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融中财经
2025 年 10 月 10 日下午,中纪委网站发布消息:中国证监会原发行审核委员会主任委员郭旭东涉嫌严重职务违法,主动投案。
这个名字对资本市场并不陌生。郭旭东在证监会履职长达 21 年,担任过五届发审委委员,被业内称为 " 发审委一姐 ",手握 IPO 审核大权,是无数企业上市路上绕不开的 " 守门人 "。2019 年 8 月,她向证监会提出辞呈,去向成谜。
一年后谜底揭晓。2020 年 9 月,当代集团旗下一家子公司的新闻报道无意中透露,郭旭东已出任当代集团副董事长。这个选择在当时看来颇为另类——监管官员 " 下海 ",多数去券商、基金等金融机构,而她却投身一家以医药为主业的民营企业集团。
她加入的时机更耐人寻味。彼时的当代系正深陷财务困境,债务规模已超 300 亿元,资产跑不赢负债。一年半后,2022 年 4 月,当代集团债券实质性违约,定融产品爆雷引发 4000 多人涉众问题,千亿商业帝国轰然倒塌。
如今,招商局以 118 亿元接盘当代集团核心资产人福医药,当代集团创始人艾路明彻底出局,这场持续三年的债务危机终于尘埃落定。而郭旭东在当代系最艰难的五年里扮演了什么角色?她的主动投案,是否与这段经历有关?
从审核者到被审查者,郭旭东的轨迹与当代系的兴衰交织,背后是关于权力、资本与边界的故事。
昔日 " 铁面 " 发审官的另类选择
郭旭东 1998 年进入证监会,曾任会计师监管处处长,负责会计师事务所、评估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资格认定和监管。在那个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乱到治的年代,她见证并参与了市场规则的建立。
真正让她在业内声名鹊起的,是在发审委的多年履职。她担任过五届发审委委员,这在证监会历史上极为罕见。IPO 审核是资本市场最核心的权力之一,决定着哪些企业能够登陆 A 股,获得公开融资的资格。在这个位置上,郭旭东以专业严谨著称,被称为 " 铁面发审委 ",也有人称她为 " 发审委一姐 " 或 " 关键女士 "。
21 年的证监会生涯,郭旭东经手的 IPO 项目数以百计。她的一句提问、一个意见,都可能改变一家企业的命运。这样的权力,也意味着极高的廉洁风险。证监会对发审委委员的约束极为严格,不仅在任期间要严格回避,离职后也有 " 规避期 " 限制——三年内不得在被审核企业任职。
2019 年 8 月,郭旭东向证监会提出辞呈。这个消息在资本市场引起不小震动。一位在发审岗位工作多年的官员主动离职,下一站会去哪里?市场充满猜测。
按照惯例,证监会离职官员多会 " 下海 " 券商、基金等金融机构。他们熟悉监管规则,了解市场运作,是各家机构争抢的对象。市场传闻,有多家券商向郭旭东抛出橄榄枝,但都没有下文。她的去向成了一个谜。
谜底在 2020 年 9 月揭晓。当代集团旗下孙公司宜昌三峡制药有限公司官网发布的一则新闻报道中提到,8 月 18 日,当代集团副董事长郭旭东与其他高管一道赴该公司调研。这则不起眼的新闻,无意中泄露了郭旭东的新身份。
这个选择出乎市场意料。当代集团虽然是湖北最大的民营企业之一,旗下拥有人福医药等上市公司,但主业是医药制造,而非券商、基金等金融机构。一位在 IPO 审核岗位工作多年的官员,转身去了一家民营医药集团当副董事长,这在监管官员 " 下海 " 的案例中显得颇为另类。
有分析认为,这可能是郭旭东出于三年 " 规避期 " 的过渡安排,等 " 规避期 " 一过可能会另有安排。但事实证明,她在当代集团一待就是数年,直到 2025 年主动投案。
更值得玩味的是她加盟的时间点。当代集团在 2017 年时债务规模就已超过 300 亿元,创业元老周汉生当时已经觉得 " 不对劲儿了,整个靠负债驱动,资产跑不赢债务 "。到 2020 年,当代集团的财务压力进一步加剧,各板块资金链紧绷。
当代集团以擅长资本运作、兼并收购声名显赫,但也承担着大量并购带来的商誉高企、债务缠身的压力。疫情冲击下,当代系面临的财务压力进一步增加,开始不断出售资产、实施再融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昔日 " 发审委一姐 " 的加盟显得格外不同寻常。
一位熟悉 IPO 审核流程的资深投行人士对财新表示,发审委委员掌握的不仅是审核权力,更重要的是对上市规则、信息披露要求、财务规范的深度理解。" 对于一家想要保持上市公司地位、进行资本运作的企业集团来说,这样的人才价值不言而喻。"
人福医药正是当代集团最重要的融资平台和资本运作工具。这家 1997 年上市的公司是当代集团的核心资产,麻醉药生产龙头,在芬太尼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超过 90%。但在当代集团的多元化扩张中,人福医药多次被关联交易、资金占用等问题困扰。
