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片工场 10-15
《一战再战》:小李子毁容式上演现实版“爸爸去哪儿”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插图 | 鉴片工场 ©《一战再战》电影海报

作者 | 张力卜

引:当革命褪去硝烟,父爱照亮归途

在当代电影艺术与社会思潮交织的十字路口,保罗 · 托马斯 · 安德森《一战再战》以全景宽银幕的颗粒感,为我们显影出一幅关于革命、救赎与父爱的复杂画卷。这部集结了莱昂纳多 · 迪卡普里奥、西恩 · 潘、本尼西奥 · 德尔 · 托罗等影帝级阵容的作品,不仅延续导演一贯的作者性风格,更以 2 小时 42 分钟的叙事长度,完成了一次对 " 革命 " 概念的颠覆性重构,当昔日的激进分子鲍勃(小李子 饰)为寻回被绑架的女儿薇拉(蔡斯 · 英菲尼迪 饰)重出江湖,安德森让我们看见:" 真正的革命不在街头的硝烟中,而在一个父亲颤抖的指尖与女儿含泪的眼眸之间。"

影片自 9 月 25 日全球公映以来,票房成绩创下导演执导生涯最佳开画成绩,并收获大批影评人 " 影史级 " 评价。此外,该片成为平遥国际影展揭幕影片时更获 98% 观众推荐度,印证了其艺术价值与商业潜力的完美平衡。作为一部融合惊悚、犯罪与家庭温情的作品,《一战再战》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让政治寓言消隐于情感叙事之中,用胶片的温度中和了革命的冷峻,最终在父女相拥的剪影中,为这个撕裂的时代提供了一剂关于 " 曲线救赎 " 的影像药方。

隐形革命:技术与叙事的双重突破

VistaVision:复古胶片的当代宣言。在数字技术垄断银幕的今天,安德森选择用 1950 年代发明的 VistaVision 格式拍摄《一战再战》,这一 " 逆潮流 " 的技术选择,本身就是一场 " 隐形的革命 "。与主流 Super35mm 胶片的纵向走片不同,VistaVision 采用横向胶片设计,将 35mm 底片旋转 90 度,使每格画面面积增加近 50%,在不依赖 IMAX 巨额成本的前提下,通过 8K 扫描技术实现了 " 胶片质感与解析度的双重胜利 "。正如导演在访谈中强调:" 胶片的颗粒能捕捉演员毛孔中的情绪,数字永远模拟不出那种呼吸感。" 这种技术选择与影片主题形成精妙互文,当鲍勃用老旧的胶片相机记录女儿成长时,摄影机本身成为 " 记忆载体 " 的隐喻,而横向走片的物理特性,恰如影片中 " 历史不会直线前进,而是螺旋上升 " 的核心哲学。

摄影指导迈克尔 · 鲍曼在荒漠追逐戏中,充分利用 VistaVision 的宽幅优势,当鲍勃驾车穿越戈壁,1.5:1 的画幅将地平线压至画面底部,烈日下的人物剪影与扭曲的空气热浪形成超现实构图,而手持跟拍的抖动则让观众直接感受角色的生理震颤。这种 " 技术为情感服务 " 的理念,使该片在平遥影展被影评人誉为 " 近十年最具身体感的动作场景 "。此外,安德森并非简单复刻复古美学,而是通过后期调色将胶片的暖色调与数字特效的冷冽光影并置,在鲍勃的回忆段落中制造 " 过去与现在的视觉对话 ",这种技术辩证法,恰是影片 " 隐形革命 " 的第一层内涵,用旧媒介讲述新故事,以传统形式承载当代思考。

叙事结构:当类型片的外壳包裹作者性的核。《一战再战》的叙事创新,体现在它对类型片框架的 " 温柔解构 "。表面上,影片符合 " 硬汉寻女 " 的商业类型,落魄英雄、神秘反派、限时营救,这些元素构成了吸引主流观众的 " 直线叙事 ";但内核中,安德森植入了充满作者性的 " 曲线思考 ",革命理想的幻灭、父权社会的反思、移民问题的隐喻,这些议题被拆解为细节散落于剧情褶皱中。例如,鲍勃藏身处的墙上贴着 1970 年代革命海报,却在冰箱上贴着女儿的涂鸦,这种视觉冲突暗示 " 私人情感对宏大叙事的解构 "。

