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世纪中叶,上海开埠兴起,成为中国内外贸易中心,东西方文化在此交融碰撞。大批广东人越岭北上,奔赴上海寻找新机。以岭南画派为代表的广东画家,以上海为舞台,积极推介美术变革的新观念,上演了一出精彩纷呈的美术 " 双城记(广州 / 上海)" 传奇。
在进入上海的广东画家中,中国画有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潘达微、叶恭绰、潘飞声等人,西画方面有林风眠、陈抱一、关良、丁衍庸等,雕塑方面有李金发,艺术评论方面有陆丹林、简又文等人。这些广东艺术家在上海或投身美术教育、或举办艺术展览,或创办报刊宣扬美术,将岭南美术传播到上海,成为上海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广东画家与上海画家广泛交流,吸收海派的画学精华,为岭南美术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借鉴。
高剑父《东战场的烈焰》
岭南画派在上海的发展壮大,无疑是这一出 " 双城记 " 传奇中最光彩夺目的篇章。1912 年,高剑父、高奇峰在广东革命政府的资助下来到上海创办《真相画报》,并以此为阵地与上海艺术界进行艺术交流。《真相画报》以监督共和政治、输入世界智识为宗旨,以国际化视野,推介现代思潮与美术革命。在编辑过程中,高剑父邀约黄宾虹等上海画家撰稿,同时还刊登吴昌硕、王一亭等上海名家作品,推动折衷画在上海的传播,对于中国画的现代转型起到重要的意义。
审美书馆也是岭南画派与上海美术家进行交流的重镇,由高剑父、高奇峰于 1913 年夏在上海棋盘街成立,以宣扬新派艺术、推广美术教育为宗旨。作为艺术推介机构,审美书馆印制了大量的中国古今名画集和世界名画明信片进行销售,同时审美书馆还印制发行月份牌画作,推介上海月份牌名家郑曼陀、周柏生,以及当时尚未出名的徐悲鸿的作品,以扩大在上海市民中的影响力。
李铁夫《盘中鱼》
高剑父还加入上海本地美术团体天马会。天马会以融合中西艺术为宗旨,与高剑父 " 折衷中西 " 的艺术理念相符。高剑父的作品通过天马会的展览得到上海艺术界的认同,在上海画坛占据了一席之地,而且由此与上海新派艺术家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融入了上海新派艺术的专业圈。为了促进与上海艺术界的交流,高剑父还积极参与上海美专这一中国新艺术集中地的学术活动,1920 年 7 月上海美专举行西洋画科生及普通师范科毕业典礼,高剑父受校长刘海粟之邀请参加典礼,并作了关于中西画之异同及变迁的演讲,宣扬其美术革命思想。岭南画派画家还利用展览宣传中国画革新。1932 年陈树人画展在上海举行,参观总人数超 3 万人,引起沪上画坛的轰动。1934 年、1936 年高剑父师生画展两度在上海举行,深受上海艺坛欢迎。
岭南画派在上海的艺术活动,以及与上海各派绘画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提升了岭南画派在全国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为岭南画派的形成发展提供了最佳的平台和场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上海成就了岭南画派。岭南画派也因此而突破了地域界限,不再是一个偏于一隅的地方画派。
广东人在上海的美术出版事业也取得不俗的成绩。1901 年广东顺德人黄节、邓实与黄宾虹在上海创办神州国光社,出版《神州国光集》《美术丛书》《国光画刊》等美术图书,开粤沪画家合作交流之先声。上海《良友》画报是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内最有影响力的综合画报,其创办人伍联德、主编梁得所都是广东人,他们对于崛起于家乡的岭南画派情有独钟,《良友》曾以 " 岭南三画家 " 为题刊登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三人作品,较早打出 " 岭南画派 " 的旗帜,此外《良友》还刊载了一系列岭南画派三杰的作品,起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推进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
林风眠《青衣仕女》
上海美术教育发达,为广东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1911 年后,上海美专等一大批新式美术学校蓬勃兴起,引进西方现代美术教育模式,美育成绩斐然,吸引大批青年人前往学习,其中有不少粤籍学生。他们中的许多人学成后留在上海,成为当地美术的中坚力量。
1931 年,鲁迅在上海发起新兴木刻版画运动,吸引了一批年轻版画家围绕在他身边,以木刻为武器,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唤醒民众意识。这其中就有为数不少的广东人,就连鲁迅本人亦曾说:" 擅长木刻的,广东较多。" 比较著名的木刻家有黄新波、陈烟桥、李桦、罗清桢等人,李桦还于 1934 年在广州发起组织 " 现代版画会 " 以响应鲁迅的新兴木刻运动,使广州成为南方的新兴木刻运动中心。
黄新波《创世纪》
在美术展览方面,广东人也是开时代新风,在上海创办了许多艺术展览场地和画廊机构,以展览美术作品,宣扬艺术,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广东香山籍侨商蔡昌 1936 年创办于上海南京路的大新公司。大新公司为了支持艺术运动,在其四楼设置书画展览厅,专门进行美术作品的展示,其首展即是 1936 年 7 月举行的刘海粟欧游作品展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轰动,取得巨大成功。此后大新公司还举行了中华美术协会第一届美术展览等重要展览,成为上海重要的展览场所,这也是粤沪两地美术交流的重要载体。
关山月《绿色长城》
粤沪之间的艺术交流是双向的,除了广东画家前往上海开展艺术活动,进行美术交流外,上海艺术家也会赴广州举办艺术展览。广州作为华南地区重要的商业中心,且面向东南亚地区和华侨,在此举办展览可以扩大自己在上述地区的影响力,且广州美术氛围浓厚,早于 1922 年就创建了公立的美术学校,故此不少上海画家也到广州举办展览。如 1936 年,上海美专教授王济远在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举行个展,引起广州各界的欢迎,展览第一天,观众竟达五千余人,《申报》报道称:" 王氏作品之新颖,尤足惊倒粤中各派画家。"
新中国成立后,广东与上海的艺术联系依然紧密,上海多位著名画家曾在广州讲学、举办画展。近年来,广州三年展与上海双年展等艺术活动遥相呼应,形成良好的国内国际影响合力,更谱写了粤沪美术交流的新时代篇章。
黎雄才《迎客松》
粤沪两地百年来的艺术交往中,美术的交流始终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岭南画家在上海这个现代大都市、中国最为开放的东西方文化交汇之地,留下了奋斗开拓的足迹。回顾岭南美术在上海的历程,对于当下中国美术的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两地具有共同的海洋文化基因和革新进取的文化特色,两地的美术交流也正体现了中国美术的革新与融合发展之路。让粤沪两地的美术家们再次携手,在植根传统与开放兼容中投身创作,勇于创新,绘制更多无愧于时代的精彩画卷。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