郭旭东加盟后不到两年,当代系的债务危机全面爆发。2022 年 4 月,当代集团发行的债券实质性违约,地方金交所定融产品大面积逾期,涉及 4000 多名投资者。人福医药随后被查出存在控股股东非经营性资金占用、未及时披露关联交易、财务报告会计差错等多项违规。
2023 年 8 月,证监会对人福医药及其控股股东当代科技、实控人艾路明立案调查。作为当代集团副董事长,郭旭东在这些问题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她是否利用专业知识帮助企业规避监管?这些疑问,或许要等待调查结果才能揭晓。
从 " 守门人 " 到企业高管,郭旭东的身份转换本身就充满风险。当年她审核过的企业,如今可能成为业务伙伴;当年她制定和执行的规则,如今可能成为需要 " 应对 " 的对象。这种角色错位,正是 " 旋转门 " 现象最大的隐患所在。
当代系困局与郭旭东的角色
1988 年,31 岁的艾路明硕士毕业,召集了 6 位武大研究生会的同好开始合伙创业,成立了武汉市洪山当代生化技术研究所。这个从公厕回收尿液提取尿激酶起步的小作坊,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迅速成长。
1997 年,人福医药的前身当代科技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此后,艾路明抓住时代机遇,不断兼并重组陷入困境的药企,又收购了拥有麻醉药生产资质的宜昌医药集团。在时代快车道上急速扩张,当代集团变得犹如八爪鱼,业务版图从医药衍生至金融、地产、教育、旅游及文体等领域。
到 2018 年天风证券上市,当代集团已参控股人福医药、天风证券、当代明诚、三特索道等 6 家上市公司,资产规模达到千亿元,艾路明一度以 63 亿元财富登上胡润百富榜。这个湖北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在资本市场上风头无两。
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早已埋下。艾路明后来反省自己的三大失误:战略失误,不应该进入那么多行业;2015 年之后管理松散,董事会决策形同虚设;在安排好接班人后,自己疏于研究经营,各板块各自为政。
2015 年,时年 58 岁的艾路明将重心转向内蒙古阿拉善的公益项目,仅在当代集团兼任董事长,总裁由周汉生、余磊、陈海淳等人轮岗。创业元老周汉生后来认为,当代集团的失败表面是多元化扩张,实质是不该进入金融和类金融行业。" 整个靠负债驱动,资产跑不赢债务。"
最危险的扩张来自金融板块。2002 年,当代集团以 1 亿元左右收购了天风证券,2006 年将其交给 28 岁的余磊执掌。这位武大法律系毕业、曾是辩论队明星的年轻人深受艾路明赏识,主导了当代集团此后十几年的资本运作。
余磊招揽了一批武大校友任职,包括操盘当代明诚文体板块的易仁涛。在余磊和 " 创二代 " 的主导下,当代集团越走越激进。文体板块更是成为 " 吞金兽 " —— 2015 年以 7.8 亿元收购强视传媒,2016 年以 8.2 亿元并购双刃剑体育,2017 年斥资 34 亿元跨境并购新英体育,2019 年签约西甲 6 个赛季版权。这些并购全靠融资,毫无赚钱效应。
更致命的是地方金融交易所的自融游戏。当代系在武汉长江众筹金融交易有限公司发行定融产品,底层资产虚空,由当代集团或其关联方兜底,实际上就是非法集资。这些产品通过天风证券分支机构等渠道销售给散户,募集资金归集到当代系资金池,主要投向了文体和地产项目。
负债端从 2016 年不到 300 亿元,到 2019 年翻倍至超过 600 亿元。当代集团整体的资金成本高达 10%,靠不断融资滚动债务维持运转。2021 年恒大爆雷后,原本指望回流现金的地产项目当代天誉开盘遇冷,当代集团的资金链彻底断裂。
2022 年初,当代系在长众所售卖的定融产品大量违约,涉及全国各地 3500 多名投资者、54 亿元资金。4 月,当代集团发行的债券实质性违约。涉众问题引发社会稳定压力,湖北省政府成立专班,要求当代集团卖资产偿付散户,同时着手将天风证券与当代集团切割。
此时的人福医药也深陷泥潭。据人福医药公告,2019 年至 2022 年 4 月,当代科技通过第三方企业采取期初借款、期末偿还的方式,累计占用人福医药资金约 60 亿元,最高时点资金占用金额为 22.92 亿元。
更严重的是,2022 年 3 月,人福医药旗下四家子公司向武汉珂美立德购买物业资产,交易总价高达 16.45 亿元,但当时并未发布公告。直到 3 个月后上交所问询,人福医药才紧急补开董事会。2024 年 7 月,人福医药才承认武汉珂美立德为当代科技关联人,这笔交易构成关联交易。外界质疑这是向大股东输血的隐蔽手法。
作为当代集团副董事长,郭旭东在这些复杂的资本运作和关联交易中扮演什么角色?以她对 IPO 审核标准、信息披露规则的深刻理解,是否参与了某些违规操作的设计或掩盖?人福医药多次信息披露违规,作为集团高管,她是否知情或参与?