影片的时间结构同样体现 " 曲线美学 ",16 年的时间跨度被处理为 " 现在时的危机 " 与 " 过去时的革命 " 两条线索,通过鲍勃的碎片化回忆交织推进。当观众以为会看到传统闪回时,安德森却用 " 声音先行 " 的手法,薇拉失踪后,鲍勃耳边反复响起当年革命伙伴的口号,这些声音与现实中的警笛声重叠,制造出 " 过去从未真正过去 " 的心理压迫感。这种叙事策略既避免了平铺直叙的乏味,又让 " 历史罪责 " 的主题自然浮现,正如西恩 · 潘饰演的反派洛克乔所言:" 你以为躲进山林就能擦掉名字?革命会像胶片的化学药剂,慢慢显影所有秘密。"

市场与价值:艺术电影的商业突围。《一战再战》的市场表现印证了高品质艺术电影的商业潜力。北美首周 2240 万美元票房不仅刷新安德森个人纪录,更在 35 岁以上观众中获得 62% 的占比,打破 " 严肃电影无市场 " 的偏见。分析其成功密码,在于它精准把握了 " 类型片外壳 + 作者性内核 " 的平衡,动作场景满足普通观众的感官需求,而符号化的视觉设计,如:反复出现的铁丝网意象,则为电影学者提供解读空间。诸多影评人共识指出:" 它让爆米花观众紧张到咬手指,让影评人在二刷时发现新隐喻。"

在价值表达层面,影片通过 " 移民拘留中心 " 的场景实现社会批判,当鲍勃潜入营地,摄影机从铁网缝隙中取景,将被关押者压缩为构图边缘的模糊色块,而前景中薇拉的玩具熊被铁丝网勾住的特写,则让 " 儿童视角下的暴力 " 更具冲击力。这种 " 不直接控诉却字字诛心 " 的手法,使该片在北美上映后引发 " 非暴力反抗 " 的街头讨论,印证了艺术作品 " 曲线影响现实 " 的力量。正如导演所言:" 我不想拍一部喊口号的电影,真正的改变发生在观众走出影院后的那个深夜,当他们想起薇拉的眼睛。"

光影密码:摄制如何编织情绪网络

光影:从封闭到开放的视觉救赎。《一战再战》的光影设计是一部 " 角色心理的视觉自传 "。鲍勃隐居的森林小屋采用 " 低照度 + 高对比度 " 策略,窗外的冷光仅照亮房间的局部,而暖黄色的台灯则在墙上投下巨大阴影,这种 " 光明与黑暗的角力 " 恰如其偏执性格的外化。当女儿失踪,鲍勃第一次走出小屋,摄影师突然改用 360 度环形布光,让阳光无死角地暴露角色的狼狈,胡子上的食物残渣、衣服的褶皱、眼中的血丝,这种 " 从封闭到开放 " 的光影转变,暗示 " 逃避无法解决问题,直面才能获得救赎 "。

最具象征意义的是结局的海边场景,当鲍勃与女儿重逢,夕阳从两人身后射入镜头,形成 " 逆光剪影 " 的经典构图。此时,VistaVision 的胶片特性让光晕呈现自然的弥散效果,而导演刻意让演员不看镜头,而是望向远方海平面,那里没有革命口号,只有海浪与归鸟。这种 " 用自然景观消解人为戏剧 " 的处理,可谓是 " 极具诗意的收尾 "。此外,影片中 " 光的载体 " 始终在变化,从鲍勃的老旧相机,到薇拉的智能手机,再到最终的自然光,这种媒介迭代暗示 " 记忆的形式会变,但情感的内核永恒 ",恰如导演对胶片的坚持,技术会过时,人性不会。

