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媒汇 15小时前
亏损也要上市的微医,全靠天津撑着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作者 | 胡青木

编辑 | 苏淮

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医院,又有了新动态。

日前,微医控股(下称 " 微医 ")更新了港交所招股书,披露了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的最新数据,为其再度冲击港股增添新注脚。

招股书显示,尽管微医报告期内实现营收 30.8 亿元,同比增长近七成,但经调整净亏损为 1.31 亿元,仍未盈利。

截图来源于公司招股书

从业绩数据来看,微医的 AI 医疗服务表现尤为突出——业务收入同比激增 97%,规模达到 28.4 亿元,乍看之下是推动本轮业绩爆发的核心动力。

不过,源媒汇查阅微医招股书后发现,单一客户 " 客户 F" 的营收贡献实则占据主导地位。报告期内,客户 F 贡献营收约 24 亿元,较上年同期的 10.32 亿元大幅增长;与此同时,其营收占比也从上年同期的 56.8% 攀升至 77.6%,是营收增量的主要来源。

招股书显示,客户 F 为当地医保基金,同时明确其是天津健康管理会员服务的核心客户。结合微医在天津的业务布局,由此可清晰判断,客户 F 为天津市地方医保基金。

这也意味着,天津撑起了微医的 " 上市基本盘 "。

单城贡献 70% 营收

微医的早期发展,始终在寻找可持续的商业化路径。

2010 年以挂号网起步后,微医先后探索过在线挂号、轻问诊、医药电商等模式,但均未突破 " 流量易聚、盈利难寻 " 的行业困境。2015 年创办国内首家乌镇互联网医院虽开创行业先河,却面临医保结算壁垒、服务场景碎片化等难题。

微医早期的挂号网,商业模式与其他互联网医疗平台相似,主要通过线上问诊、药品电商等 C 端服务获取收入。然而,纯粹的线上服务面临盈利难题:一方面,问诊服务单价低且用户付费意愿有限;另一方面,药品电商赛道已有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等巨头占据优势。

此时的微医亟需一个能验证 " 医疗服务 + 医保支付 " 闭环的试验场,而天津的政策创新为其提供了契机。

2020 年成为微医与天津绑定的起点。当年 1 月,天津与微医签署《数字健康战略合作协议》,成为全国首个全面启动数字健康建设的省级行政区,这种 " 政企合作 " 模式为微医打开了政策缺口。

此后,由天津微医总医院牵头,协同 260 余家基层医疗机构组建的数字健共体正式落地,实现了基层医疗的数字化重构。

天津给予的核心政策支持,在于 " 按人头付费 + 医保盈余分成 " 机制:医保按服务人数设定年度预算,微医通过 AI 控费实现基金节余后获得相应分成。这种激励机制,让微医的服务效果与收入直接挂钩。

天津模式的快速跑通,为微医注入了生存动力。

以糖尿病为切入点,微医通过 AI 辅助诊疗、处方智能审核等技术,不断提升管理规模。到 2025 年上半年,微医的健康管理服务会员数量约达 110 万人,相较于 2022 年时的 10.9 万人,增长约 10 倍。

对应到财务数据,微医来自天津医保局的收入,由 2022 年的 0.39 亿元飙升至 2025 年上半年的 23.89 亿元,占总营收比例从 2.9% 跃升至 77.6%,成为营收增长的绝对主力。

由此看来,微医业绩的增长,离不开服务会员数量这一核心引擎的强劲驱动。但进入 2025 年,其服务会员数量在上半年仅增长了 6.5 万人,相较于过去动辄数十万人的年增幅,增速明显放缓。

这一变化也让微医开始将目光更多投向其他城市,试图在天津之外开辟新的增长极,以摆脱对单一区域会员增长的过度依赖。

复制难度颇高

但当下的这门独家生意,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微医天津模式的本质,是与医保支付方深度绑定,通过 " 按人头付费 " 的方式为医保基金节省支出,并从结余中分成获利。这一模式的生命线,完全系于地方医保政策的支持,而天津模式的成功,依赖当地部门强有力的医改决心和政策支持。

