兴学设义庄。这张在数十年间织就的江南士绅网络,直接为南社创始人(柳亚子、陈去病、高旭)的集结提供了现成的人际管道。" 南社出发回眸守山阁,在鸦片战争前,金山与吴江的学术联动,以钱熙祚的《守山阁丛书》为标志,完成了一次基于文化自信的、主动的西方科学内化过程。这并非被动回应外部冲击,而是中国本土学术传统内部生长出的、面向世界的文化自觉。" 她说。
当天的观众中也有多位南社后裔的新一代。姚光外孙朱厚中说,在南社 116 周年即将来临之际,很高兴看到近年有越来越多的文化学者和社会大众重新关注到这个具有上百年历史的辛亥革命文学团体。" 历史是厚重的,但也是鲜活的,比如在我外公日记中,既记录了中国军队在上海正式开始向日本抗战的真实历史;也曾有写到逛大新、新新、先施等国货诸公司并赴大上海戏院观看好莱坞电影的生活场景。" 他希望有更多年轻人也对南社历史和海派文化产生兴趣并传承下去。
圆桌互动环节,三位嘉宾与现场观众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交流,思想的碰撞让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关切交织,现场气氛活跃,掌声不断。
记者了解到," 金山人文丛书 " 系列文化沙龙旨在深度挖掘与传播金山乃至上海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本次第二讲通过聚焦南社这一近代重要文化团体及其代表性家族的传承故事,系统梳理了江南家风与海派文化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市民理解上海城市精神谱系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视角。未来," 金山人文丛书 " 系列推广活动将走进金山区新华书店,并在上海报业集团大厅举办主题展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