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畔,亭台楼前。宫城墙内,畅音阁间。10 月 17 日晚,上海昆剧团《太和正音——故宫昆曲萃集》(第一季)在上海大剧院唯美上演,为第 24 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拉开大幕,作品见证了昆曲历史上大场面名曲【羽衣三叠】近 8 分钟版的首度亮相。在送中秋迎重阳的时节交替间,《太和正音》中的三出节令承应戏在这个国际级的艺术舞台上,为中国传统文化晕染出浪漫注脚。
" 将故宫文物‘复活’在当代的舞台上,这是让中国声音唱响世界,让中国审美走向国际的又一种方式。" 上海市文联专职副主席、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对记者说。今年正逢故宫博物院成立百年,《太和正音》中的戏码正脱胎自博物院所珍藏的老戏本。昆曲与故宫两大文化遗产强强联手," 上海出品 " 再度以一台兼具传统韵味与时代气息的作品,欢迎世界佳作来到上海,共同奏出跨越国界的文化共鸣曲。
故宫畅音阁 " 平移 " 上海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传统节令与戏曲艺术早已深度交融。清代乾隆以来,元旦、中秋、重阳等节令上演的承应戏,不仅是宫廷文化生活的缩影,更留存下珍贵的戏曲艺术资料。上海昆剧团从故宫博物院藏的 11498 册、6467 部、3200 余种清宫戏本中精心遴选,推出以 " 中秋 " 与 " 重阳 " 两大节令为主题的《江州送酒》《中秋奏凯》《长生殿 · 重圆》三出剧目,由田沁鑫担任总导演。
" 人与自然 "" 人与家国 "" 人与天地 ",在上昆艺术创研部主任吴双看来,《太和正音》中的三出剧目诠释了人与三个维度的情感。" ‘太和’是大和谐,‘正音’代表着最标准的声音,在国际艺术节开幕式上传递和谐与互融的美好情感。"
《太和正音》的舞台设计本身就是一场 " 时空对话 "。剧组提取故宫内唯一的皇家戏楼 " 畅音阁 " 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特征,将黄边绿瓦的飞檐、精美的斗拱梁柱、造型优美的云梯与衔接的马道 " 平移 " 至上海。在《江州送酒》中饰演 " 陶渊明 ",吴双曾在故宫亲眼目睹畅音阁三层的恢弘气势,如今在 " 其中 " 表演,他认为对于演员和观众来说,都是别致的艺术之旅," 仿佛跨越百年,置身于清代宫廷的观戏场景,沉浸式体验传统戏曲与建筑艺术的双重魅力。"
为《太和正音》走台时,在《长生殿・重圆》中饰演杨贵妃的罗晨雪,忍不住背对观众席,抬头欣赏 " 畅音阁 "。对于演员而言,这样的舞台带来与以往不同的表演方式," 自然而然的穿越感,仿佛我的气息都在往历史里找。" 罗晨雪对记者表示。
" 过去皇宫里看的戏,如今我们也能一睹为快。" 开演前,于阿姨和闺蜜们一起穿着旗袍,在《太和正音》海报前留下仪式感满满的照片。昨晚的演出是于颖的二刷," 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的活化石,《太和正音》的服装和舞台都非常精美,我极力推荐朋友们一起来看,感受艺术节的氛围。"
带着传统文化走向国际
" 中国原创担纲开幕演出是艺术节的传统,文化是外国友人通往中国精神世界最好的通道。" 坐在观众席的文艺评论家毛时安对记者说,"《太和正音》的创排丰富了当下昆曲的表演剧目,开掘了剧种传承的宝库。"【羽衣三叠】中," 杨贵妃 " 罗晨雪与十多位身着色彩斑斓、轻盈飘逸服饰的仙女,以及嫦娥、织女等共同演绎这段长达近八分钟的曲牌,营造了在月宫仙境中共祝佳人重圆的美好情景。观众跨越时空触摸到大唐的脉动,也回溯了清代文人对盛唐的美好想象。
杨贵妃手拿双扇翩翩起舞,自由欢欣的心情一展无遗。配合【羽衣三叠】,罗晨雪特地给自己编排了别出心裁的 " 双扇舞 "。过往在《长生殿》中,罗晨雪多展现角色在尘世中的甜蜜与矛盾,而此次演绎的 " 成仙后杨贵妃 " 更加飘逸洒脱。为把握这份特质,她选择以两把扇子作为杨贵妃情感的外化,用轻盈飘逸的舞姿,展现人物脱离世俗后的自由。
《太和正音》中的三出剧目虽然在形式上复刻传统,但在角色塑造与情感表达上都力图让经典形象以更活泼的姿态打动当代观众——《江州送酒》实现了 " 陶渊明 " 在昆曲舞台上的初亮相,剧中的陶渊明以幽默智慧的形象出现。吴双坦言,塑造这个角色 " 既过瘾又具挑战 "。正是这种创新探索,让观众看到了传统戏曲塑造人物的更多可能;《中秋奏凯》则观赏性十足,武生、副净、武旦对于刀枪弓箭的运用极具视觉冲击力。与此同时,祖孙三代宴饮的温馨场景,传递出传统节令中 " 家国情怀 " 与 " 家庭温情 " 的双重内涵。
" 当我们带着传统文化走向国际,才真切感受到文化自信。" 谷好好透露,《太和正音》第二季已在计划中," 希望昆曲成为故宫文物与当代观众的鲜活纽带。"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