2020 年,天津市便在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数字健共体建设,为微医落地相关业务创造了难得的政策契机。更关键的是,天津医保基金具备充足的结余空间—— 2023 年职工医保基金当期结余率高达 27.7%,高于全国 22.6% 的平均水平,为 " 盈余分成 " 留下了宝贵空间。

但全国医保基金区域分化显著,中西部及东北部分城市结存率较低,医保部门首要任务是 " 保基本 " 而非 " 赌结余 ",对打包付费模式的接受度较低。

微医天津模式的另一个复制难点,在于其高昂的初始投入。微医向其他城市推广天津模式时,每新增一个区级健共体,前期硬件设施投入约需数千万元。这些资金用于铺设云 HIS、云药房、云检验等 IoT+SaaS 系统,以及对基层医生进行培训。

此外,微医数字健共体模式需要整合区域的医疗机构、医生和医药资源,而我国医疗体系具有明显的区域化特征,跨区域协调难度极大。天津模式的成功,部分得益于微医与当地基层医疗机构建立的协同关系。

在其他地区,微医需要从头开始建立类似的合作关系,这需要强大的本地化运营能力。而且技术上,微医的 AI 系统需要根据各地的疾病谱、诊疗习惯和医保政策进行本地化适配。

因此,在与天津签约 5 年以来,微医暂时并未将这一模式复制到其他城市。不过,微医在最新的招股书中披露了选择扩张城市的多个标准,并筛选出了上海、杭州等 7 个潜在目标城市。

针对阻碍大规模复制的最核心壁垒,以及如何应对政策变动带来的系统性风险,源媒汇日前向微医控股官网披露的联系邮箱发送了问询邮件,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潜在的大流量池

微医天津健共体的盈利模式,本质上是 " 医保基金的精细化运营服务商 "。其通过与天津医保局签约,获得一个固定的年度预算,为特定参保人群(如慢病患者)提供全流程的健康管理服务。核心目标是通过 AI 和运营手段控制不合理的医疗支出,若实际花费低于预算,微医可与医疗机构分享结余分成。

因此,尽管每年数十亿的营收规模看似可观,利润率却处于极低水平—— 2025 年上半年,作为核心的健康管理会员服务业务利润率仅为 0.7%。这意味着,核心业务其实不赚钱。

未来即便将天津模式复制到多个城市,也需要依靠更大的会员规模来分摊成本。但考虑到每个新区域复制都需要投入一定的前期固定成本,这种 " 复制越多、烧钱越快 " 的困境,恐将导致其盈利拐点持续后移。

核心健共体业务即便短期难见盈利,微医仍坚持持续投入并向多城市扩张。核心原因之一,在于盯上了其能破解互联网医疗 " 获客难、获客贵 " 的行业痛点——通过与地方部门及医保系统深度绑定,健共体可直接触达数以百万计的精准患者资源,这是向高毛利业务转化的核心流量池。

微医招股书数据显示,企业会员服务的营收占比虽然仅有 2.7%,但却拥有高达 60.5% 的毛利率,是典型的高毛利业务。健共体积累的海量患者数据,能精准描绘企业员工健康画像,助力微医为企业定制更契合需求的高端健康管理、医疗保障等企业会员服务,高效实现流量向高毛利业务的转化。

此外,线上医疗服务毛利率达 19.2%,健共体覆盖的患者在常见病、慢病等领域的线上问诊需求,可通过线上医疗服务承接,借助健共体的流量基础,推动该业务规模与盈利双增长;增值服务虽当前营收规模极小,但 22.7% 的毛利率显示出盈利潜力,健共体的精准患者资源也为其后续拓展如个性化健康咨询等业务、提升营收与盈利提供了流量支撑。

理想很丰满,但这些流量池的价值兑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未来与当地有关部门建立稳固且有效的联系。从实际情况看,与其合作涉及政策对接、资源协调等诸多环节,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对于仍在为盈利打拼的微医来说,健共体的流量价值虽充满想象空间,但与相关部门合作的不确定性,让其向高毛利业务的转化之路,仍需在现实博弈中艰难探索。

部分图片引用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微医 天津 医保 招股书 医疗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