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以无声的方式留住了人类文明,它不仅是文化传承的纽带,更是学术探索的土壤。海外汉文文献如何助力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海外汉文文献又在中国学研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期间,本报记者采访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东亚图书馆馆长、美国东亚图书馆协会主席陈肃。
问:海外汉文文献在中国文化传播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特殊角色?
答:文献是文明的载体,不同时期、不同文化的文献承载着多元文明的丰富细节。海外汉文文献的特殊使命则是把中华文明古老的智慧、古老的文明、古老的传承,展示给他者。没有文献,很难对辉煌璀璨的中华文明进行准确的描述。也许你讲得口干舌燥,听的人也只能是云里雾里。有了文献,人们就可以从物质层面去理解把握、去思考切磋它所传递的信息,去感悟文献所承载着的文明的精髓。
加州洛杉矶分校图书馆收藏着一批清代进士考卷。这批考卷是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科举制度、社会文化的第一手资料,非常珍贵难得。就文献研究本身而言,这批考卷也还有诸多谜团尚待解决。其中的清代殿试考卷是用 18 层宣纸做成的,除了考卷本身内容的引人入胜,单从外观而言,那柔韧与光洁的质感也清清楚楚地传递着东方文化的含蓄与精致。
此外,图书馆还有珍贵的敦煌经卷馆藏。每当我向来访的研究者展现我们馆内的 9 世纪敦煌经卷时,就没见过哪个人的眼光是没有变直的。
无疑,海外汉文文献是我们在海外介绍中国文化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问:对于中国学研究而言,海外汉文文献能够发挥怎样的特殊作用?
答:大概七八年前,我和我的同事王成志老师开始检索美国国家档案和记录管理局目录网,想搞清楚在该管理局有多少中国相关文献。查完以后,我们两个人都惊呆了。因为内容实在是太多了,而且形式是各种各样的,从无声到有声,有文字、有照片、有默片,还有有声影像。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在北美的汉文文献 " 家底 " 中,我们就找到了东京大审判的影像资料、侵华日军细菌战的报告等等,不一而足。
然后,我们想进一步搞清楚,有没有人利用这些材料做过中国学研究呢。答案是,有,但远远不够。当然,美国国家档案和记录管理局的检索系统使用起来确实不够灵便,目录的设计非常不利于使用,其中的中国人名等关键信息又常常被译成非常奇怪的拉丁字母,这些无疑都给材料的使用带来了麻烦。但是,我毫不怀疑,如果有学者愿意花大力气去解锁这套系统,一定会收获非常大。
文化研究要有突破,要么有新的方法,要么有新的材料。而北美公私收藏的丰富的汉文文献资料无疑是个 " 富矿 ",有待中国学研究者去探寻与开发。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