剪辑:节奏背后的权力关系。剪辑师安迪 · 尤尔根森用 " 节奏政治学 " 重构了类型片语法。革命突袭戏采用 " 快速交叉剪辑 ",革命者的动作,拔枪、剪铁丝网与拘留中心的时钟形成蒙太奇,每秒 4 个镜头的速率制造紧迫感;而父女对手戏则突然放缓至 " 每 10 秒一个长镜头 ",让演员的微表情自然流淌。这种 " 快慢交替 " 不仅服务情绪,更暗含对 " 革命速度 " 的反思,当珀菲迪娅(缇雅娜 · 泰勒 饰)喊出 "10 分钟占领塔楼 " 的口号时,剪辑节奏反而变慢,暗示 " 激进主义的危险在于忽视过程 "。

最精妙的剪辑设计出现在鲍勃与洛克乔的监狱对峙戏,起初采用标准的 " 正反打 ",但随着对话升级,剪辑点逐渐提前,最终形成 " 对话重叠 " 的效果,当洛克乔说完上句,鲍勃的反驳已提前切入,这种 " 权力关系的剪辑可视化 ",让观众无需台词就能感受到 " 压迫与反抗的角力 "。正如剪辑师在访谈中透露:" 导演要求我‘让剪辑成为第三个演员’,它有自己的情绪和立场。"

声效:噪音与静默的情感辩证法。强尼 · 格林伍德的配乐是 " 噪音美学 " 的典范,革命场景中,电子合成器制造的尖锐声响与传统管弦乐的庄严形成冲突,暗示 " 革命理想的异化 ";而父女相处时,配乐则简化为钢琴的单音重复,每个音符间的留白都充满未尽之言。这种 " 有声与无声的交替 " 在鲍勃寻女的公路戏达到高潮,当汽车驶过隧道,所有声音突然消失,只剩下画面中鲍勃的口型与方向盘的转动,这种 " 感官剥夺 " 让观众直接进入角色的心理真空。

环境音的设计同样暗藏深意。森林小屋的雨声被处理为 " 持续的白噪音 ",既是鲍勃偏执心理的听觉投射,也象征 " 记忆的冲刷 ";而拘留中心的背景音则混合了多种语言的交谈,模糊的人声与铁门的撞击声交织,构成 " 全球化时代的巴别塔 "。正如音效设计师所言:" 我们想让观众‘听见’边界,语言的边界、权力的边界、记忆的边界。"

群像力量:主创如何定义角色灵魂

小李子:从革命者到父亲的身体蜕变。莱昂纳多 · 迪卡普里奥毁容式上演现实版 " 爸爸去哪儿 " 的同时,他的表演堪称一场 " 肉体与精神的双重献祭 ",据说为塑造鲍勃的颓废感,他在两周内减重 15 磅,让脸颊凹陷、眼神涣散;在回忆段落中,他又通过体态调整,挺直的腰板、锐利的目光重现革命者的锐气,这种 " 身体的时间旅行 " 前几年在《荒野猎人》中李奥纳多就曾干过," 小李子 " 称得上是 " 方法派表演的当代范本 "。更令人称道的是细节处理,当鲍勃给女儿梳头时,手指的颤抖并非刻意设计,而是演员 " 真实紧张 " 的自然流露,迪卡普里奥在访谈中承认:" 我不会给女儿梳头,拍摄时真的怕弄疼她,那种笨拙恰恰是角色最真实的部分。"

最具爆发力的是监狱对峙戏,当洛克乔提到 " 你当年炸掉的不仅是建筑,还有别人的父亲 ",迪卡普里奥突然陷入长达 10 秒的沉默,面部肌肉从紧绷到松弛,最终化为一声自嘲的笑。这种 " 情绪的过山车 " 被西恩 · 潘盛赞:" 他让我想起年轻时的罗伯特 · 德尼罗,不是模仿,而是那种‘将灵魂掏出给观众看’的勇气。"