2023 年 8 月,证监会立案调查人福医药及实控人艾路明。2024 年 2 月,当代明诚被证监会查实 2021 年和 2022 年年报存在财务造假,通过不确认负债、少确认负债等虚增利润 4.09 亿元。
2024 年 9 月,当代集团正式进入破产重整程序。2025 年 4 月,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批准当代集团破产重整计划,招商局集团子公司招商创科以 118 亿元入局,成为人福医药新的实际控制人。艾路明和当代集团彻底出局,30% 的股东权益清零。
在当代系从巅峰到崩塌的这五年,郭旭东始终在场。她的专业背景本应成为企业合规经营的护栏,却似乎未能阻止一系列违规行为的发生。这位昔日的 " 守门人 ",最终选择主动投案,或许正是因为深知自己已无法置身事外。
资本市场 " 旋转门 "
郭旭东主动投案的消息传出后,资本市场一片哗然。一位在发审委任职多届的 " 关键女士 ",为何会走到这一步?她的案例,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监管敲响了警钟。
" 旋转门 " 是监管领域的世界性难题。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的身份转换,本身并非洪水猛兽——监管官员熟悉规则,进入市场可以促进合规文化建设;市场人士进入监管部门,也能带来实务经验。但这扇门转得太快、太随意,就会带来巨大的风险。
最核心的风险是利益输送。一位掌握审核权力的官员,在任时是否会为将来的 " 东家 " 开绿灯?离职后是否会利用在任时积累的人脉和信息,为新雇主谋取不当利益?这种 " 期权腐败 " 隐蔽而难以防范。
发审委的权力尤其敏感。郭旭东担任过五届发审委委员,经手审核的 IPO 项目数以百计。每一个通过的项目背后,都是企业获得公开融资的资格,涉及数亿甚至数十亿元的利益。而每一个被否决的项目,企业和中介机构都付出了巨大的成本。
这种权力的含金量,让发审委委员成为市场各方 " 公关 " 的对象。证监会对此高度警惕,建立了严格的回避制度和离职限制。但制度能否真正防住人性的贪婪,仍是个问题。
郭旭东的案例更加特殊。她不是去了券商、基金等被监管的金融机构,而是去了一家产业集团。但这家集团旗下恰恰拥有人福医药这样的上市公司,需要持续进行资本运作、再融资、信息披露。对于这样的企业,一位深谙 IPO 审核规则、信息披露要求的前发审委委员,价值何在?
从 2020 年加入到 2025 年投案,郭旭东在当代集团工作了近五年。这五年正是当代系从债务危机到破产重整的关键时期。人福医药在此期间被查出控股股东非经营性资金占用、未及时披露关联交易、子公司股权信息披露不准确、财务报告存在会计差错等多项违规。
2023 年 8 月,人福医药及其控股股东当代科技、实控人艾路明被证监会立案调查。这些信息披露违规、财务造假、关联交易掩盖,恰恰是 IPO 审核中最关注的问题。作为集团副董事长,郭旭东是否参与了这些操作?是否利用专业知识帮助企业规避监管?
一位接近证监会的人士对笔者表示:" 发审委委员最了解什么样的财务处理能过关,什么样的信息披露能应付检查。如果这些专业知识被用在了对抗监管上,后果不堪设想。"
当代系的崩塌,暴露出资本市场多个环节的监管漏洞。地方金交所成为非法集资的温床,定融产品缺乏有效监管;上市公司关联交易隐蔽化,大股东资金占用手法翻新;天风证券与当代集团之间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模糊了金融机构与产业资本的边界。
更值得警惕的是,当代系在出问题之前,已经通过了多轮监管检查。人福医药作为 A 股上市公司,每年都要接受审计、披露年报,为何 60 亿元的资金占用长期未被发现?当代明诚的财务造假,为何直到破产重整才浮出水面?
这背后是否有 " 内鬼 " 的作用?是否有熟悉监管规则的人在帮助企业应对检查、规避处罚?郭旭东的投案,或许会揭开更多秘密。
结语
2025 年 1 月,当招商局的 70.8 亿元投资款到账时,艾路明在武汉与老友吃饭,席间他当众致歉,称 " 对不起大家,有机会的话,希望可以(从头)再来 "。68 岁的他依然乐观,谈起兽药、旅游等新的创业方向。
而在浙江台州,他曾倚重的副董事长郭旭东正在接受监察调查。从证监会发审委办公室到当代集团会议室,从审核别人的 IPO 材料到自己成为调查对象,她用五年时间走完了这段下坠。
两个人,两种结局,却有着相同的起点——都曾站在各自领域的权力顶端。艾路明手握千亿资产,在医药、金融、地产、文体的版图上纵横捭阖;郭旭东掌管发审大权,在 IPO 的生杀大权中决断进退。他们都相信自己能驾驭规则,直到规则反过来审判他们。
当代系的故事并不新鲜。从德隆到明天系,从华信到恒大,中国资本市场二十多年来,这样的剧本反复上演。主角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情节惊人地相似:负债驱动扩张,金融杠杆失控,最终债务爆雷,一地鸡毛。
余波未平,前路漫漫。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