西恩 · 潘:反派的脆弱与权力的假面。西恩 · 潘塑造的洛克乔上校是 " 当代银幕最复杂的反派之一 "。他拒绝将角色脸谱化,而是赋予其 " 权力成瘾者的可悲 ",每次下达命令后,手指会不自觉地摩挲军衔;面对珀菲迪娅的旧照片时,眼神会短暂失焦。这些细节堪称一绝,看过《死囚漫步》的观众,应该此生对西恩 · 潘就忘不了," 你恨他的暴行,却又忍不住同情他的孤独。"

为准备角色,潘深入研究 " 威权人格 " 的心理档案,发现 " 大多数暴君都有童年被忽视的经历 "。因此,他在表演中加入 " 孩子气的报复欲 " ——当鲍勃拒绝合作,洛克乔突然踢翻桌子,这种 " 成人外壳下的幼稚 " 让角色立体起来。正如导演所言:" 潘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让你看见恶的成因,却不要求你原谅。"

蔡斯 · 英菲尼迪:新人演员的 " 反套路 " 表演。19 岁的蔡斯 · 英菲尼迪在银幕处女作中展现了 " 超越年龄的克制 "。她饰演的薇拉拒绝 " 受害者 " 标签,被绑架时没有尖叫,而是默默观察绑匪的弱点;与父亲重逢时,没有拥抱,而是递上一瓶水,这种 " 用动作代替情绪爆发 " 的表演,像极了 " 好莱坞 " 又要走出一名女巨星的样子。

据了解,导演为发掘新人,面试了超过 2000 名少女,最终选择英菲尼迪的原因是 " 她的眼睛会说话 "。在一场电话戏中,薇拉得知父亲冒险救己时,仅通过呼吸频率的变化和手指缠绕电话线的动作,就传递出 " 担忧、愤怒、感动 " 的复杂情绪。这种 " 少即是多 " 的表演哲学,与影片 " 曲线表达 " 的美学高度统一。

救赎寓言:当革命回归,暴力让位于爱

从激进到温和:革命理想的当代转型。《一战再战》最深刻的洞察在于,它揭示了 " 革命的终极形态是守护日常 "。年轻时的鲍勃信奉 " 炸弹能改变世界 ",但当女儿成为暴力的牺牲品,他终于明白 " 摧毁容易,建设难 "。这种转变在一场戏中具象化,鲍勃找到当年的革命伙伴,对方已成为有机农场主,墙上的马克思画像被全家福取代。两人沉默地采摘番茄,背景音乐中,鸟鸣取代了口号,这种 " 用日常消解崇高 " 的场景,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

影片对 " 革命异化 " 的批判同样尖锐:珀菲迪娅的 " 为目的不择手段 " 最终导致悲剧,而鲍勃的 " 放弃暴力 " 却实现救赎。这种对比并非否定反抗精神,而是追问 " 反抗的终点是什么 "。正如平遥影展评委所言:" 该片用父女故事重新定义了‘革命’,不是推翻政权,而是推翻内心的仇恨。"

父女关系:历史债务的代际偿还。薇拉的角色是 " 历史的无辜承担者 ",但没有将其简化为 " 受害者 "。当她得知父亲的过去时,没有指责,而是反问:" 那你现在打算怎么做?" 这种 " 向前看 " 的态度,暗示 " 和解比追责更重要 "。导演通过细节强化 " 代际救赎 ",薇拉的项链是鲍勃当年的革命徽章改造而成,而鲍勃的手机铃声是女儿喜欢的民谣,物质载体的转换,象征 " 仇恨可以化为爱 "。

结局拒绝 " 大团圆 " 套路,鲍勃因过往罪行被捕,但薇拉没有哭泣,而是向警察递交父亲的日记,里面记录了 16 年的忏悔与对女儿的爱。这种 " 法律正义与情感救赎的并行 ",让影片超越 " 非黑即白 " 的二元论,它承认世界的复杂,却依然相信人性的光明。

作者 | 张力卜

转载请注明版权 | 鉴片工场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